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与弟子书

2021-02-07 04:46 作者:平平静静哒  | 我要投稿

陶渊明·与弟子书


          《太平御览·与子俨等疏》




【原文】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知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共父之人哉!


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我自从患疾病以来,身体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放弃,亲戚朋友们都不抛弃,每次用药物救我,给我医治,自己也还是担心寿限将要到了。


你们年纪还小,家里贫穷,家里没有什么劳役可供差使,常常担负起做打柴挑水之类的劳动,什么时候能免除啊?


这些事情常常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你们也不要把这些事情都放在心上,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普天之下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


当初鲍叔和管仲,分财产时没有任何相互猜忌;


春秋葵大夫声子和伍举二人交情很好,伍举因罪出逃,声子与他相遇,久别重逢,为了对方,声子在路边铺上树枝荆条,二人席地而坐,共话旧情,并不因为伍举犯了罪而弃之不理。


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中转向成功,后来在声子帮助下,伍举回国立下功劳。因此,他们才能反败为成,变失败为成功,建立功勋。


外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个父亲的亲生兄弟呢?


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一位名士,身居是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其兄弟们都是一起居住生活,直到终生。


济北的汜稚春,是晋国时的一位品德高尚有操行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而有怨怒脸色的。


《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山,对古人高尚的行为则效法、遵行。”


即使不能做到那样,也应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赏析】

《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所作的一封家信,是陶渊明五十岁出头时,大约宋永初二年(421年)作者五十三岁时,因一场病患,所患病疾曾一度加剧。重病中,他自恐来日无多,在“自恐大分将有限”的心情下,便怀着生死由命的达观态度,用平易浅显的语言,写给自己五个儿子(俨、俟、份、佚、佟)的一封家信。


作为长辈,又是家书,所以全文没有任何雕饰和客套,以前人为例,以病重难久的心情来交代后事,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作者还是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样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告诫子弟们和睦相处,在困难中成才,殷殷嘱托,款款而谈,语重心长,体现了作者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


陶渊明从小好学,读书时常欣然忘食。但他的五个儿子都资质平平,都不喜欢读书,陶渊明也不强迫他们,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晋朝人陶渊明一生贫穷,年轻时曾经外出做过官,生活条件得到一点改善,他马上给孩子们雇了一个童子,还给孩子们写信说:“这个人可以帮助你们,但他也是好人家的孩子,你们要好好对待他。”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创始人。


曾祖父是晋大司马陶侃,至陶渊明时,家道已衰落。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与弟子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