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读 | 赶时间的同时,也别忘了看看风景

一直很偏爱那些来自民间的写作者,比如矿工陈年喜,比如育儿嫂范雨素。这本外卖员王计兵的诗集,自然也十分打动我。
他们的作品,没有学院派作者的工整,也没有大师级作家的恣意,有的只是发端于生活的真实,以及因真实而凸显的张力。他们的文学实践,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之外,我们还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文学,正是这一世界的入口。
王计兵出生于苏北邳州的农村,初中辍学,之后辗转多地打工。放工之余,工友们打牌闲聊,王计兵却喜欢光顾书摊。读得多了,便开始尝试写作,竟也陆续有作品发表。
但他的生存环境,与他的文学创作并不兼容。生活与创作的矛盾日益加剧,直到有一天,父亲一把火烧掉了他20万字的小说手稿。他的文学梦想,似乎也这样被付之一炬。
之后,王计兵娶妻生子,继续辗转打工,开翻斗车,拾荒,摆摊,直到在昆山安家落户。在昆山,王计兵两口子开了一家小卖部,但生意日渐不景气,他开始兼职送外卖。
工种不断变化,生活不断翻篇,但有一件事一直没变,他依旧在写作。
往日的郁结,渐渐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王计兵用一行行诗句,与他们一一和解。
他说,如果人生是豆角,诗歌就是那根供藤蔓攀缘的竹竿。在他心里,文学早已超出文学本身,“她是我心里的一口人,是我最亲密的人,无话不说的人”。
王计兵的诗歌之所以能引发我的共情,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曾经是同行,我也送过外卖。
大约七八年前,我一度失业,便干起了送外卖的营生。最近的一段送外卖的经历,是在两年前。
那时刚刚签下书店的租赁合同,距离书店所在的街区整体开业,还有几个月时间。我很想利用这段时间,去各地的书店走走,和主理人交流学习,对书店的运营一定大有裨益。但现实不允许我执行这样的浪游,我需要打一份零工,用一点点收入,缝合时间的缝隙,弥补卑微的责任。
我选择了重操旧业,送外卖,成了一个“赶时间的人”。
王计兵在送外卖的间隙,仍惦记着写诗。他会在等红灯、乘电梯的间隙,在手机里记下偶拾的灵感。我不会写诗,只会偶尔拍点照片。在一个个小区楼道里穿梭送单的时候,那些日常的景观里,分明藏着美感。



我能理解王计兵为什么需要写诗。在庸常的劳作里,那些不期而至的诗意时刻,让生活不再单调乏味,并因此而变得立体起来。就像他在诗中写的那样:
如果说送外卖的生活是苦的
是日子里喝下的药
毫无疑问,我的诗
就是药后吃下的那颗糖
人生没有解药,不如来一颗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