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司马攸 字大猷 小字桃符

司马攸 字大猷 小字桃符

司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温县人。晋景帝司马师之继子,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同母弟,八王之乱中齐王司马冏之父。司马攸年幼时已十分聪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亦乐于施予他人;而且爱读经籍,亦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作书信,因而成了当时的模范,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马炎,连祖父司马懿亦非常器重他。因伯父司马师无子,司马攸就过继给司马师入作继嗣。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创立西晋,司马攸受封为齐王。司马攸在当时总统军事,安抚国内外,很得人心。司马攸后转镇军大将军,加侍中,行太子少傅,数年后改任太子太傅。咸宁二年(276年),替代贾充成为司空。仍然兼领侍中、太子太傅之职。
司马昭死前曾忧虑司马攸之后的命运,于是以西汉刘长和魏国曹植的例子劝司马炎和司马攸二人要和平共处;王元姬死前亦有类似的劝告。但当司马炎覆灭东吴后身体健康恶化,而太子及各皇子都暗弱,朝中人人都希望由司马攸继位。但当时司马攸极为厌恶司马炎宠臣荀勖和冯紞等人阿谀奉承的行为,二人亦恐怕一旦司马攸真的继位,自己都会被贬谪,于是借故以正太子名位为由要将齐王调回封国,最终司马炎听从了二人的建议。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并回到齐国。司马攸知道后很不高兴,因而愤恨发病。随即司马攸要求留守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的陵墓,但不被允许。司马炎又派御医为司马攸看症,御医们都称司马攸没病,以致司马炎催促其尽快起程。司马攸唯有抱病辞行,虽然病重仍然整饰衣冠容貌,举止如常,更令司马炎以为他并没患病,但不久司马攸就吐血而死,享年三十六岁。司马炎知道亲弟死讯后哭得十分伤心,而冯紞则说:“齐王名过其实,却得到天下人民归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这样伤心!”司马炎便不再哭。司马炎去治丧时,司马攸儿子司马冏诉说是御医们诬称司马攸没病,司马炎于是诛杀那些御医,并赐谥号为献,葬礼规格与安平献王司马孚同等,由其子司马冏世袭王位。
统帅 C-
(齐王绥抚营部,甚有威惠。)
武力 D+
(齐王武勇未详,然常绝食。)
军谋 C
(齐王或有军略。)
智略 B-
(齐王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爱经籍,能属文,以礼自拘,鲜有过事。就人借书,必手刊其谬,然后反之。又善尺牍,为世所楷。)
内政 B+
(齐王值朝廷草创,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
魅力 A+
(齐王亲贤好施,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又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武帝疑之,遂催其归国。攸愤怨发疾,乞守不可,终乃呕血而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