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叙发动赎罪日战争,以色列被打懵,损失惨重几近亡国
埃及自六五战争被虐后,在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援助下,实力迅速恢复,有了外部支援,从1968年秋开始,埃及向以色列发动“消耗战”,来迫使以色列从运河撤退,或者寻求政治解决。直到1970年5月,双方在消耗战中均蒙受了重大的损失,纳赛尔宣布接受美国的停火计划。
但是纳赛尔积劳成疾,1970年9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继任总统的是副总统萨达特。

与纳赛尔不同,萨达特打算报仇雪耻,与以色列一战,以战促和。但由于苏联致力于与美国的缓和,并不希望中东爆发新的战事,埃及因此无法获得所需的先进装备。
于是萨达特在1972年7月,下令将1.9万名苏联军事和技术人员驱逐出境。震惊的苏联人不得不向埃及提供了大量先进装备,埃及与叙利亚随后落实了联合作战的计划,并确定了收复失地的有限目标。

但取得六五战争胜利的以色列,变得自大起来,未能察觉即将到来的危险。尽管在战争爆发前夕以方已得到有关情报,但出于政治考虑,并未采取相应措施。
1973年10月6日犹太教赎罪日,以色列全国都沉浸在庆祝节日的气氛中,军队也在放假休息。下午2点,埃及军队在运河东岸突然发起猛烈进攻,一举突破巴列夫防线,不到三天时间,埃及军队就控制了运河东岸15公里的战略纵深。叙利亚军队也同时向戈兰高地发起进攻,并收复大片高地土地。
然而,埃及此时未能乘胜追击,使西奈以军稳住了阵脚,并集中兵力对叙军进行了反击。

14日,埃以双方的坦克在西奈的吉迪、米特拉等山隘附近进行大战,但埃及未能取胜。
16日,沙龙率领一支以军偷渡苏伊士运河,之后大批后续部队渡过运河,在西岸切断了埃及第三军团的退路,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
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苏联合提出的338号决议,要求冲突各方立即停火、执行224号决议所有内容。但以色列破坏停战,完成了对第三军的包围。

24日,在联合国的压力下,埃、叙、以终于接受停火,十月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后期遭受了失败,但在政治上仍取得了重大胜利。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和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迫使超级大国正视阿拉伯各国的要求。

十月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石油战争。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与黎巴嫩关闭了其境内的输油管,其后阿拉伯各产油国统一实行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欧共体和日本被迫先后发表声明,宣称242号决议是中东和平的基础,尊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这使以色列进一步受到孤立。

十月战争标志着中东和平曙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