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26)

2023-04-30 07:39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1.看了一段《万有引力之虹》,不是说它不好,只是不太感兴趣。如果在几个月前,我一定会硬着啃完这本书,但现在感觉没什么必要(相当于作品看多了之后有了一定自信,读不下去不是我缺乏鉴赏力,只是不喜欢、不适合)。我不觉得读小说能收获什么知识,或者说如果想要收获知识的话,不会去选择读小说,小说家的才能和学者的才能也不同,读小说只是为了愉悦和快乐,是一种游戏。至于什么洗涤灵魂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的灵魂都不见得多干净呢。同样,看了几章《奥吉.马奇历险记》,不想看下去了,我对这种作品实在不感兴趣。《看不见的人》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是一样,对美国底层的种族处境、社会现实不感兴趣。


2.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写的是真好,但读起来也感觉真的很晦涩,可能也有我对那些殖民场景不感兴趣所以没有特别认真读的原因......它的一些手法我感觉被《了不起的盖茨比》借鉴(在一开始,盖茨比先生十分神秘)。当然,尽管如此,在手法上这部作品仍然更为高明。


3.《如果冬夜,一个旅人》这部作品非常有趣,有趣在手法,在于这是一部有关小说本身的小说。


4.相比《美国悲剧》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感觉《推销员之死》在对“美国梦”这个主题上诠释的更加深刻。其实我很疑惑,为什么大家都在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说的是美国梦的破灭,盖茨比是私酒贩子,黛西因为他的财富不稳定而最终放弃和他在一起——通过犯罪积累财富是美国梦吗?就好像一个打小抄的人考中了科举,把柄被人握住了,大小姐不想嫁给他——这算“学而优则仕”梦想的破灭吗?与之相对,《推销员之死》写的就是美国梦的遥不可及,以及这个梦本身对人三观的深深影响。推销员这个职业本身的设计也别出心裁,赚多少全看自己能卖多少。对话十分有力。《美国悲剧》是想通过结婚完成阶层跃迁,和《红与黑》最后有点相似,但总觉得在所谓“美国梦”上,不是很典型。我不知道是否作者将它们和美国梦绑定,如果没有的话,我总觉得如此解读的读者有些穿凿附会,尤其是《盖茨比》这部作品。


5.看了《金银岛》,一篇很朴素的,试图去讲精彩故事的小说。一般来说,女生给人更喜欢看言情的印象,男生则对奇幻、战争、冒险等题材更感兴趣,但我现在却对后者不太感冒......对精神世界更感兴趣,也就是描写爱情的小说更得我心一些。


6.《鸽翼》是《一位女士的画像》之后看的又一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信息量巨大”。组成段落里的句子,以及对话,都蕴含着相当多的信息量,而不像平日里看的那种读起来很顺畅的文字。虽然翻译成中文大概只有不到40万字,故事大纲也十分简单明了,但还是感觉信息量真的好大好大。尽管在比较认真去读的前提下,我仍然觉得自己根本就没读懂这部作品。或者说,我平时读小说的快节奏无法让我很难去吸收这部作品......

我感觉这部作品的对话也挺“谜语人”的。讲究体面的英国人,说话比较端着的感觉?最后那段对话到底什么意思,我仔细看了好一阵才完整搞清楚。

此外,这部作品还相当大程度上处于雾霭之中,人物、事件......作者没有将它们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要想完整理解它们,也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仔细思量。凯特和米莉这两个角色都很有魅力,凯特完全不是庸俗的拜金女(只看了故事简介的人可能会如此认为),写到这里,我也明白了作者在最宝贵的第一章选择去写凯特的家庭状况背后的用心。米莉也不是傻白甜(如果让我写,我可能就真往这方面塑造了)。这些思想更丰富、更立体的女角色确实比单薄的角色更吸引我一些,不论音乐、文字还是游戏等,优秀的作品大都在内容上更丰富(不考虑极简主义),角色也是一样。

不仅如此,让角色处于迷雾之中还有一种好处,就是会更大程度上激发人的情感。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哭,我们会感同身受,为他感到难过,但这也只是单纯的难过而已。相反,如果一个人表面很平静,但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无比汹涌的情感,那么一旦注意到这点后,我们可能对其久久不能忘怀,或者说,这样去写作,在传递上更为深沉?凯特这个角色真的太有魅力了,在我心中的地位甚至要超过爱玛.伍德豪斯了。

我似乎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作者作为建筑工的活动痕迹:作者要写一个故事,那么故事中的角色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以及为了让这个故事完成,他们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呢?他们之间会如何交汇呢?最初只有一个骨架,通过不断地丰富,最终变成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样子。

还意识到了名为个人风格的东西,或者说每部作品中的东西很难是全新的。这部作品的几个人物和《一位女士画像》中的人物,感觉有些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也都涉及到了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碰撞。


7.《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一部非常生动有趣的作品,读起来相当流畅,就那个年代而言,在人物和情节上也都相当出色。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编排情节比塑造人物更难,在现代以前,根据我的观察,确实很多作品都是这样。这部作品的中间有一段流浪汉小说的感觉,因为我还是喜欢作者始终在推主线,所以对四处漫游的流浪汉情节不太感兴趣。读到中间的时候,我也在质疑这部作品的结构是不是太散乱了,结果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俊不禁:

读者,我们无法晓得你是怎样的人。也许你像莎士比亚那样熟悉人性,也许你比莎士比亚的某些编校者也高明不了多少。唯恐是后一种情况,所以在咱们共同继续前进之前,理应对你进几句有益的忠告,免得你完全误解或歪曲我们,就像上述的编校者误解和歪曲莎士比亚一样。

首先,我们警告你不要迫不及待地去指摘我们这部历史中的任何事件,认为它来得突兀,与总的布局不相干,因为你不可能立刻就理解那些事件对总的布局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其实,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我们的一个伟大创造,而批评家不过是条小小的爬虫。在他未曾晓得这部作品前后是如何连贯起来的,也还不知道故事的最后收场之前,就胆敢对其中某一部分胡乱挑剔;这真是荒谬、狂妄到了极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此处对批评家们所使用的暗讽和比喻重得没边儿了,然而此外也实在找不到更适当的提法来表明第一流作家与末流批评家之间的差别。


如果不读到最后,觉得这部作品结构散乱就会是武断的——从后几卷的情节来看,这一切确如作者所言。(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喜欢流浪汉小说的风格hh)

但毕竟只是18世纪的作品,所以在一些地方还不够自然,作者极力反对机械降神的做法来推进情节,这是进步的地方,但个人感觉,作者没能让所有的情节自然融合在一起(像《米德尔马契》那样),往往是在需要的时候突然抛出一些关键的设定(人物关系、人物的过去等)。反过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能在各个年代的作品中体会到这种演进的历程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就好像神话一样,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常规现象(日升日落、四季流转等),总是能在神话中见到各式各样的美丽想象——这在科学发达的现代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比如希腊神话中,每年德墨忒尔与她的女儿团聚时大地上万物生长,但在另六个月里珀耳塞福涅返回冥界时地面上则万物枯竭。对四季做这种解读,很有趣。

这部作品的很多构思都可以称得上流行作品的鼻祖(1749年首次出版)。比如说很多网文的男主都是一个帅气、讲义气、善良、有男子气概的人,但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总是十分风流——本作的男主就是这样。再比如,男主总是蒙受各种冤屈(这也是网文中很常见的),以及,言情作品中充斥着男女主之间各种各样的误会......当然,这些都会在最后得到纾解,坏人得到报应,大家一起收获happy ending。虽说我没有写出伟大作品的才能,未必配去评价这些名作,但作为一个想要培养自己鉴赏力的读者来说,要敢于下判断!

现代的作品当然比那个年代有深度,但那个年代的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有趣,算是两种不同的快乐。我愿意相信,即便是最深沉的人也不会拒绝一些相对简单的快乐,对这个年代的我们,这部,以及同类型的一些作品便是如此。这并不意味着那个年代的作品肤浅,认真去体察的话,即便排除那伟大的,对当代而言已经司空见惯的创造力,也还是能从中发现许多了不起的才华。





日常笔记(2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