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2022-01-19 08:11 作者:夏洛特罗曼蒂克  | 我要投稿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炬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炬之道。

译文所谓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老者,老百姓就会兴起尊重老者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儿,老百姓也不会违背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以身作则,起到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如果厌恶上位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对待下位的人;如果厌恶下位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对待上位的人;如果厌恶前面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对待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后面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对待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右边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对待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左边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侓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诗经》说:“快乐的国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爱的,他也喜爱;人民憎恶的,他也憎恶,这样的国君才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诗经》说:“高大的泰山,岩石险峻陡峭。显赫的尹大师,人民都注视着你。”掌握政权的人不可以不谨慎,一旦妄为偏失,就会被天下人诛戮。《诗经》说:“殷朝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秉承上天的要求的。那就用殷朝作为鉴戒,守住天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首先要谨慎地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拥有民众,拥有民众才能获得土地,获得土地才能得到财富,得到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如果轻根本而重枝末,本末倒置,那就会和民众争夺利益而实行掠夺之术。所以君王把财富聚集在身边,民心就会失散;把财富散播出去,民心就会聚在一起。所以用违背情理的话责备别人,别人也会用违背情理的话回报你;因违背情理而搜刮来的财富,最终也会违背情理地失去。

原文《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康诰》说:“只有天命是没有常规的。”行善积德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积德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德当做宝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以曰殆哉!”

译文《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臣子,忠心诚恳而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他心地宽厚,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内心喜欢,不只是在口头上称赞,而是打心眼里能容纳。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并且还是有利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并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不能容纳。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并且可以说是很危险!”

原文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遭夫身。

译文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地区,不与他们同住在中原。这就叫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爱护好人,厌恶坏人。发现贤才而不推举,推举了而不尽早重用,这是怠慢。发现了恶人而不罢免,罢免了而不把他放逐到边远地区,这是过错。喜欢人民所厌恶的,厌恶人民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灾难必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原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财财恒足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知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须遵从忠诚信义,以获天下;一旦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生产财物也有正道: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消费财物的人少;让财物的生产快速,让财物的消耗缓慢。这样,财物就会一直充足。有仁德的人,用疏散财物来完善自身的德行;没有仁德的人,却用自身的权利聚敛财物。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因为喜爱忠义而他的事业没有成功的;没有听说过人民爱好忠义而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就不该去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能够享有祭祀用冰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该用养牛养羊来牟利;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该去收养那些热衷于聚敛民财的家臣。”这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治理国家的君王却致力于聚敛财货,这必然是出自一些小人的诱导。而他若以为这些小人心存善心,让他们去处理国家事务,那么天灾人祸就会一起降临。这时就算有贤能的人出来拯救,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说,治理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