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观装置的设计案例分享|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十二期
Vol.12
关于景观装置的设计案例分享





KUBE是一个紧凑的多功能装置:既是自助服务亭、户外休息区,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空间。KUBE的主要部分为金色的立方体,是当地一家手工艺咖啡酿造商的零售处。立方体的阳极氧化铝表面会随着光照量的不同而变换色彩。在黎明和黄昏、白天或黑夜游客都能在此感受别样的风情。




“I was born”是2019 Rokko Meets Art博览会中的一个大地艺术装置。在日本,人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并对土地怀有敬畏之心。因此,这是一次能让人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的艺术方式。艺术家在地上挖了一个洞来给人以不同的视角。通过该装置,人们可以强烈意识到土地的存在。与此同时,“其他人”会看到“我”作为寻常景观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正在亲身体验着艺术。




“透明胡同”装置的灵感来源于近年来大观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总结。力图将浓缩的胡同生活场景展出,让大众更加的了解城市改造的细节,也激励胡同居民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改造,让城市更新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装置的形式为一个可移动的玻璃盒子,随意放置在庭院或者胡同中,可以供人们休憩,观赏胡同风景;也可以移动,在胡同里穿梭,为胡同里的居民提供一种便利的社区公共空间,拉近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此空间装置是MAT超级建筑事务所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大鹏溪涌分展场创作的一个作品,参展板块为“后集体年代”。作品《篝火》位于深圳大鹏新区溪涌工人度假村内的闲置烧烤场,场地四周被树木环绕,场地南侧面临大海和溪涌沙滩。这片集中烧烤场地由几十个圆形或方形的烧烤单元组成,其同质、重复、匿名的整体面貌呈现,可以作为曾经计划经济时代整齐划一的“集体”方式的完美比喻。此外,集中烧烤这种规模性复制的消费行为,也是在快速、焦躁的消费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危机中,对集体行为的一种下意识的延续和对曾经的理想世界的莫名回响。




户外装置《对流》将城市中的’流’(Streams)可视化,形成地面与空中的线条,诠释展览主题“对流城市”。装置取材保税区内常见的材料,成为整个装置的造型元素。’流’的线条引领观众从保税区西门进入,引导视觉延伸至空中,线条两侧地面的街道家具由木托盘制作,将激活园区的公共空间。




随着圣彼得堡26英亩海滨码头的开放,Janet Echelman揭幕了其最新的永久装置作品——弯曲的弧线。从空中鸟瞰,雕塑像是三个依偎在一起的藤壶形状的太阳伞。这座巨大的雕塑在码头上方轻轻摇曳。风给雕塑柔软的表面塑造了多变的造型,宛若舞蹈。雕塑的颜色也会随着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变化而变化。白天,雕塑在公园的地面和游人身上投下阴影,晚上,则变成红色与紫色交织的灯光装置。雕塑的几何形态由多重弧线组成,在风中轻轻摇曳。艺术家将其命名为“弯曲的弧线”,取自马丁·路德·金的一句名言:“道德宇宙的发展弧线或许很长,但它会向正义弯曲。”




Thermally Speakin公共装置使用热成像和红外线测量仪器来监测人们身体产生的能量场,并通过特殊照明装置将人体的热量在3D空间中通过灯光展示出来。项目作为一件公共互动装置,使游客可以一窥未来的体温测量、创意数据可视化以及电子监视技术。此时的游客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参与者通过该装置与周边的现象进行对话。红外热像仪将游客的热能信息传递并转换成移动的光幕,使现有建筑通道的玻璃幕墙充满生气。




项目坐落于巴黎第五区,是Felipe Baptista Oliveira担任KENZO创意总监后于2020年2月26日推出的秋冬系列首秀秀场。Pipeline装置展示出与KENZO FW20系列相同的灵活性。与DOSIS事务所此前的作品一样,Pipeline装置由一系列可更换的预制构件组成。不同功能的构件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动态适应每种情况和每个位置。这种设置,赋予了装置生物般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条件而变化。此外,项目具有极强的可运输性,在本质上,迎合了KENZO 2020年秋冬系列游牧与旅行的创作主题。Pipeline 彷佛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装置,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每处装置均由近400根亮橙色的网状织物线条组成,这些线条由屋顶延伸出来,并沿着一定的弧度连接到地面,创作出一系列宛如细胞室般的空间。虽然射线形成的织物表面将空间分隔开来,但射线间的缝隙保证了视觉的连续性。射线顶部固定的锚点与底部呈弧线形的锚点相互作用,形成疏密有致的效果,增加了视觉丰富度。亮橙色的色调使装置成为场地中的焦点,吸引着好奇的路人前来互动。在2020年疫情期间,项目的设计引起人们对社交活动与社交距离的反思。一方面,人们渴望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却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装置旨在通过创造多个相互关联但又个性化的独立空间,来展示聚集与分离之间的微妙关系。








来自布鲁克林的工作室The Urban Conga通过一系列互动装置探讨了“可玩城市”的概念:在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中置入一个“可玩”的生态系统,使其完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项目01:振动:这是一个专注于视觉、声音和运动的互动装置,当你走向它时,它会根据你们之间的距离发出不同的声音和音调。当你在其周围移动或舞蹈时,装置的颜色也会根据身体的角度和位置反射出倒影或发出变化的光线。这是一个模块化的作品,可以被移动到世界各地,并激活当地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项目02:聚集地:该装置由一系列圆柱体组成,为社区带来休息和聚会的空间。设计利用触摸传感技术,将每个圆柱体转变为可演奏的乐器。圆柱顶部被触摸时会发出声音,夜间还会发出不同色彩的光线。社区里的居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操控并利用这个空间,从而将一个曾经未被充分利用的地段改造为充满灵感又具包容性的社区聚集地。项目03:交缠:这是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座椅,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坐下来交流的地点。装置中包括三个铝制的鼓,其灵感源于传统的海地鼓,它们由起伏的长椅串联在一起,为社区成员的交流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




场所所在地邛崃距离成都市区75公里,是四川历史最悠久的四大古城之一。设计场地位于邛崃周边一片视野广阔的稻田,稻田周边分布了四川传统林盘,现代的农业种植园及大尺度配套建筑。以三角形阵列的金属网片营造了“雾”的视觉感受,漂浮在地面上,几何形态的“雾”轻触稻田,视线穿透过去,若有若无。在“雾”的内部“挖出”规则空间和通道,“有”的部分形成了雾状轮廓,“无”形成了空间,营造了“亭”的场景,等待观众进入,面对稻田,欣赏大地出演。




大观建筑对天工居进行改造设计、修缮施工以及软装布展。改造设计以及修缮施工都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有历史的痕迹;但同时又希望更多的体现时代性与功能性。为此设计延续了场地中唯一的亮色元素——红灯笼,将红色的玻璃盒子植入其中。以红色透明玻璃盒子为点缀,置入原有建筑,打破了封闭隔阂的同时又给不同属性的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小公园的更新改造中,我们对原有集装箱进行连接和重新组合,用一个艺术化的手法塑造出三组可以进行文创展示的展厅,作为对苏州园林中曲院回廊空间的一种当代性解读。其次,在展厅聚落的上空,黄色帷幔组合而成的天棚所带来的独特气质,也凸显了小公园在观前街街区的文化地标性,从城市中每一条街道前来的人们都会被醒目的天棚所吸引。本次改造设计通过加强小公园这个临时建筑群体强烈的几何特征和游园体验,试图能够在喧闹繁华的商业街街区中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文创场所,让大家在游园中感受文化,在设计中感受自然。




设计由一系列功能性的模块组成,包含了垃圾箱,晾晒衣物,自行车停放,物品摆放,花架这样的基础单元,又有供人休息,交流,小朋友玩耍的社交单元。这些单元倚墙而立,不占用过多已经较为局促的公共场所,根据不同场地的实际情况单元通过自由组合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需求的改变,它们也可以被个别的增减和替换。




“风之亭”作为苏州国际设计周最主要的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场所,是承担设计周期间的信息发布、文化沙龙等公共功能的pavilion临时建筑,其设计灵感来自于江南民居聚落中连绵起伏的屋顶。设计将传统民居中的屋顶解构为多个平面几何,并在空中的不同高度上重新组合,使之形成一个由一组漂浮的屋顶所限定的空间——”风之亭“。我们将传统建筑的基本元素通过一种当代的、艺术化的设计手法来抽象、重组、再构,试图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传统与未来”连接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