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11月14日【常识午餐】



1. (单选)根据我国宪法,下列关于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B.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C.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D.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村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宪法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宪法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规定,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因此,D项说法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A项正确。
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规定,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B项正确。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C项正确。
2. (单选)2020年11月15日,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这是(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A.东亚
B.东北亚
C.东南亚
D.亚太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经济-经济组织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组织。
第二步,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后将覆盖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贸易量,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
因此,选择D选项。
3. (单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出自《道德经》,反映了道家的处事主张。下列选项最符合该思想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天道好还
C.无为而治
D.与世无争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文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
第二步,题干句意为“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出自于《道德经》,属于道家处事思想,本意是无为而治。C项“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理念。《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是道家处事治国思想。C项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所以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
B项:“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出自《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属于道家思想,但是不是处事思想。所以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D项:意思是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不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不属于道家思想。所以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4. (单选)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将所有的传统道德转化为法律
D.坚持从中国实际和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中共党史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但两者在表现形式、调整范围、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可相互替代、混为一谈。C项中要将所有传统道德转化为法律,表述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因此,A项、B项、D项正确。
5. (单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这段话体现了: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C.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哲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题中这段话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指的是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题中并未涉及。
C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指出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题中并未涉及。
D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题中并未涉及。
6. (单选)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下列选项中,可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某企业当年生产的全部产品
B.某人在二手平台上出售旧平板电脑所得
C.某人的股票分红
D.某机构持有的国债利息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经济-经济名词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名词。
第二步,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内外的净要素收入。计算公式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税和进口税扣除生产、进口补贴(来自国外的净额)+雇员报酬(来自国外的净额)+财产收入(来自国外的净额)。A项某企业当年生产的全部产品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某人在二手平台上出售旧平板电脑所得是二手物品,不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B项错误。
C项:某人的股票分红不是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C项错误。
D项:某机构持有的国债利息也不是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