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33):“大统一场万有引力部分——万有引力(中)”
书接上文,本文继续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形成原理及万有引力公式F引=GMm/r² 各变量与万有引力的形成机制如何一一对应。
在上篇文章中我以符合万有引力定律分析的标准模型双源质能量团系统图《32》-2做四条重要辅助线得《32》-3并依据这四条辅助线将整个源质能量团系统划分为了吸收和释放能量的两个区域如图《32》-4并由《32》-4得出了“虽然双源质能量团不止会从蓝色或绿色区域吸收能量或释放能量,但总的来说双源质能量团系统有将蓝色区域的能量向着绿色区域转移的倾向,在该倾向的影响下随着时间增加必然导致绿色区域的能量多于蓝色区域的能量的情况发生如图《32》-5”的结论,我在上篇文章的最后指出这些转移的能量形成了一个新的、有使得两个源质能量团聚合在一起的倾向的强核力能量覆膜或类能量覆膜的不稳定能量结构,而由这些强核力能量覆膜或类能量覆膜的不稳定能量结构削弱了整个源质能量引力场对系统内的两个源质能量团施予的源质引力,并相当于变相地加强了两源质能量团间的源质引力,这些被加强的力部分即为万有引力。
本文在开篇再次陈述上篇文章的观点并补充这些图片如下:




在上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讨论,由上篇文章中所揭示的万有引力运作机制我们来看看万有引力公式F引=GMm/r² 各变量与万有引力的形成机制如何一一对应。
首先我们看看图《32》-3将图《32》-3进行简化仅保留之后会对蓝、绿区域进行划分的四条辅助线、辅助线起点的源质,以及源质能量团最外层能量覆膜或或类能量覆膜的不稳定能量结构可得下图《33》-1:

从《33》-1中我们可以看出由同一源质延伸而出的辅助线实际上可以在平面图上形成一个夹角,而这一夹角事实上确定了《32》-4中蓝、绿区域面积的比例如下图《33》-2: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由于源质在形态上可被视为质点,所以如果《32》-2中双源质能量团系统中每一个源质能量团都只含有一个源质则以同一源质为起点的两条辅助线的交点就应该在此源质上,但由于在对《32》-1的描述中我未特别指出单一源质能量团只含有一个源质,因此在《33》-1中被标记为源质的部分可以只有一个源质也可以具有若干源质并因此具有体积,因此我采用了这样的画法。
在《33》-1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图《33》-1中所绘两源质能量团间的距离增加一点,或者说将对应于图《33》-1的万有引力公式F引=GMm/r²中的变量r增大一点,此时辅助线的角度也会对应偏转如下图《33》-3:

而其蓝、绿区域的划分则如下图《33》-4:

此时将图《33》-3与图《33》-1中辅助线的位置以及由辅助线划分出的蓝、绿区域的面积进行对照可知随着万有引力公式F引=GMm/r²中的变量r的增大,辅助线的夹角会变小、蓝色区域的面积会增大、绿色区域的面积会对应地因此减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空间的总量不变,所以蓝色区域增加的部分就是绿色区域减少的部分,而在这其中蓝色区域的增加主要源于辅助线角度的变小导致的大片绿色区域被划分至蓝色区域,少部分源于两源质能量团间距离的增加导致蓝色区域扩大,但这种因两源质能量团间距离增加导致的蓝色区域增加相较于角度变化导致的蓝色区域增加的总量太小,在不要求非常精细的研究中这部分增加可以忽略不计。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分析。
由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蓝色区域是双源质能量团系统吸收能量的主要区域,而绿色区域则是双源质能量团系统释放能量的主要区域,与此同时绿色区域也是由蓝色区域转移的能量形成的新的、有使得两个源质能量团聚合在一起的倾向的强核力能量覆膜或类能量覆膜的不稳定能量结构成为万有引力形成基础的能量所在的区域。
此时由于蓝色区域的面积扩大,双源质能量团系统吸收能量的瞬时速率也会对应提升,不过这里我需要指出一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使用该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时通常都会假定一个前提也即为产生万有引力的两个物体M与m的质量恒定不变。
由于在前文质能方程M=E/C²中我已经指出质量M即为物体释放能量的瞬时速率E与吸收能量的瞬时速率C²的比值,在M维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双源质能量团系统吸收能量的瞬时速率提升即意味着其释放能量的瞬时速率对应提升,然而与双源质能量团系统释放能量的瞬时速率提升相对的确实双源质能量团释放能量的区域——绿色区域的面积减少,在“双源质能量团系统释放能量的瞬时速率提升”、“释放能量的区域——绿色区域的面积减少”这两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绿色区域的能量密度会显著增加。
并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绿色区域的能量密度显著增加,而能量具有阻隔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的效果,所以随着万有引力公式F引=GMm/r²中的变量r的增加,绿色区域的能量密度增加,双源质能量团系统中的源质对于存在于绿色区域中的能量的吸引力会逐步下降,也因此那些原本因能量转移而形成的新的、有使得两个源质能量团聚合在一起的倾向的强核力能量覆膜或类能量覆膜的不稳定能量结构也即成为万有引力形成基础的能量结构会加速散失,由此万有引力也就对应下降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我为了方便作图与表明我自己的思想观点,一直以来我都是将三维模型简化至二维进行讨论,但是上述《32》-2至《32》-5、《33》-1至《33》-4对应于现实中的模型都是三维结构,因此蓝、绿区域对于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对应于现实中的情况其实应当是这些区域的无数层能量覆膜所求之积分因此万有引力公式F引=GMm/r²中r的部分才会存在指数。
在这里我必须承认,我的数学,至少是数字与计算方面的数学确实···很烂,如果可以狡辩的话我想说这一原因与我小时候承受的一些···较为沉重的经历有关,所以这方面细致的数学公式的推导我做不了也别指望我了,不过我可以指出一点是万有引力常量G中实际上应该包含着求能量覆膜表面积之和的积分,这应该是一个随着环境变化而有所变化的数学公式,所以在这里我可以明确指出在确保外界无干扰的情况下(虽然这里的绝对无干扰指的是超越量子真空的源质与能量的绝对真空,我认为这有可能是亿万年后即便人类建立了控制整个银河系的宇宙帝国都无法达到的技术水平,不过模拟近似于这样的真空的环境却可能能够实现)万有引力常量G会随着距离r、E、C²的数值变化而变化,有能力的自己去做个测试测一下吧,这里我就不管了。
然后下篇文章我讨论下万有引力和强弱核力的统合,再下篇再把电磁力公式纳入统一场系统吧。
就这样吧,唉···其实这篇文章我写了两遍,第一次快写完忘记保存结果把网页关了,结果不知为何网页没有自动保存于是从头来了一遍,老麻烦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