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先秦二三神话历史
无论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还是带有神秘色彩的远古“历史”,都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所在,更是灵魂所在。种种逻辑错误、自相矛盾、夸张玄幻在古人原始但奇妙的构思,极其富有魅力的故事面前倒显得不重要了。对中国来说,神话传说体系大致从盘古开天地说起,直到大禹和他的天才儿子启才算结束。然而过程种种,众说纷纭,本文意在整理各方体系,向读者展现一个多元的三皇五帝,权当一乐。
三皇五帝,不可全信,从唯物角度来说,我们又不免说些客套话了:“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美好想象”云云。史记将过于不可信的部分去除,留下的部分还和玄幻小说差不了多少,如此难以让人信服,况且商之前无任何文字资料,即使二里头遗址出土一定程度证明了夏的存在,西方和饭团国的某些历史学家依然认为无文字,无夏朝,可见文字实物史料的重要性了。
以下正文:
盘古开天地,这是毋庸置疑的。盘古生在一个大球中,有一把光头强的巨斧,质量超好,不停劈砍周围的困墙。历经不知道多少年终于脱困,巨星被一分为二,一上一下。

盘古头上是天,所谓大气层,每日上升三米;脚下是地,每日加厚三米。自然,盘古也每日高三米(一些同学该问问盘古吃的什么药,脑垂体怎么长的)。然而问题来了,盘古不是上帝,先合计到了该有光,而是看到周遭环境太过恐怖,想到后代无法在这样的次第中生存,便牺牲了自己。
盘古牺牲了自己,有没有造出人来,暂且不论,总之他的某些部位是化成了女娲娘娘和伏羲哥哥,至于是哪些部位,大家自己脑补就好。而其他部位呢,还是建个表格比较好:

自此,盘古作为开天辟地的神的神圣职责已经完成,且看后人如何何:
女娲作为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地位似乎却远不如其他人,但要按时间来看,女娲是继盘古之后的第二代神。盘古本龙首蛇身,而女娲伏羲自然也是蛇身,一些记载中女娲身姿婀娜,宛如媚蛇,可见,此时的女娲并非人身,但可算得盘古后裔。所以我认为,盘古生出女娲,女娲造出人类,本质上女娲和人类的形体是不同的,我更倾向于女娲有两种形态随意切换,在这里我想cue一下易中天先生的有趣观点,在他的书中可见。
女娲于是造了人,这等老套的故事就不再赘述了,然而女娲造人到底是团队合作还是个人主义我们不得而知。亦有传说称:女娲造人后实在过度劳累,要知道甩藤条也是个累人的活儿,于是想到让地面上的小人儿成双成对,一来解放生产力,二来男女搭配从此再也不会孤单寂寞冷。然而女娲似乎没这个权利,还找到了掌管男女婚配之事的神赋予了人类这个神圣的功能(如果人类一开始没有繁衍后代的操作,那么婚姻之神哪里来呢?可能他一开始掌管神仙婚事吧,毕竟女娲伏羲也是夫妇。也有说法伏羲建立了婚配制度,一夫一妻制),看来女娲也并非全能嘛!
以下关于伏羲的描述,我要彻底抛开其青帝的称号和燧人氏之子的血统了。权当是燧人氏犯了什么大错,我将伏羲划给盘古的后代。伏羲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亦有很多:教人做饭饮食,创立八卦,设立官员,发明乐器,制造渔网捕鱼,教人们捉物饲养,抽丝纺织。哦对了,不得不提的是伏羲女娲本是兄妹,而后结为夫妻。
然后是三皇了:即天皇地皇人皇,天皇也是盘古后裔,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治理众多人民。天皇将人们分成若干部落,选出首领,具备国家雏形。天皇死后,地皇在龙耳山诞生,寿命同样是一万八千岁,有十一个儿子,他将混乱的天地秩序拉回正轨,又制定历法,让星星远离地面。人皇诞生于刑马山,寿命稍逊于前两位,只有一万五千六百岁,有九个弟弟,分治九州,自己则住在九州中央,时不时出行巡查。

然后是几个英雄人物:他们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神农氏同时和伏羲女娲并为史记后世之篇中的“三皇”。这名字就很有意思了,有巢氏当然教人们不要住在地上,而在树上建出简易的树屋,这样就可以抵御洪水猛兽了,经过人们天才般的改造,这种树屋逐渐挪到地面上来。燧人氏给人们带来火种,从此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分别便出现了。期间我们还要说说女娲,共工和祝融在不周山决斗,共工战败,无能狂怒,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不周山被撞断,天地之间失去了支柱,开始倾斜,女娲娘娘多善良!她不忍看到人们遭受如此劫难,便用山上的五色石头烧炼,用炼完的糊糊把天糊住,又整死了一只神龟,把它翻过来四脚朝天,当作支柱,而天上漏下来的大水呢?女娲一定学过化学了,她用草灰吸干大水,这就是华北平原的成因。神农则更伟大了,人们虽然不用担心天塌地陷,但却对面前的各种草木一脸懵逼,不知道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合着伏羲教了做饭没教食材选用),于是神农出现了,他遍采世间奇花异果,五谷杂粮,一一放到口中咀嚼并吞下,幸而这位神农异于常人,一天中毒个几十次也是常见,但好在确定了什么是吃的、什么是可以拿来入药的,那些吃了一命呜呼,不愧是半神,自然被当时的人冠以首领的名号,其后代也在承袭其地位,炎帝可能就是神农的后世。于是,人类可以说是最早的此类书籍《本草》出现了(此时有无文字仍存疑,本草应为后世之作,又不断完善)。

至此,神话结束,传说开始。
提到传说,便是五帝时代了,注意,五帝并不一定是连续的,可能存在断代。五帝伊始是黄帝,黄帝出身少典氏,姓公孙,名轩辕,自己弄了个有熊氏,后来因为住在姬水河畔而改姓姬,乃是河南郑州人也。史记关于他的记载也是十分玄乎:“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要说这黄帝也是挺厉害,生下来就是精神小伙,会说话还聪明,少典不知道攒了什么阴德。这一时期是早期中华大地区域性群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北有炎黄蚩尤,南有三苗乱德,有事没事出来窜两下,反正是不安宁,正赶上炎帝这老家伙“光宗耀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行球事,大伙儿都不听他的,互相就知道干架抢女人,炎帝又没法儿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乱世出英雄,轩辕可是乘上了时代的春风,炎帝本想着我干不过蚩尤收拾你们这些小喽喽还是手到擒来吧,没想到轩辕来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伙儿跟他干。于是联合了一群小弟,对内教大家生产劳作,贤德圣明,训练军队,把什么貔貅老虎都用上了,对外则是不怂,不服就干,终于和炎帝在阪泉打了一架,赢了。这下名正言顺了,我黄帝可是神农buff加持,以战养战,掠了神农的老家底,遣调诸侯(权且称其为诸侯)军队,和蚩尤这个骑熊猫、跳大神的犯罪分子在涿鹿干了一仗,先擒后杀,以儆效尤。从此他便四处征伐,终于平定四方,大家一看这个比挺厉害,惹不起,便尊称他为天王老子的好儿子,并且黄帝自己也十分瞧的起自己,命令大家不许和自己一样没事就干,若有纠纷,自有我黄帝老儿仲裁,于是大家闲着没事开始搞祭祀一类的东西了。而黄帝也不闲着,推算立法,谈阴阳聊生死,总之是哲学大师。为什么叫他黄帝呢?因为他有土德祥瑞,土是黄色的嘛,自然是黄帝,这在对土地有特殊情节的中国人心中不可不谓一个尊贵的名称。
黄帝和西陵氏嫘祖结婚生下俩儿子,其实都做过小头头儿,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次子是昌意。昌意也不太行,被分配到若水之地,不过生了个儿子比老子强多了,也就是高阳。高阳曾辅佐过一段时间青阳,至于黄帝到底将帝位传给了青阳还是高阳我们不得而知了,但青阳在传说中也是一位人物,青帝就是他了。不管怎么说,高阳做了头头,被称为帝颛顼(说好的禅让制呢)。关于颛顼的记载实在不多,只知道他应该有些闷骚——沉稳有谋,通达明理,温文儒雅吧!天下归顺。
然后颛顼死了,他儿子穷蝉没那么好运了,帝位传给了黄帝的另一支后代——青阳的孙子高辛。说到高辛就更牛逼了,生下来就会说话,求他娘的心理阴影地位,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叫自己“妈妈妈妈”?那还要吓死了。高辛被称为帝喾,生了俩儿子,一个放勋一个挚,帝喾死后帝位被“传”给了挚,即帝挚,然而帝挚也是个赔钱货,不行善政,最后被自己的弟弟放勋登上帝位,也算民心所向,此人就是尧。
关于尧的事,那可是多了去了。尧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领导,他用人有一手,能让别人干的都不会亲自动手,但这都是些什么苦差事:天天迎接太阳、送走太阳,还得十分恭敬,美其名曰“记录天文历法”,我看故弄玄虚,形式主义,即使要计算天文历法,又何必找了四个人分居四下?这四个人分别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尧又发明了闰月,来修补修补时差bug。其实尧这个人,只有一个地方好,那就是他人性好,也就是品德好。
但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尧每天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到底谁能接替我的位置啊!到底谁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的大事啊!到底谁能治理这滔天洪水啊!谁来帮帮我啊!不过这正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魅力所在。他还干了件好事: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是个熊包,坚决没让他继承了自己的帝位,看透了共工这货有点精神病,不然他祖先也不会撞断不周山,然而有时候身不由己啊!没人治水怎么办?大家都说夏部落的鲧行,尧说鲧不行,不行又能怎么办?人家就是干这行的,手里有专利,有技术,再者说天下大乱,民怨总要四起,总得找个背锅的。治水治不好可不怪我尧,要怪怪鲧,于是鲧治了九年的水,还是一个样子。
鲧是怎么做到会治水把自己治死的,这是因为他用疏通小河的方式治理黄河支流,天天想着造大坝,造大坝,结果天天溃堤天天造堤,劳民伤财!尧终于是绷不住了,给他咔嚓了。
尧干的好事够多了,年至古稀了,开始合计身后之事。自己的儿子都是低能儿怎么办呢?他让大家举荐能人,然而这能人也是有一些条件的,得是贵族宗亲或者流落民间的远房亲戚,由此看见这禅让的毛病了,让来让去帝位还是姓姬嘛。大家说有个单身汉舜可以,他很行事,家里人虽然都性行顽劣,但他靠自己使家庭和睦,是个大孝子啊!
然而果真有必要说说舜究竟是个什么牛马。他家里头已经不能说爹地放纵,娘亲愚蠢,兄弟阴险了,只能说一家人都想置他于死地啊!有没搞错哇,爹不是个东西还有点可能,娘对自己儿子不好是个什么情节?怎么着,怀疑从自己肚子里出来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成?别人都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咋亲娘妈也这个德行,不愧是愚昧!后来这位好妈妈go die了,好爹地给舜找了个后妈,生了个小的,叫象。于是一家人每天想着要杀了舜,舜每天以左脚先进门为理由差点被ko,但每次舜都能躲过,好家伙,这是狂战士遇上忍者了,咋打打不死。包括但不限于爬到粮仓上被瞎爹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垫了两个斗笠一跃而下啥事没有;父亲让他挖井,挖了一半井口被填上了,真笋!好在舜有主角光环,发现了个密道,又溜走了,然而舜的弟弟象不知道这回事,回到舜家就和鬼子进村了一样,把人家的家产分了个遍,老婆都据为己有了。有没搞错?人家老婆可是尧——天下之主的女儿,你就直接占了?没想到,舜依然没有生气。
这分明是个怂包,哪里是正常人类,越是这种人,越是心狠手辣。
前文说,尧把女儿嫁给他,发现这也是个宠妻狂魔(除了老婆被抢屁都没放),举止得体,很有教养,也很有能力,于是决定在文祖庙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掌权二十年,“代行”尧的位置八年。没想到舜干的比尧还好。他把共工三苗之类的祸害流放四方,招抚蛮夷戎狄,使天下信服太平,又进行了一波政治拉拢和清算,把颛顼、帝喾的后代和尧时期不得志的人中可用的人提拔为官,把穷凶极恶的人流放赶到蛮夷之地,分化瓦解了三苗,总算清除了苗民乱德的隐患。舜封了什么官就不再说了,名目繁多,事无巨细。
只还有一事:舜提拔了禹来治水,禹确实做得很好,但他不光治了水,他把地缘政治玩得明明白白,东西南北安抚了蛮夷戎狄,积累了一大波政治声望,自然,舜死后他得到了帝位。
也算是替父争光。
仅由此就可见禅让制基本扯淡,它远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好,但也不能说完全无用,起码确实是贤德之人掌握了权力。舜即位后让位给尧的儿子,禹即位后让位给舜的儿子,且不论这一环节是不是作秀,也足让人怀疑禅让制。当然,也有很大可能是后代儒生为了让其学说主张得到“历史上的先例”的支持和有意无意做了一些修改选择,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司马迁也是“择其言尤雅者”嘛。
我国神话传说,大致如此。
然而,真的如此吗?
不见得。
即使作为《二十四史》的首部《史记》,其中记载也诸多疑点。
对远古人物的神化不必再提,别说五千年前,就是现在谁想活到九十八也难。问题在于太史公所写简直让人无法相信:首先是对人物“道德”的过度强调,同为神话故事,为何西方神话充满不堪,而中华神话却树立了这么多没人能达到的道德标杆?其次是人物事例选取太过玄幻,舜那个不叫孝顺,那个叫sb;天天流放这个流放那个,人家怎么就能听而认之?若不从,又不见暴力手段,只有以德服人,德是自己安慰自己的,当作武器天真了点;为何大规模的流放仅存在于权力交接之时,尧在位七十年,都没治了共工、讙(huan)兜、三苗,为啥舜一要上台就通通say goodby了?而且这四人身份并不简单,乃是当朝大臣,舜说干就干?除此四人,还有四凶:帝鸿、少昊、颛顼家的儿子“浑沌”——这个混蛋“行凶作恶”,“不施仁义”;“穷奇”——阴险狡猾,为人不正;“梼杌”——偏执狂一个。剩下那个是“饕餮”——贪得无厌。此四人在尧时期简直是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到了舜这儿嘎嘎嘎三五行就解决了,也未免太草率。
不能怪太史公草率,而这历史根本就是篡改过的伪史。首先要明晰一点:黄帝早就一拳打烂了蚩尤,而黄帝出行的马前卒也叫蚩尤,这岂不是死而复生?但这种错误未免太过低级,靠谱的推论是共工、三苗、蚩尤这种名字其实都指部落名,而部落首领自然也叫这个名字,写的人是方便了,读的人废了熊劲了。司马迁,你不负责!
这一点清楚了,接下来就好说了。如果舜果真如《史记》中所说办了这八个人,只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这八个人真的只是八个人而已,舜武力超群,以一敌八,逐个击破。这么看来尧实在是个废物。
二:这是八个部落,其实从共工就能看出来,这是个老牌部落了,毕竟如果共工是一个人,他不可能活得比“天子”还长吧。所以,为什么尧舜,或者舜要这么积极的想着废掉这八个部落,起码让他们短期之内元气大伤呢?难道果真因为他们是四凶 ——先秦黑恶势力?不见得,只有一种可能:清除竞争对手。
予兮!怪事!禅让制即使再不堪,也该由天子——尧决定谁上位谁下场吧,怎么轮得到舜亲自出手,况且如果尧是联盟一把手,舜是二把手,那两人应该站在同一战线上,又舜何必担心呢?同样只有一种可能:这禅让制并非让位于贤,而是让位于势,谁牛逼,谁就可以做老大。就像四岳是个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但四岳说让谁当什么,谁就当什么,属于是民主集中制了,毕竟人家好几个人就有好几票,联合起来干翻一个尧还是手到擒来。那么四岳是什么显而易见了——除当权者以外四个强劲的部落。
哈哈,舜慌了。他一定是当时排名第一第二的部落,才有如此强劲的实力,但先下手为强,逐个击破好过一群人造反,而尧可能为了让自己的部落能平安发展,不至于式微衰弱,和舜一起干了这种事,尧舜可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至少表面是。
不光彩,远没有黄帝光彩——黄帝的肚量果真如大地一般了。舜,你果然心狠手辣!
做了这些事,舜就真正一家独大了,当朝大臣讙兜都被干了,鲧糊里糊涂背了个治水不利的罪名,就是问责制也没有说活干的不好直接把人咔嚓了的呀。胡乱找个理由罢了。哎!死不瞑目呦。
鲧也确实死不瞑目,此处并不论。
禅让制,是逼宫。禹也是逼宫。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即位之后大家都敢把位子让给上一代老大的儿子,让不让的无伤大雅,你要是给脸不要脸我就武力制裁你,下面的小罗罗也识趣,大家都心知肚明,也乐于陪尧舜禹演这么一出戏。
后羿射日,为何是十个太阳,为何后裔结局如此悲惨,闹了个妻夫别离?不妨这样解释:后裔是一颗棋子,干掉了九个不太听话的小部落,然而作为凶手,绝不能让后裔出去瞎说,只好顺便让他也来个“苟活于世”。
至于这是谁改的——儒生集团。一看什么天子、大臣、诸侯之类的词就不难明白了,这是一次世袭制与儒学的和平演变,即使这以牺牲历史的真相为代价。伪史!
说完禅让,该聊聊那三皇了。女娲的“娲”字读作蛙,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秘密,娲字只有一个意思——女娲。那么为何造出这么一个与蛙同音的蛙字,却说女娲是蛇身?因为伏羲是蛇身。男权社会,父系社会,女娲必须是蛇身。

最开始的史前社会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的社会,也就是母系社会。女人管理男人,女人选择男人,只有对女人的崇拜和祭祀。崇拜什么?生殖崇拜。要知道人人活不过二三十就得嗝屁,因此一个最简单的逻辑诞生了:生的多,活的多。谁生呢?女人生。而青蛙是生殖崇拜的典型代表,因为青蛙的肚子有规律的吐息收缩,恰似孕妇,而青蛙生出的子孙一窝一窝的数也数不清,这样的生育能力,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因此女娲作为母系社会的代表,她的娲本就应该是青蛙的蛙,那造人的女娲,因该是女娲奶奶,而不是女娲妹妹。女娲比伏羲整整早了一个时代。
女娲代表的是母系社会,是氏族社会。此时的人类聚落随初具规模,但依旧是小民罢了。人们随母姓,此为姓,此时的姓既可表示出身,也可作为婚姻依据——同姓不找对象。而出身同姓分局各地的人们也有各自的标志——称氏。

在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是独一份的,祭祀也只有象征女性的原型祭坛。而伏羲的出现,可以说解决了原始人类的第二大恐惧——食物,如此奇人自然也承担起祭祀的责任,于是有了这第一位男祭司,从此也就有了代表男性的方形祭坛。
前文说,女娲是蛙,因为对女性的生殖崇拜有花、鱼、蛙。而伏羲的确是蛇,因为男性生殖崇拜是蛇、鸟、龟。伏羲是蛇,披着羊皮的蛇,这条蛇不仅吞了蛙,还将其尸骨化成了蛇。自己的奶奶娲也摇身一变成了妹妹,甚至结为夫妻。

这是为什么?还是因为儒生。试问,司马迁是何时人也?他能否允许那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时代?众多儒生能否接受母系社会?能否接受子随母姓?不能。不能便如何?改历史。
这一改,面目全非,女娲成了蛇。然而文物不会骗人,那女娲分明捧着一个神蛙,而伏羲肩头却是一只金乌鸟。象征母系氏族社会的女娲和象征父系部落社会的伏羲搞在了一起,顺理成章。和大家一起辛勤劳作的女娲奶奶(即象征母系)同手拿指挥刀的伏羲弟弟(父系)竟然搞在了一起,实在辣眼睛。
炎黄二人,扑朔迷离。炎帝姓姜,因为住在姜水?黄帝姓姬,因为住在姬水?扯淡。姓源于母,何来姬水姜水,只有可能他们来自姬姓和姜姓一族。姜为何?姜上羊下女,即为牧羊女;而羌即为牧羊弟。牧羊一族在哪?在西方。因此,炎帝极可能是从西方迁移而来,而以牛这种更生猛、更具雄性魅力的动物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
到了黄帝,又是跨时代的了。黄帝可真乃一大奇人,他发没发明过车,这可没人说得清。至于黄帝的姬姓是哪来的嘛,姬为美丽的女子,然而却有女性俘虏的意思在里面。姬可能是战败部落被强掠过去的女性,或卖身或卖艺,她们的后代就姓姬。
黄帝时期,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并且“氏”这个概念开始继图腾成为父系社会的一大标志:
一、姓属母系,氏归父系;
二、姓为先有,氏则后来;
三、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然而如何别贵贱呢?很简单,轩冕有别,实现身份地位等级划分即可,这样一来,实力强劲的部落都是既得利益者,而小罗罗只要归顺便都是一家人,这样的政治智慧,堪称好手!
唉!多少周朝典籍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多少记载着真实故事历史的书本被汉秦儒生篡改销毁。这是历史的遗憾,是真相的无助。
中国上古史,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