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悟性的中医,关键在在于培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睿智
培养有悟性的中医,关键在在于培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睿智,不是死记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要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文字的实际意义。这就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材的重要条件。 十多年前一家县级医院下属门诊部请来一位从大城市来的教授座诊,这之前该门诊部只顾了一名从乡村而来的却很有些名气的乡村中医,这教授一来,当然那位乡村医生就坐冷板凳了,可是半个月后,那位教授却坐冷板凳了,而乡村医师又恢复了往日的人气。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教授的学识不可谓不高,但悟性却不足;而乡村医师的悟性高,但学识却不够。这岂不是一大矛盾? 说中医博大精深,大概是中医这一门学科的精髓不太容易被普遍掌握的缘故。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知识和内容强调整体、宏观和功能性,所以灵活性很强。西医以实验学、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所以它较为清晰、确定、规范、标准,当然也就不像中医那么灵活。 一个病例,从西医的角度来诊治,不同的医生,检查的结果是一样的,诊断的结论是一样的,所用的药物是大致相同的,药物在患者体内所发生的药理作用也应该是得到一致认同的,西医给我们的感觉是明摆在那里让我们来学。而中医却截然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医生在诊治时,辨证的角度和用药的经验会差别很大,这就需要中医在学习中,不停地用心体会进退攻守,不停地感悟虚虚实实,不停地把握临证精华。 所谓“用药如用兵”,这是对中医悟性的一个极好概括。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在讨论演兵布阵时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书的策略是相同的,但怎样灵活运用,出奇制胜,就要看统帅如何高明地运筹帷幄了。中医是也如此,中医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像西医那样很严密,很固定,它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种灵活的原则,或者说一种粗线条的甚至是模糊的生命活动规律。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来填充,形成每一个人心中的原则,每一个人心中不同的中医。也就是说,中医的内容,尤其在涉及到具体的诊治或疗效评价时,很少有“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的感觉,更多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样也行,那样也对”。 同一个病例,或者从脾论治,或者从肝、心、气血、从调和阴阳角度,或者从外感、内伤、杂症,或者从轻重缓急、补虚攻邪、辨证辨病,或者从五运六气、生克制化、三因制宜、舍证从脉、舍脉从证,各种角度都符合中医的原则,都是中医诊治过程的某一环节,都会有不同的疗效。但关键是能分辨出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这就注定了中医一生都要不停地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停地琢磨,不停地整理,不停地领悟,不停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