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兽之子》: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且看且珍惜能带给你思考的动画

B站独发,禁止转载!
这部动画原本应该在2月14号在中国大陆上映的,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就撤档了。
由于这部动画在情人节这天上映的原因,加上受宣传语的影响,我以为这部动画是关于爱情的。结果……令人尴尬的是它和爱情并没有什么关系,反而像外国的文艺片一样“晦涩难懂”。
《海兽之子》承载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它将生命置于宇宙和大海之间,讲了很多“意识流”的东西,又涉及天文学、海洋学、民俗学和哲学等偏冷门的知识,加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偏差,我认为它并不是面向大众的作品。
不过,“看不懂的作品”不代表就是“烂作”。只能说,这种表达方式,有一部分人是欣赏不过来的。

* 虚假里的真实
《海兽之子》对“生命的起源”做了个美丽的诠释:
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有大海的星球便是子宫,陨石是精子,受精是庆典,目睹庆典的生物将其化作传颂后世的歌谣。
动画里把一对被儒艮养大的兄弟(的名字)和“生命的起源”联系在一起,哥哥叫“空”,弟弟叫“海”。
宇宙生命论认为,陨石坠落到地球,把宇宙中的“生命胚种”带到了地球。就像我们经常把天上的星星比作生命,流星则代表生命的逝去。在动画里,“空”把陨石(精子)交给琉花后,就化作流星落入了大海。而陨石是给“海”准备的。关于“生命的起源”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生命起源于大海。这和结尾琉花在海面上被父母找到相互呼应。

我们通过这部动画窥视世界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又蕴含在民间的传说里,就像这部动画结尾里的一句话:
怀抱鲸鱼的女神,与时间擦肩而过的少年,通过风吹拂到世界各地,开始被我们传颂,你那双小手里握着的故事,亦是世界的一重化身。
散落在民间的歌谣,是这个世界的一重化身。关于生命的起源,民间也有很多传说,比如西方的“亚当和夏娃”,中国的“女娲造人”。虽然怀疑过这些千年前的传说,但还是会忍不住不断地去揣测传言里的真相。动画里的彩蛋,用一小段歌谣把传说和真相连接在了一起:
睡吧睡吧我的宝贝,鱼儿的孩子生于海底,也是含着乳汁咕咕坠地,化作星星触碰到天空,又燃烧殆尽坠入海中。

这是妈妈小时候给琉花唱过的歌谣,妈妈也是从外婆那里听来的,现在琉花又把它唱出来。歌谣在风里传颂,就好像是生命的延续一样,与这个世界的秘密同行。
说实话,我也不大看得懂《海兽之子》。不过,我习惯把我看不懂的东西转化成我懂的东西,以便于帮助我更好地去解读里面的信息。
如果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我就把它放到我熟知的文化上。
* 芥子纳须弥
我看完动画高潮部分(就是“庆典”那部分)比较困惑——明明在描绘生命的诞生,为什么突然就转换到了“我是宇宙”的哲学问题上?——“宇宙”能容纳“我”是事实,可一个小小的“我”又怎么能容浩瀚的“宇宙”呢?

就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途中,偶然间又看到了一位专栏up主的关于电影《霍顿与无名氏》的文章。文章里的一句话让我顿时升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也是我这篇文章的标题)。
其实,这应该是两句话。佛教认为一朵花可见大千世界,故有“一花一世界”之说。“芥子纳须弥”(出自《祖堂集·归宗和尚》),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有“小中有大”之意,喻义“诸相皆非真,巨细可相容”。
这两句话都蕴含了佛理,大致意思是相同的,都阐述了“大”与“小”的关系。而《霍顿与无名氏》里的“大象”之大和“花”之小,不就是《海兽之子》中的“宇宙”和“我”的关系吗?

但是“大”的又是怎么被放进“小”的里面的呢?这还要从“芥子纳须弥”的典故说起。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我认为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在骗人,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反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得意洋洋地回答。
于是智常禅师又问:“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都保存在哪里呢?”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不管是一粒尘埃、一朵小花,还是一个我,这里头有整个宇宙的信息。
佛曰:红尘十丈,却困芸芸众生;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这也是同一个理。这样一说,动画以同学之间的矛盾作为开头,以无声的和解作为结尾,就说的得通了。琉花在目睹生命的诞生归来后,心境也变得豁达了许多。

* 天人合一
当琉花的身体里显现出宇宙时,我脑子里跳出来的另外一个词就是“天人合一”。
《皇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也称“天人同构”。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络;天有一年三百六十天,人身也有三百六十穴。不过,人天同构是《皇帝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
现代社会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统一遭到破坏,表现出来的就是自然环境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动画里就有一段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描写。傍晚时,海水被染成了和天一样的红色。

而到了晚上,海水却奇迹般的发光了。原来是收到了夜光藻的影响,傍晚时候的海水变红也是因为它,而这就是赤潮现象。

“好美”二字如鲠在喉。因为我们知道它美丽的外表是毒,就像白雪公主的毒苹果。而我们随后看到的是大量深海鱼被冲上岸,不,或许应该说逃上岸,死在了岸上。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我们人类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难道不该对自然、对生命心怀敬畏、心怀感恩?这样,或许就能说明白,为什么琉花在鲸鱼体内说“妈妈在我身体里面”——那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初告诉我们要心怀感恩啊!

当然,这部动画里面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可能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自己主动去发现。毕竟,连我这个看不懂的人都给它掰扯出这么多东西了。而我想说的是,我们评判《海兽之子》时,不仅仅是看不看得懂、喜不喜欢,而是你愿不愿意去欣赏它,去思考它,去融入它。
你看,毕加索、梵高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也不是所有人都懂,所有人都喜欢,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就摆在那。同样的,一部动画,或者是任何一部作品,只要我们懂得欣赏,甚至脑洞大开地去思考它,那么它的价值是无论别人怎么说也无法贬低的。更多的时候,只要我们自己喜欢、欣赏得过来,就足矣。
最后我还有一个脑洞,是关于《大鱼海棠》的。我感觉《大鱼海棠》和《海兽之子》讲的是相似的东西。《大鱼海棠》开头有很多描述生命的句子,“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我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甚至是《大鱼海棠》的主题曲也有唱:“生命旅程,往复不息。”
或许,我该找个时间再去看看《大鱼海棠》了。
文 | 老叫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