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概论》11.4 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4)

2022-10-28 11:0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关于个人消费不足不能成为危机的原因,我们在批判西斯蒙第时,已经作了说明。不过凯恩斯和西斯蒙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把消费不足的原因归结为储蓄的增加,彷佛人们在收入增加的时候,储蓄的欲望也在加强,在收入增加的部分中,用于增加个人消费的部分没有用于增加储蓄的部分多。在这里,凯恩斯故意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阶级性质,把资本家的消费和工人的消费混为一谈,并用“人类本性”喜欢储蓄来解释消费不足。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能够增加储蓄的只有那些占有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的少数资本家,至于广大的工人群众,由于他们日益贫困,储蓄的可能性是极少的,如果有一点的话,那也是小额零星储蓄,与凯恩斯妄图“论证”的问题实际无关。非常明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和工人群众的消费不足,绝不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是由于什么“人类本性”喜欢储蓄的结果,恰恰相反,是由于他们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日益贫困的结果。凯恩斯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把消费不足的原因又归结为储蓄增加,是故意颠倒黑白,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把危机的原因说成投资不足,就更加荒谬了。在危机期间,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商品滞销等等,并不是由投资不足,而是由于投资太多、资本过剩。马克思早就驳斥过那种认为危机起因于投资不足的谬论。他写道:“把这种情况[1]认为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缺乏,是再错误也没有的了。生产资本正好是在这个时候有了过多。这种过多一方面是和正常的但已经暂时收缩的再生产规模相联系来说的过多,一方面也是和已经萎缩的消费相联系来说的过多。”[2]

  凯恩斯对投资不足的原因的解释,也同样是荒谬的。他认为,投资不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乃是由于利润率的变动和利息率的变动不相适应所引起的。他企图使人相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利润率的趋于下降,利息率虽然也在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却不如利润率大。因此,随着利润率和利息率之间差额的缩小,投资将逐渐减少,而当利润率下降到和利息率相等或低于利息率时,则投资便完全停止。

  在这里,凯恩斯把利息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完全割裂了。他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把利息说成是取决于“心理因素”,即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在他看来,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使人们必须取得一定的利息才肯贷出货币,因此,不管货币资本的供给怎样充裕,利息率的降低总是比利息率缓慢的。这样,凯恩斯就把利息看作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从而也就人为地割裂了利息和利润的联系。但是事实上利息不过是利润的一部分。

  既然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不能把利息和利润作为两个彼此无关的量对立起来。在一般情况下,利息量是取决于利润量的。当利润率上涨时,资本家对于借贷资本的需求增大,从而也使利息率上涨;反之,当利润率下降时,利息率也随之下降。可见,正是利润的运动规定了利息的运动,而不是相反。

  至于说到利息率下降的程度不如利润率大,也是完全违反事实的。事实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食利阶层的人数日益增加,从而使借贷资本的供给不断增大;同时,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社会各个阶级的货币储蓄被银行网动员起来用作借贷资本,这也增加了借贷资本的供给;另外,在资本主义总危机阶段,企业经常开工不足,有利的投资场所日益缩小,也造成了借贷资本的供过于求。这些情况都决定了利息率比利润率下降的程度大。因此,凯恩斯把投资不足的原因,归结为利润率比利息率下降的程度大,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其实,对资本家来说,投资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利润率和利息率之间的对比,而是取决于现有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利润率高或有上涨趋势,则投资自然增加;反之,如果利润率低或有下降趋势,则投资自然减少。


注:

[1] 指危机期间发生的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商品滞销等现象。编者注。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16页。

《政治经济学概论》11.4 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