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3-10-22 00:25 作者:Girl-Mistress  | 我要投稿

(一)选官制度

1.   历代王朝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举荐制、军功爵制→军功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   九品中正制
(1)过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因此授予相应的官职
(2)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
积极影响:①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察举制的发展,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士族关系,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人才
消极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难以延续

3.   科举制的特点: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形成

4.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
(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意义: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5.   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末期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三省六部制

1.   过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事务;三省长官公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2.   进步性:唐太宗长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   特点:
①相权三分,职责分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制衡,提高行政效率
②加强皇权:群相制度有效的限制了相权
③对君权有所节制: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得执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以弥补君主才干不足(主要体现于门下省)

4.   影响:特点(冒号以后的)+三省六部制的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知识点

中央决策机构的特点:集体议政、集体决策

(三)赋税制度

1.   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   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详见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   以庸代役:将负税征收对象定位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①以庸代役保证农名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   两税法
时间:780年
颁布者:唐德宗
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部分住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缴纳地税;,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无统一税率
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劳动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税制的一大改革 ③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④两税法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带有一定局限性

⚪小论文考点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由血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日益科学化
③选官准则逐步走向制度化,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④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2.      赋役制度变化:①人丁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 ②人身控制到逐渐松弛 ③实物税为主到货币税为主 ④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⑤税种复杂到税种简单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