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五千年制盐史,南头城专为盐官而建,盐官级别高于太守
深圳靠着海边,又有很多地名跟盐有关,比如说盐田村、盐灶村、盐田区、盐田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他深圳是不是跟制盐有关?这里是不是产盐?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呢?这个疑问是很正常的。

的确,深圳历史上就是一个著名的产盐区,制盐也是长久以来深圳的支柱产业,之所以今天看不到,因为今天制盐行业已经在深圳几乎不存在了,被商贸高科技替代了,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到这些行业。
但是我们天天听到的盐田及与盐相关的地名,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记录,这是我们值得去探讨回味的,因为毕竟是我这块土地上的历史辉煌的一页。
汉代以前,深圳地区的历史记录很少,所以我们无从得知这里之前是什么一个状态,只有在汉书中有记载番禺有盐官。
只有根据考古发现了,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到深圳产盐的历史,可上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鹏半岛的咸头岭沙丘遗址中,就有了古代人制盐的痕迹。香港屯门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制盐的证据,这都有效论证了深圳产盐制盐的久远历史。


汉代,深圳地区融入中原文明,经济文代同步迅迷发展,此时的深圳已成为粤东地区重要的产盐区,产盐经济十分发达。
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富国强兵,于是在深圳地区设立了全国28个盐关之一——番禺盐官。盐官是两千石的高官,职务相当于郡守,地位显赫。盐官的制所就在今天深圳南头城,它与粤西地区的高要盐官并称:东西盐官。南头就被称为“东官”,即“东部盐官”,这是深圳历史上最早、级别最商的行政建制单位,意义重大,东官的存在大大促进了深圳地区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
盐业经济是汉代地区深圳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从一系列考古发展中就能判断出当时经济之发达,富商巨贾云集深圳的盛况,可见深圳的富裕是有历史积垫的。
深圳常被误认为边疆蛮荒之地,又没有肥沃的农田,不具备经济发展的条件,但是仅仅制盐产业一项就足以引领经济了。
秦汉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入岭南地区,并带来了将先进的文明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深圳地区,经济文化完全融入中原。
三国时期,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东官”归广州下面南海郡管辖。
三国吴主孙皓,在东官盐场设置了司盐都尉,级别高于太守,并南头修筑了古代深圳第一座城,司盐都尉垒。
东晋咸和六年,从南海郡分离出东官郡,仍然沿用汉代盐官之名。
当然,古代制盐业发达盛行的同时,也是广大的盐民苦难生活的开始,他们在长达几千年的岁月之中,辛苦劳作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贡献,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提及这一段历史,也见不到制盐的盐民,也看不到这些手艺了,但是每当我们走在盐田区的大地上,看着繁忙的盐田港,依然能够感慨唏嘘这段历史的辉煌历史,以及曾经辛苦劳作过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