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第四章1/3)
第四章 反思科学
哲学对科学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关系。围绕这种反思关系,我们讲三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谈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以理解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为前提,
第二个问题,探讨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的,具体来说,哲学要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它要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他要反思科学自身的成果,他还要反思每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第三个大问题,讲超越科学主义思潮,当代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即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
1.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一、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2.哲学与科学的历时态关系和同时态关系
第四章 3.
1.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二、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 2.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反思科学 3.反思科学自身的成果
4.反思每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三、超越科学主义思潮
第一节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围绕(如何理解)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我分成三个问题来谈:
1.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经验常识的知识,一种是作为理论的知识。科学和哲学就是作为理论的知识,哲学和科学本质上是理论的两种基本方式。
@对于理论的理解
我们谈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有必要把常识、科学和哲学这三者关系放在一起来看。首先谈一下对于理论自身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理论,才能够理解科学和哲学对于常识的超越。
这其中蕴含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科学和哲学都是理论,理论是对于常识的超越;
第二,科学和哲学作为理论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我们就从理论自身入手去思考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理论:
第一,理论的基本内涵,理论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
(1)一种理论的世界图景;(2)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3)一种理论的价值规范。
第二,理论的基本维(向)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具有三个基本的维度: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1)一种历史的兼容性;(2)一种时代的容涵性;(3)一种逻辑的展开性。
第三,理论的功能,理论自身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
(1)一种解释的功能;(2)一种规范的功能(3)一种批判的功能(4)一种理想性的功能。
内涵 世界图景(超验)、思维方式(概念)、价值规范(逻辑化)
理论 向度 历史的兼容性、 时代的容涵性 、逻辑的展开性
功能 解释功能、 规范功能、 批判功能、 理想功能
哲学和科学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我们要去把握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为了能够理解这些方面,我首先给理论提供一种说法,究竟什么是理论。
【我们去理解哲学和科学时,首先应该把握到它们是区别于常识的理论的方式,人类以各种方式去把握这个经验的世界。我们在辨析哲学与常识的关系中较充分地了解了常识把握世界的方式。哲学和科学都是对常识的超越,无论是科学提供的那样一种必然性的世界图景,还是哲学所提供的那样一种应然性的世界图景,它们都是对常识的实然性的世界图景的超越。因为这是知识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常识的知识,一种是理论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常识构成了科学和哲学的基础,而科学和哲学都是对常识的超越。科学和哲学是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方式存在的,这是一个前提。】为更好地说清楚哲学和科学之间复杂的关系,我首先对理论自身进行一般性探讨。
理论就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常识、科学和哲学都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常识方式和理论方式的区别在于:理论是以系统化的概念逻辑体系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常识也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使用概念,但它不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概念逻辑体系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
@理论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理论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行为内容、行为方式。
第一,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即它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这点非常重要)规范同时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作用(这才是一种辩证理解)【辩证法就是在肯定的理解当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任何规定都是一种肯定性的规定,也是一种否定性的规定。所以理论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内容,它规范着我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
第二,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规范着我们怎么想和不怎么想。(这点就更为重要了)因为思想内容是由思维方式构建起来的,你想什么和不想什么与你怎么想和不怎么想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个体的思想内容。
第三,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内容;第四,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直接规范着个体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也同样同时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即它同时规范着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
这就是我对于理论的一个一般性的解释。理论就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行为内容、行为方式。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理论自身做出那样一种分析。
(一)理论的内涵
理论的内涵主要是能构成这样三个方面: 【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1.世界图景(超验的)
第一,首先它(理论)以自己的概念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化的图景,一种超越了常识的世界图景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
2.思维方式(概念的)
第二,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经验常识的理论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在一个超验的水平上去思考问题,是因为我们掌握了理论化的思维方式。
区分开常识和哲学,首先需要区分开经验常识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即区分开经验表象与超验的关系。理论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超验的东西,而常识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经验的东西。常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它不能够超越经验,所以超验的存在对于常识来说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存在。
我们首先要理解科学和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进而再理解哲学是对科学的超越。(两步超越)。【哲学之难在这,我们很多学哲学的人,第一步解决了,第二步就更难了。所以说既然都是对于经验常识的超越,都是一种理论思维,都是给人们提供一种理论的世界图景,那哲学科学还有什么区别呢?就像上一次休息,有些同学问我说,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不也得构成关于世界的知识内容吗?这就更难理解了。所以我们重点来谈这个第四章,因为第三章相对好说。】
科学和哲学作为理论方式,都是对于经验的常识方式的超越,超越的结果是它们(科学和哲学)给我们构成了一个超验的世界图景。
科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科学是以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为目的,它通过被简单化了的公式、概念、定义、定理、命题,对错综复杂的现象做出一种统一性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能够对经验做出理解和解释的东西就是超验的存在。所以科学给我们提供的世界图景不是一个经验的世界图景,已经是一个超验的世界图景。理论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种超验的世界图景,而不是一个经验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通常不仅是把哲学经验化了,它首先把科学经验化了。我们说科学普及,比如说 DNA 普及,DNA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给我们画出一个螺旋图,然而DNA的真实结构并非是图中所画的那样,它不是一个直观的东西。再比如说很多人想通过拍电影来表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你能够用一种经验的、表象的图景去表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我想你只能表现绝对论,你表现不出来相对论。
3.价值规范(逻辑化的)
科学作为理论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超验的世界图景,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所以它们(科学和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他们也是统一的,哲学也使用概念,不过哲学是在反思的意义上去使用概念,所以哲学同样给我们是提供了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它们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逻辑化的价值规范。
在理论的意义上,哲学和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验的世界图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一种逻辑化的价值规范,二者都具有理论的意义。所以从理论的内涵上,大家需要理解这样三个方面,但这不是我着重要讲的东西。
(二)理论的向(维)度
我着重要讲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无论是对于科学的理解,还是对于哲学的理解,特殊地说尤其是对哲学的理解,必须理解理论的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三个基本的向度,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掌握作为理论的科学,特别是哲学。所以我跟大家提示这三个方面:
1.历史的兼容性
第一,理论首先具有一种历史的兼容性,或者说向上的兼容性。理论的力量源于它是对于人类文明史的一种积淀、总结、结晶和升华。(否则就没有理论了)。所以我特别欣赏恩格斯关于哲学下的定义,恩格斯说(真正的哲学,他叫)辩证的哲学,应当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我觉得对于同学们来说,你理解哲学,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够理解这一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如果你想要研究哲学,研究辩证法和认识论,那么你必须通晓七个知识领域,1人类的认识史、2哲学的发展史、3动物智力的发展史、4语言学、5心理学、6感觉器官的生理学、7儿童智力的发展史。列宁提供的这些知识领域恰好印证了恩格斯的这一句话,即哲学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所以我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了哲学史就没有哲学。【我这个讲得非常有针对性的。所以我常说我们哲学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叫做史论结合,还有一个正在发展出来的特点叫做思与诗,要想使哲学构成时代精神的精华,你必须体验到作为时代的敏感神经的文学,因为它是人类的心灵史。
科学也是如此,你要理解别人做过的科学工作,对于哲学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理解理论,首先就是要理解理论具有一种历史的兼容性,或者说叫做向上的兼容性,由此我们才能够去真正理解作为科学和哲学的丰厚的理论内涵。
2.时代的容涵性
第二,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思想中的现实,它都具有一种时代的容涵性。我们只有理解了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去求索人类性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哲学这种理论。
【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个(理解理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从哲学和科学的同与异的角度来讲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它的同和义是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不是说有两个东西,它俩不一样,它俩不一样构不成我们的辩证思考的对象。
所以恩格斯说,真正的辩证矛盾必然是一种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他举了一个例子讲,比如说,对于人类来说,结婚就是一个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结婚必然是一男一女,但二者必然首先都是人,是人的男性和女性结婚,但人的男性和女性都是人。大家去理解。】
就是说在理解理论时,科学和哲学作为两种基本的理论的方式,它是一种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它们都是面对现实的,都必须以时代性的内容去构成它们的理论的内容(这是它的异中之同);但科学作为一种时代的容涵性,它是构成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思想,而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的容涵性,它是对于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反思,这又是它(理论)的同中之异了。
3.逻辑的展开性
科学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它都具有一种逻辑的展开性,它都构成一种概念的有机组织。所以黑格尔哲学的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就在于:黑格尔以其逻辑学的概念辩证法,以概念的逻辑运动形式构成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19 世纪是一个思想体系的时代,黑格尔哲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构成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黑格尔就以其逻辑学的概念的辩证法,以概念的逻辑运动的形式构成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所以黑格尔才敢说拿破仑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真正的世界精神是我的哲学绝对理念。
同样的,黑格尔在这个意义上指着全部的科学说你们都是应用逻辑,而我是逻辑本身,科学学科都得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构建你的科学理论系统,都得按照我黑格尔的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来构建,所以你们都是应用逻辑,而只有我是逻辑本身,这不是夸张,不是狂妄,它是表达了哲学与科学的一个相互关系。
所以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特别是他的第一章还有意识地卖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说,人们尽管可以对《资本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我是深感自豪的。所谓艺术品是指它是一个人类思想运动逻辑的展开。用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它是一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的展开过程。
所以你这不又看到一个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嘛,科学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它都必然是一种逻辑的展开性,但哲学的特殊性在于它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提供了一个概念的辩证法,因为它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
很多人在批评传统形而上学、传统的本体论时,都想把黑格尔当成一条死狗抛到一边去。但问题就在于,黑格尔永远活在哲学史上,如果不能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现代哲学,首当其冲就无法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我们之所以会把哲学常识化,特别是把马克思的哲学常识化,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马克思的哲学是以黑格尔的哲学为前提的,(1)黑格尔给我们提供了概念辩证法,但他不懂,他又回到了的表象的辩证法;(2)黑格尔给我们阐释了认识的能动性,他说没有,他又回到了一种直观的反映论;(3)黑格尔给我们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诸多的矛盾,他说没有,他给我们提供历史的实证知识。所以我说超越黑格尔是哲学的进步,躲避黑格尔只能是哲学的倒退,而阅读黑饵的逻辑学是引起头疼的最好的办法。
说到底,我们之所以把哲学常识化,就是因为我们懒惰,谁也不愿意费劲,谁也不愿意引起头疼。不经过黑格尔,你无法达到辩证的唯物主义。所以列宁才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加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认识的非常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在十月革命的前夕(1914到 1916) 这个最危险最危机最紧迫的时刻,列宁却猫在茅草屋里阅读黑尔的逻辑学,因为列宁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是革命的概述学。这个我说到这,确实大家想想这些道理,你才会真实地去理解哲学,你才会下苦功夫去理解哲学。
(三)理论的功能
理论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它都具有解释功能。但是这种解释功能也蕴含着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暂不详细展开了。第二,它都具有规范的功能。但是哲学的规范功能在于它以批判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第三,哲学这种理论的功能直接的就是一种批判的、反思的功能。正因如此,第四,哲学显示了它更加直接的理想化的功能。
所以作为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我从理论自身的角度来谈论一下,哲学和科学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我们下一次再落实到哲学和科学的历时态关系和同时态关系。从这样一种纵横两项的考察中去深究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
对于哲学自身的追问(/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去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因为我们一般说来都是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当中来定义解释和理解哲学的。
我们通常都认为哲学是对于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于科学具有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原来都是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当中去定义哲学的。也就是说我们是从一种哲学与科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理解哲学。我之所以讲这一章“反思科学”,针对的就是我们对于哲学和科学这种关系的通常理解。具体来讲,哲学对科学是一种反思的、批判的超越的关系,而不是科学的延伸和变形。
围绕着反思科学我们讲三个方面:
第一,具体分析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也就我们怎么理解哲学对科学是一种反思的关系,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谈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把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具体化,因为它不是个抽象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对科学是一种反思的关系,那么哲学究竟反思科学的什么内容,或者说哲学从哪些角度去反思科学?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第三,超越科学主义思潮。当前,在理解哲学和科学相互关系中的一种带有思想潮流性质的一种哲学认识就是科学主义思潮。超越科学主义思潮是关键,我们只有超越了科学主义思潮,才能真正理解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从而真正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
我一再强调,我们不是一般地去探讨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而是在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探讨中,真正地去理解什么是哲学。我们这门课就贯穿一个问题,对于哲学自身的追问。为了追问哲学,我们讲了哲学与常识的关系,现在我们讲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围绕着反思科学中的第一个问题,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我们分三个问题来讲,1.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2.从历时态和同时态两个角度来分析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3.....
我谈论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获得一个比较强烈的印象,即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从知识性质的角度,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基于经验的常识的知识,另一种是超验的理论的知识。常识知识的特点是它来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依附于经验而不能够超越经验。常识的重大意义及其局限性都在于它是一种普遍经验或者说共同经验。那么有了这样一个准备,我们就好理解我们上一次谈的这个问题了。
哲学和科学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它们都是对常识的超越,都是一种理论知识,都是一种关于超验的存在的知识。这是他们共同之处,也是人们难以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总是希望哲学科学化,总是习惯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哲学的原因。
为帮助大家理解,上一次我们围绕理论自身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对于理论自身的理解,理论的内涵。第二,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理论,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三个向度,即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一种历史的兼容性,一种时代的容涵性和一种逻辑的展开型。第三,作为理论的哲学和科学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它们都具有解释的功能、规范的功能、批判的功能和理想的功能。
但是,重点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二者都是理论,但它们是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这样才能把哲学和科学真正地区别开来,才能在哲学和科学的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哲学。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再推进一步,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在他的同时态的意义上,在他的历时态的意义上,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从纵向的历时态关系中和横向的同时态关系中,我们就能定位,说哲学对科学是一种反思的关系的原因。
要真实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必须深入下去,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哲学和科学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展现在哲学和科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时又表现在哲学和科学同时代的并存中。这是思考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两个角度。此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即哲学一个问题就是它所有的问题,它所有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理解哲学不能够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要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去反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理解问题时总是把问题割裂了,我们讨论哲学和常识、哲学和宗教、哲学和艺术、哲学和科学所有的这些关系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而要理解“哲学是什么”必须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因为只有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你才能理解哲学与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分别)是什么关系,从而你才能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
很多人学西方哲学,总是将各个哲学家探讨的问题断裂开来,而贯穿不起来。其实他们都在说一个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们不过是在不同的时代水平上去反省了人与世界之间的那个最基本的关系(思存关系)。所以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哲学意义上表现为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小我与大我、理想同现实的关系,而在这所有的关系中,理论的抽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所以学哲学不在于记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在于你能转换自身的思维方式,在哲学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否则记住也没用。所以说哲学一个问题是全部问题,全部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哲学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是说只有理解了这种根本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对你来说才是作为哲学问题而存在的,否则它或者作为一个常识问题存在,或者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存在,或者作为一个其他的问题而存在。唯有从思存关系去理解哲学,哲学的所有问题你才能理解。
否则,所有的哲学问题你都不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去研究的。所以在常识的意义上,哲学的世界观变成了素朴实在论,哲学的能动的反映论变成了直观反映论,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变成了朴素辩证法了,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实证历史观。如果不理解这个问题,全部的哲学问题就都在常识的意义上去理解了。人们通常都是在经验常识的意义上理解哲学,从而哲学没有了,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这就是我讲第三章的意义。】】】
讲第四章的意义在于,在超越常识之后,如何在超越科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哲学(这是最难的),即如何理解哲学不是科学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于科学的超越,也就是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批判的关系。这是学习哲学的枢纽点,能否理解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与能否理解究竟什么叫做反思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哲学的反思的特性最根本的就表现在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中。
2.哲学与科学的历时态关系和同时态关系
我们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诉诸于历时态和同时态来进行考察,即诉诸于理论思维的发展。【从理论自身的发展中去理解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哲学史学活了。
什么是哲学史呢?恩格斯说,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要就去背定义。我们记住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被我们准确的牢固的长久地记住它,要在理解这下功夫。而理解就需要你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以思为背)
2.1哲学与科学的历时态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历时态关系展现在理论思维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有这样一个过程,即理论思维的形成过程→理论思维的成熟过程→理论思维的反省过程。这三个过程正好对应了哲学史的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古代哲学、近代、现代哲学,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它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水平。
古代,具体来讲,理论思维的形成过程恰好是一个形式逻辑的形成过程。列宁说形式逻辑是一种儿童思维,因为它是人类早期应当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理论思维形成过程构成了形式逻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正好是构成了理论思维形成过程中的对于概念、命题或者说判断和推理的一种哲学的思考,从而确立了人类理论思维的基本形式,即它所应遵循的逻辑。苏柏亚在哲学史上的作用在于,他确立了理论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人类思想必须遵循的形式逻辑。所以我把柏拉图哲学叫做类概念的困惑。】
发展到近代,理论思维的成熟使人类的理论思维超越了其必须遵循的形式逻辑,它集中地去考察人类思想的概念内涵的逻辑。从笛卡尔开始,理论思维就进入到了一种所谓的内涵的逻辑,培根他们那一面有所谓的归纳逻辑。从笛卡尔开始,一直到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它是发展的一种概念的内涵的逻辑。
现代,尽管黑格尔提供了辩证法,但真正做一种辩证思考的生活的逻辑是现代的事情,因为思维发展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社会意识永远是由社会存在决定。所以只有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才能在理论思维上真正地构建起一种辩证的逻辑。(理论思维的反省过程)
与此相对应,他们(古、近、现)的研究对象不同。
古代。
由于古代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形成过程,科学和哲学逐渐从原始宗教和神话当中脱离出来。在理论自身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和哲学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把握的都是整个的世界。但亚里士多德已经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虽然他们把握的都是整个的世界,但是在对这个世界的理论把握中,哲学和科学扮演了两种不同的角色。他说,哲学是追究(世界/)万物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那个“是之所是”。所以哲学是一个最高原理(/最高的智慧)。
【【【所以一定要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确实有问题,总想把哲学和科学简单剥离开来。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从两级到中介》,基本上同学们都是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向我提问题,“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鬼话”,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题在于人类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到现代,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超越了非此即彼的抽象的两极对立,将之中介化了。《从两级到中介》这个标题确实表达了现代哲学的革命。即现代哲学从抽象的两极对立走向了一种中介化,我认为中介化确实是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所以辩证思维就是说思维方式中介化了。【然后逐渐地我在讲这个问题,大家慢慢来理解,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两极对立】我们原来总是追问,下边就讲同时态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了。
总是说哲学和科学你跟我说清楚,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去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然后得出结论说,科学研究各个领域,但它没有研究抽象的整个世界,然而实际上系统论、控制论都在研究整合世界,并没有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余地,只不过我们陷入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无法超拔出来。
其实哲学早就无家可归了。恩格斯说,哲学被驱逐出了自然界,被驱逐出了社会历史。而今天方兴未艾的思维科学又把哲学驱逐出了人类思维,而世界不过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所以我才说只有当到哲学无家可归的时候,它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即思想,所以哲学才叫做反思。科学研究整个世界,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构成了哲学的对象,哲学的对象就四海为家了。理解这一点,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哲学,应该怎么去研究哲学?研究哲学有什么用。否则哲学看起来好像啥用没有。】】】
最初的哲学被理解为人类的最高的智慧,是关于所有的原理的原理。在当时(现在也是),科学是一些具体的原理,是一些较为低级的各种智慧。这就是一段古代水平的理解。
从历时态关系来看,古代时,哲学刚从原始宗教和神话当中脱胎出来,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形成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把哲学叫做知识的总汇(但是我们这种理解是有毛病的)。它表面上是个知识总汇,从而囊括了科学,但实际上在古代哲学中,哲学和科学也是区别开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讲得很明白,他已经把智慧区分开层次了,其实你再往前追溯也是一样的。你从泰勒斯开始,他也开始意识到了,究竟我是在做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所以如果我们简单的就说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有一些言不及意,起码说没有达到那个(哲学和科学)最深层的本质。因此我强调从理论思维的发展水平来透视哲学和科学的历时态关系。
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分析人类理论思维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入手处。从它入手,我们就很好理解了,古代哲学必然把哲学的对象理解为整个的世界,哲学为它(整个世界)提供一种最高的原理,而科学为它(整个世界)提供各种具体的原理。发展到近代就变化了。
近代
近代的实验科学的兴起,归纳逻辑和内涵逻辑对于外延的形式逻辑的超越。
注意:归纳逻辑也是一种外延的形式逻辑,但与古代的这种形式逻辑相比,它主要是一种演绎逻辑(亚历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
到了近代,归纳逻辑和内涵逻辑两者都发展了起来,即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研究它(理论思维)。
这种研究的前提是什么呢?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什么呢?黑格尔说,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理论思维已经不再是一个纯朴的思维。(黑格尔就有自觉性了)。就是说作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出发点,理论思维已不再是一种不纯朴的思维。纯朴的思维就是理解为跟存在没有关系的思维。 (*理论思维已开始对经验的反思→经验与超验)
【你看我们现在不还是这样一种纯朴/素朴/朴素的一种思维嘛。总是说究竟先有外边的世界,还是先有我们头脑当中的观念,好像那世界跟我们没关系,先把它分开,你总是这么问,近代哲学的水平你根本没达到,以后我讲哲学转向这一章的时候我专门讲这个问题,就是对哲学史的不熟悉。所以恩格斯说,由于对于哲学史的不熟悉,人们往往把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哲学史上被废弃了的哲学命题,当做全新的时髦的东西拿了出来。】近代哲学就是反思的这个问题(物质世界与意识谁为第一性)。反思的结果是近代哲学形成了意识界的存在。
整个的近代哲学是在意识界的存在的意义上展开的,所以它发展到贝克莱和休谟才构成了一个真正的经验的问题。本体就是源自于对经验的反思。经验与超验、经验与先验、经验与实验、经验与体验分别是什么关系?在这一系列的关系中,或者说在对经验自身的反思中才形成了本体观念,否则哪有本体论呢?但我们不理解,我们离开了经验的内在的矛盾,来设想人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哲学就这些个地方是关键的,不是具体问题。你具体问题如果你把这些问题都理解了,也熟悉了全部的问题,我不敢说迎刃而解,但是你起码是在一个哲学的层面上去思考、分析乃至回答哲学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理解,你永远不可能在哲学的层面上去理解问题,这就是一个问题的实质了。】
教之者有方,学之者不怠。
从古代发展到近代,它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它不是一般性地去研究外在的世界,它开始反省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到底有没有客观性。整个近代哲学就回答一个问题,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如果有,根据何在?
所以近代哲学转向了对于人类意识的反省,它不是思考整个世界了,它开始反省人类的意识,这是科学向哲学提出的问题。因为随着各门实验科学的兴起,他们分门别类地去研究整个的世界,但科学需要给自己树立一种权威和信念,即我关于世界的科学的认识是具有客观性的。理论思维发生一个重大的转换,这是理论思维成熟的一个结果。恩格斯说,黑格尔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这是因为黑格尔构成了一个由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也即内涵逻辑)所构成的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所以近代意义上的哲学就是逻辑本身。所以黑格敢于说,拿破仑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我是世界精神本身,因为我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同时黑格尔又敢说你各门科学诠释应用逻辑,而我是逻辑本身,因为我是人类思想内涵的运动的逻辑,我把它展现为一个概念运动的辩证法。所以他说我是逻辑本身,而你科学是应用逻辑(这是他狂妄的原因)。这就是近代哲学达到的一种最基本的认识。
*近代,理论思维发生转换(成熟),它开始反省人类意识—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
现代
现代哲学,特别后现代主义,,现在所以我说别都用时髦概念,“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别轻易说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对所谓基础主义、表象主义、本质主义、逻辑中心主义的原因在于它是针对近代哲学的,因为近代哲学将自己当做逻辑本身,而把所有科学都当做了应用的逻辑,所以才构成了一种哲学的基础主义。你这么想一下。所以那个莫尔顿怀特在 20 世纪哲学分析的时代这本书里边他说,哲学成了一种学科帝国主义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它不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它成为了思想共和国的公民。
发展到现代,理论思维的发展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的变化真实地实现了对于思存关系的(反省/思考)两种情况。(所以这个和我下边来讲同时态就变成了一个东西了),哲学反思思存关系,科学构成思存关系。
所以我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所以恩格斯说,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要理解相应的历史(人类的认识史),才不会把哲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变成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才不会觉得哲学一点不亲切。所以只有和我一起去思考科学和哲学在它的历时态的展开过程,你才有可能理解哲学和科学,你才不是那种空洞的抽象的来谈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总结
哲学和科学是一个历史的变化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关系。
古代时,哲学和科学面对的都是整个的世界,哲学为它提供最高的原理,科学为它提供各种具体的原理。
到了近代,哲学转向了对于人类意识的反省,哲学把自己当成一切知识的基础,也就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而各门科学把自己当做应用逻辑去研究各种具体的领域和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代哲学才把自己看成科学之王,科学的科学。
现代,现在我们就是要构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原来你说你研究自然哲学,我们有自然科学要你干什么玩意?你说你研究历史,那么我们有历史科学,我要你干什么?你说你还剩下的思维,那我们现在有思维科学的要你干什么?把哲学吓得,我可真是的哪也没地方藏了,所以变成无家可归的上家之犬了。可是这只是一个阵痛,哲学家们渐渐就恢复了自己的自信了。不错,你研究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可不管你怎么研究,你(科学)都是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而哲学的使命不是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而是将思想当做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
前面我们从历时态的关系考察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对哲学本身进行了一番思考。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是因为它就有一个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说对于整个的人文社会科学(首先是哲学),最重要的是把全部的理论的问题首先述诸于一种历史的考察。
**写论文时不要把自己的提纲体系内容写成历时态的,古代什么样,近代什么样,现在什么样,恰好相反,应该把历时态的考察述诸于横向的同时态的研究。千万不要写成社会上小公文似的历史情况,现状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采取什么论证,这是公文,不是论文。我们需要把哲学史作为退入背景的知识去考察具体的理论问题。不要写东西都从古希腊说起。我们要把历时态的考察述诸于同时态的论证,就是说在同时态去论证任何一个问题时,它都蕴含着隐含着整个的哲学史的背景。就如恩格斯说黑尔哲学,它具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
【一篇哲学论文有没有分量,就是看里边有多少历史的内涵,你讨论任何问题时,有没有柏拉图的背影,有没有康德的影子,有没有黑格尔?尤其是有没有马克思?所以我常讲叫三不要,不要自言自语,不要借题发挥,不要联系实际。你连理论本身都没研究,你谈何联系实际?你那叫就事论事,谁都会就事论事。要做到不自言自语就要诉诸于历史。对于哲学来说,首要的就是有没有哲学史所背景,你可以不说康德,不说黑格尔,但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是要隐含在你探讨的全部的哲学问题中。史和论是不可分割的。这对于同学们确实具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学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哲学史。
所以我在概括我们博士点时,我认为三个东西是聚焦点,第一叫内与外,第二就叫史与论,第三个叫做思与诗。即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统一;历史与论述的统一;思想与诗意的统一。要把握一种时代精神,不能对于那个时代的敏感的神经你都不敏感,赫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如果一种哲学没有了一种诗意,就是没有了一种理想性,没有了一种超越性,谈何批判性和反思性呢?】
总是想追问哲学和科学到底什么关系?越问越偏。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中蕴含着一种历时态的、不断演化的关系—多角度研究
因为在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中首先蕴含着一种历时态的关系,它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关系,它就在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发展中,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变化着的关系。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有机会还要跟大家多谈,特别是在讲哲学转向这一章时,我还要从三个视角,一个叫从思存关系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一个叫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还有一个是从人类自身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去理解问题。从这三者的统一中去理解这个哲学的发展史,去理解在哲学的发展史中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我做最后一个提示,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四个提示:思存关系,哲学寻求崇高的历程,人类形态的历史性变化,波普所提的三个世界
古代哲学,它的根本特征是,离开世界 2 对世界 1 的关系,直接断言世界1,所以它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进入到近代哲学,它是从世界 2 对世界 1 的关系出发去反思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所以它以人类意识为对象。而进入到现代哲学。我觉得艾叶尔在 《20 世纪哲学》这本书里边说的这段话真是精彩。他说我们在思考哲学时,首先要注意每个时代的哲学所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整个的 20 世纪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它们一个共同的变化就是它从两级到中介,就是说它从世界 3 出发去反思世界 2 对世界 1 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之所以叫做语言转向,就是因为它转向了世界3,他从世界 3 出发,再去思考世界 2 对世界 1 的关系。如果没有理解到世界 3 的存在,没有一个中介意识,你就不可能在现代的意义上研究哲学,还谈什么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呢?
你如果想在现代意义上去思考哲学问题,你首先必须实现我所说的
《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1988)。这中间我又发生两次变化,
《从体系到问题》当代中国哲学主流(1994)。
《从层级到顺序》现代哲学的走向(2001)。
我认为这三篇文章概括了整个现代哲学的发展和变化。从两极到中介是现代哲学的革命,从体系到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流意识。从层级到顺序,从那样一种纵向的层级的追求,转向一种横向的顺序的安排,是整个现代哲学的跨世纪的走向,这是真正的新世纪的 、21 世纪的哲学,它发生了一个更深层的变化,从层级到顺序。
大家得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不要离开了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去思考。现在有人反对宏大叙事,反对二元结构。但哲学永远是一种宏大叙事,永远是一种解放的旨趣。我刚写完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哲学离开了宏大的叙事,离开了解放的旨趣,就失去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超越性的、理想性的维度。而没有这个维度,就没有哲学。
2.2哲学与科学的同时态关系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们才能够进入到对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同时态考察。我们国内哲学界的突出问题在于离开了历时态的探索,而直接地诉诸于同时态的考察,从而把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抽象化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主要是它没有首先诉诸于历时态的探索,它直接从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关系去思考问题了,因此他把哲科关系和哲学本身简单化了、庸俗化了。因此我们以这个历时态关系为基础,来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同时态关系。
这是个基础。
**所以我还说这句话,哲学就是哲学史,有的老师讲哲学像在灌输知识,讲现成结论,就是因为他不具有丰厚的哲学史积淀。如果你直接述诸于同时态考察,你就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抽象化了。
同时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解方式,究竟怎么来理解它。一个是已确认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方式中包括三个内容1.从二元关系中怎么理解?2.从多向关系中怎样理解?3.从思存关系怎样去理解?我们怎样从同时态去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我把它具体化为了三个关系。从具体的相互关系说,就是构成思想、反思思想。
从这样两个方面我们再来理解它。虽然我很简短地给大家勾勒了一下关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历时态考察,但有了这样一个考察之后,我想同学们就做到了一点,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逐渐大家就理解了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把看似简单的东西如实的变复杂,本来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但我们一般人都看得很简单,你就说,哲学科学到底啥关系。
2.2.1从二元关系理解哲科关系
最简单就是说,一个是普遍性,一个是特殊性,一个是整个世界,一个是世界的各个领域。但问题就在于看似越简单的东西里边越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复杂的关系。
有了史的基础,我们来谈论在同时态(论)的意义上,首先我们要理解对哲学和科学关系的理解方式、解释模式或解释原则。【这点很重要。哲学是对前提的反思和批判,就抓前提,我就在理解方式中给大家提供了三个前提】。
我们原来在理解哲科关系时只有一个前提(二元关系),而且还没自觉。因为没有后边这两个(多向关系,思存关系)你第一个单独的看,你自己不知道说我现在局限在二元关系中来想问题了,当你自觉到你是以二元关系来理解问题,是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多向关系,难就难在这。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原因,你跳不出去,就提不出问题。哲学好像已经说过了所有的问题,我们自己很难提出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被框住了。我们之前之所以总是在哲科关系中来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就是因为你没有下边我说的那样几种理解方式。
【我们批评教科书的理解方式,并不是说这种理解方式没有根据.....这点非常重要。比方说从今天,泰勒斯说万物统一于水,简直不可理解。你说统一于水,那火怎么办呢?(这是从今天的角度看)所以赫拉克利特就提出火,而德谟克利特就看到水、火、四根、种子等不是同质的东西,不能成为统一性之所归。到柏拉图,原子虽有统一性,但有数量关系在其中规定,也不能构成真正的统一性,故必须是一种逻辑的统一性,它是在发展的,要历时态的去看它。】
在二元关系中我们是从一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模式出发,把哲学和科学理解为一个是研究整个世界,一个是研究世界的各个领域,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理解为整个世界和各个部分的关系。这种理解结果构成了对于哲学和科学相互关系的两种具体的操作的方式,一方面它是要在这个意义上去区分哲学和科学,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哲学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这种理解的结果构成了两种操作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1.区分哲学和科学
第一,首先它从对象上进行区分,即整个世界和世界的各个部分。第二,它从职能上进行区分,哲学提供普遍规律,因而构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提供特殊规律,所以它帮助我们去理解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存在。第三,从领地上进行区分,哲学提供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科学提供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领域的知识。它从区分对象、剥离职能、划分领域三个角度来区分哲学和科学,而这种区分的前提就是那种二元模式。
2.哲学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如此这般地来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使我们都认为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我把它的概括分为三种方式。第一,引进。有一位先生要来讲学,就是讲怎么理解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其实这二者没有关系),这就是哲学从科学里边引进、提升、更新。这位先生认为怎么发展和推进哲学呢?首先是把具有三界(自然、社会、思维)普适性的科学范畴引进哲学,首当其冲就是系统,辩证法发展到今天应当是系统辩证法,实际上就是说辩证法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应当一分为N 。所以很多的学界的人是这样一种观念,我说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都是这样来看的。
所以有人说现代意义上的物质是“实物+场”的统一,他就把一些最具普适性的概念,如场、结构、层次、要素如此等等这样一些科学的概念提升为哲学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式。
有一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的老师问我,学科学哲学,学自然辩证法怎么才能有一种哲学意识?我说这就需要哲学意识的转换。我们很容易在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学哲学时,寻求三界普适性的概念,然后将之升华为一个哲学概念,从而推进哲学的发展。
**当代哲学最为重要的三个概念:实践唯物主义、主体性、价值。
然而并不是这样。我提过一个最直观的问题,价值具不具有三界普适性?你不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价值构成了现当代哲学的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呢?这就是你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它不是这样一种(引进)关系。这是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它叫做提升,提升带有转化的性质。它本来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定理、定义、原理,经过一番改造,把它从一个特殊性的东西提升为了一个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把一个科学的命题变成一个哲学的命题。这是他们认为的第二种方式。
第三种方式,叫做变更,一位学者在80年代发表了一篇文章《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态》,他就说作为现代科学背景下的辩证法,他提出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来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态。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
能不能够以这种方式去推进哲学的发展?第三种方式是我们国内哲学界许多人仍然确信不疑、乐此不疲的方式。这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学术上的一种看法。但如果我们诉诸于历时代和同时代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理解方式(二元关系)和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引进、提升、变更)的局限性。
甚至包括80 年代时,国内哲学界很多人要做一项工作,就是说要使哲学科学化,那么就必须使哲学数学化和形式化,因为马克思说,“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只有当它能用数学来表达和研究时,它才能够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但马克思说的是科学。
我们不能照科学的方式使哲学数学化和科学化。我认为哲学史已经否弃了这样一种趋势,近代哲学就已经做过如此这般的尝试,而黑格尔把它革命为内涵的逻辑,辩证的逻辑。
我们原来仅仅从二元关系来理解问题,没有跳出来,结果就构成了后边这一系列的情况。我认为它阻碍了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为了推进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首先就要从这样一种二元关系转化为一种多向关系。
2.2.2从多向关系理解哲科关系(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的关系中理解)
多向关系就是让大家跳出哲科的二元关系,把哲科关系放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中去理解哲学,没有这样一种转换,你永远也跳不出来哲科的二元关系。我们只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方式的相互关系(多向关系)中去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你才有可能理解哲学本身。(如,哲学、科学、艺术的多向关系)
比如有人说艺术是小我,科学是大我,科学的大我的话外音是小我,艺术的小我的话外音是大我。在这个的意义上,哲学体现了艺术和科学的小我和大我的统一。所以我说哲学不是宗教却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却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艺术却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伦理却引导人以向善。
2.2.3从思存关系理解哲科关系
还有就是要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去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我认为我们原来在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中所出现的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说在对哲学和科学的同时态的理解中,我们有两个问题,一是离开了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向关系,仅仅归结为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关系;二是离开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去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我认为第二个方面更为深刻。所以在哲学通论、哲学导论中,我都是侧重于最后一点,即如何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去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从而达到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一个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一个是反思思想的维度。构成思想必然是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而全部的科学都是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与此相反,哲学是把科学所构成的关于世界的全部的思想作为它反思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我说哲学对科学是一种反思的关系就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构成人类活动的全部内容。人类活动不外乎两项,说和做。你说的想的都是在观念中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你做的行的都是在现实中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以思维和存在既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又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始终。所以人类的全部科学是以整个的世界为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全部的思想。
人类的思维还有另一个维度,它不是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是把科学所达到的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批判的、反思的对象,从而去更新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终极关怀,从而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哲学的作用是巨大的,哲学是对于整个人类生活的改变,他通过反思人类的全部的思想来更新人类的全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终极关怀。】
我认为哲学是一种无用之大用,哲学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生活。我们要想理解这一点,前提是理解哲学和科学的这样一种真实的关系。我的文章《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讲,哲学是以思想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从而他能够解冻思想,超越思想的固定的模式,超越思想自身的麻木和僵化。如果我们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慢慢地烂掉。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工作。
--------------------------------------------------------------------------------------------------------------------------------
前边我们谈到了,哲学对科学的关系,哲学不是对科学的延伸或变形,而是对科学的超越。这种超越关系是一种批判的反思的关系,在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中,科学是作为哲学反思的、批判的、超越的对象而存在的,这就是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这种反思关系不是说哲学高于科学,而是说人类自身的思维有两个不同的向度,一个向度是要现实地去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这种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高级形式是科学。卡希尔的《人论》认为科学是人类思想的一种极致,科学思想以一种概念化、逻辑化的有机组织来展现人类关于世界的思想,所以科学是人类构成思想的维度。与此相反,人类之所以还有一种哲学的基本方式,是因为哲学是人类思维的反思思想的维度,它把科学关于整个世界的思想都作为自己批判反思的对象,从而实现思想自身的逻辑(反思)层次的跃迁,实现人类的思维方式的更新,从而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这样一种视野去理解问题,才能够深刻地去把握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真实的相互关系。这就是我给大家谈的第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对科学的反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