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洲叠罗汉,用一个肩膀担起文化传承,这个女生好厉害!
南洲叠罗汉形成于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在动荡社会中保卫家乡,村民专程请了少林寺高僧传授武艺,人高高叠起以示威武,抵御匪徒,在传承过程中叠罗汉这一技艺不断被本地人发扬传承,成为当地庙会表演中最精彩的表演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七堡龙亭庙会,该庙会规模盛大,各种民间艺术团队纷至沓来,南洲村的罗汉艺术表演队借此登台表演。由于表演技术要求高,观赏性强,成为整场庙会最精彩的压轴大戏。在1946年的七堡龙亭庙会上,曾有“七代同台”的壮观场面。上世纪60年代,因历史原因停演。
南洲叠罗汉是起源于绍兴市新昌县小将镇南洲村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形成于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南洲叠罗汉的表演艺术主要可以归纳为“走、翻、叠、武”四个字。整场表演配以梅花唢呐,在热闹的“骑马调”锣鼓声 中进行,辅以长枪、短棍、盾牌、短刀等分别在舞台摆出“S”型、“剪刀”型等不同阵型。
走:走阵,阵式多样,像梅花阵、剪刀阵、盘龙阵等。
翻:翻筋斗,名类丰富,除了大家熟知的后空翻,还有“转风车”“鲤鱼过滩”“猢狲爬竹”“柔燕穿柳”“背米”等,其中其中“背米”为高难度动作,最为惊险。“背米”动作上演时,表演区置一高桌,桌上置一高椅,椅上再置一大鼓,表演者手捧白米一畚斗,攀援至鼓巅,再一个凌空筋斗飘然落地,而畚斗内的白米则不泄一粒,并以落地时声音轻者为佳。
叠:叠罗汉,是整套动作的重头戏。其中包含“麒麟送子”“走舞踏鬼”“千手观音”“六叶荷花”等诸多叠法。
武:耍棍弄枪、打拳踢腿等,泛指辅助性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