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正念丨给自己几分钟,在当下停留片刻

“今天你做核酸了吗?”
这是最近许多小伙伴见面的问候,每天不是在准备做核酸的路上,就是在等核酸检测结果。
2020年以来,一场疫情扰乱了很多人的工作与生活。不戴口罩不敢出门、出行计划纷纷搁浅、居家隔离时诸多不方便......面对反复无常的疫情,要说不焦虑、不担忧肯定很难。
Netflix出品的《冥想正念指南》便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觉察与接纳自己、调适身心的时刻。


《冥想正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共8集,每集20min,在僧侣Andy的指引下,我们将打开舒适生活的新世界大门:觉察自我、学习让身心得到安抚的冥想正念技巧。
冥想常与“心灵净化”、“超脱物外”“忘我之境”等词语一同出现,听似玄之又玄的感觉给冥想带来一层神秘色彩。
因此很多人觉得冥想是一门玄学,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冥想本身起源于宗教,但已褪去原有的宗教色彩,逐渐发展为在心理学领域有一席之地的可验证的干预方式。冥想是一种「训练我们意识的方式」,通过专业引导,觉察自身,让意识停留在当前某一刻,接纳此刻自身所有的体验与情绪,让大脑短暂放松。

这种意识活动定期让我们与本身交流,停下在生活中不断前进的脚步,调整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以更多的角度看待世界,从而变得更平静与放松。
冥想的方式与技巧很多,最简单易行的是「专注冥想」。
专注冥想需要我们设定一个聚焦注意力的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问题、短句、甚至外部的某个东西」,比如呼吸,在过程中,仅全身心地去感受你的呼吸,体验当下这一刻。

也许你会担心自己在专注的过程中分神,但我要告诉你,分神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冥想的目的并非为了专注,而是对自身的一种觉知,包括觉知分神。我们不逃避思绪,而是在练习「识别」。
在发觉自己分神时,你只需要意识到「我走神了」,再将意识缓缓引至当下即可。
觉察到自己分神,也是一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锻炼。随着练习,我们分神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专注于正事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
冥想所需的时间不多,定期几分钟便可,但如果你想,你也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以获得更好的休憩。
科学研究证明,冥想的原理类似于健身房锻炼,健身训练肌肉,而冥想训练大脑,让我们「感受幸福的大脑部分变得更为活跃,减少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并同步提升其它积极的品质」。
此外,冥想同样对提升专注力、抑制成瘾行为等方面有积极效应,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生活。


Andy在历经困惑无法排遣后,选择去做僧侣,并跟随众多大师学习。跟很多人一样,他起初也以为冥想的目的是控制和改变心智,但他的师傅有不同的解释。
想象自己坐在一条马路旁看车来车往,车就是你的思绪。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因车流而感到不安,试图跑向马路阻止汽车,甚至追逐汽车,却忘了我们只应坐在那里而已。
奔跑与追逐给我们带来不安定感,所以冥想是为了改变我们与过往的想法与感情之间的关系,学习多角度看待它们。
在开始冥想前,你只需要让自己呆在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独自也可以结伴练习。
“首先,保持视线柔焦,察觉身边的空间,并做两次较大的深呼吸。
吸气时,肺部充气,身体扩展;
呼气时,肌肉松弛,身体放松,若愿意可轻轻闭上双眼。
珍惜当下这一刻,感受这种不做任何事的感觉,并觉察到重量感,渐渐压在身下的座椅或地板上。
觉察周围,仔细聆听。即便对声音出现抵抗,也只需要在当下让自己感到舒适。

也可以利用这一刻,去觉察身体的感受:沉重还是轻盈?躁动还是沉静?
同时,还可以更清晰地体会到身体的律动,保持自然的呼吸频率。
若无法感受律动,可将手轻轻放在腹部,体验每一次起伏。
为了更专注于呼吸,可以在呼吸开始时数数:
吸气而起时,数1;呼气而落时,数2,然后在脑海中默默数到10,再停下来,重新从1数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需思考和做任何努力,分神时,只需让注意回到呼吸上即可。
最后,放下所有注意力,在几秒钟内任由大脑遨游:可以思考和做任何想做的事。
把注意力轻轻转回身体及重量感上,再次觉察周围的声音。
准备好后轻轻睁开双眼,移动前花点时间觉察身体及大脑的感觉,并在冥想后常回顾这些感受。”

你有无法放下的事情吗?
也许是一次争吵,也许是一段憧憬,也许是对某个物品产生依赖等等,因一直不愿松手而倍感沉重。
Andy寺院的师傅给了他这样的点拨。
想象一片蓝天,蓝天便是我们的脑海,偶有阴云,云便是我们的思绪,也许阻碍了我们看到蓝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蓝天就不在了,用这种方式看待大脑,便可以让思绪的阴云散开,重返蓝天。
毕竟,蓝天它一直都在。
Andy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我们放下思绪的冥想技巧:视觉化冥想技巧。

想象一束暖光从头顶撒下,从上至下照至你的脚。
从脚趾开始,想象暖光不断照过身体,填满脚趾和双脚,并向上穿过脚踝、小腿、大腿,肌肉开始放松。
阳光继续往上,到盆骨和腰部,冲淡肌肉紧张感。
光延续至腹部和后腰,融化那里的不适,接着进入胸部和背部。
阳光直射在头上,蔓延至肩膀、穿过双臂、双手、手指,身体逐步放下一切。
继续往下,进入脖子和嗓子,到整个面部,直至到达头上最顶部,整个身体都充满了阳光,紧张感全部融化。
享受这种不许做任何事的暂停时刻,只需感受到身体的重量在下压。
技巧的练习需要适应的时间,即使你暂时感觉不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你的思维开始发生变化。
《指南》中的身体扫描、放松意识、慈爱等技巧同样有益身心,冥想的世界远不止这一方值得驻足的风景。
在这繁杂的世界,希望冥想正念能给大家创建一个自由舒适的空间,全身心地感受与思考此刻的自己,拥抱此刻自己的所有体验,并把宁静自然的状态带入生活,活在当下,乐在此刻。
References:
Adele, M. H., & Feldman, G. (2004). Clarifying the construct of mindfulness in the contex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11, 25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