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宇宙:中子和中微子
懂点宇宙:中子和中微子

在核子(质子、中子)中:正电子对内产生吸力,对外产生斥力;负电子对内产生斥力,对外产生吸力。
2个正电子和2个负电子的旋涡尾和旋涡尾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四叶草形,2个正电子对内产生吸力,2个负电子对内产生斥力,内部是2吸对2斥,吸力、斥力平衡,内压、外压平衡,对外既无法产生吸力也无法产生斥力,还可以化解其它吸力、斥力,可以短暂保持稳定性,有时也会衰变,就是中子。
注:实际上中子从细节上看是四叶草形,从整体上看是不规则球形。

中子是由2个正电子和2个负电子组成的,所以中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和2个单位负电荷,但是2个单位正电荷会和2个单位负电荷相互抵消,然后电荷为0,所以中子不显电荷。
带电≠显电:
中子带2正电2负电,抵2正电2负电,不显电。
中子也带电,只是不显电。

电子虽然小,但是电子是旋涡,旋涡有非常长的旋涡尾,因此中子跟电子比非常大,4个旋涡的空隙处充满了海子大气,海子也是有质量的,加上海子的质量,才是中子的质量。
电子像塑料布,中子像用4块塑料布做成的气球,虽然塑料布(电子)本身质量并不大,但是用塑料布(电子)做成的气球(中子)装满空气(海子)后,气球(中子)的质量会远远大于塑料布(电子)的质量。
人类撞碎中子相当于把气球撞碎了,空气(海子)流走了,只剩下4块塑料布(电子),人类会误以为质量不够。

由于海子流动,所以在质子、中子的中心,也就是正电子、负电子的旋涡尾和旋涡尾的连接处会形成1个旋转的水球,水球中心超高压会把海子压缩成1个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就是中微子,相当于地心超高压把碳元素压缩成钻石。
中微子既然是一个结晶体,当然也可以热胀冷缩、变大变小,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中微子震荡。
中微子和中子相撞,巨大的撞击力会导致中子不稳定,中子会衰变成质子,并辐射出1个负电子、1个中微子。

在质子中,2个正电子、1个负电子才能形成1个中微子,中微子和正电子、负电子的比例是1:3。
在中子中,2个正电子、2个负电子才能形成1个中微子,中微子和正电子、负电子的比例是1:4。
把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统计,4个正电子、3个负电子才能形成2个中微子,中微子和正电子、负电子的比例是1:3.5。
其实中微子并没有消失,中微子和正电子、负电子的比例本来就在1:3左右,科学家观测到的中微子只占所谓的理论值的三分之一是正常的,不是中微子消失了,而是那个理论是错的。

在核子(质子、中子)中:正电子对内产生吸力,对外产生斥力;负电子对内产生斥力,对外产生吸力。
中子内部吸力、斥力平衡,内压、外压平衡,一旦打破平衡,正电子对内产生吸力,可以保持稳定性,负电子对内产生斥力,无法保持稳定性,然后其中1个负电子会断开,这1个负电子就辐射出去了,中微子也被高压从断开处挤压出去了,此时中子就衰变成质子了(质子中心会重新形成中微子),这叫负β衰变。
弱核力并不存在,质子、中子只相差1个负电子,质子俘获1个负电子就可以衰变成中子,中子辐射1个负电子就可以衰变成质子,核子(质子、中子)破碎后就会自动辐射出正电子、负电子、中微子、γ光子。

在中子衰变成质子的过程中可能有2种特殊情况:
1、有可能负电子(负β粒子)辐射出去了,中微子没有辐射出去,就会形成无中微子的β衰变。
2、有可能负电子(负β粒子)辐射出去了,但是有的中子的中心根本就没有形成中微子,也会形成无中微子的β衰变(质子的中心会重新形成新的中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