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贾樟柯答记者问——我们不追求流量,我们追求舒适感

2019-10-26 22:03 作者:哔斯卡金像奖  | 我要投稿

本专栏精编了贾樟柯导演于2019年平遥国际电影展期间参加记者发布会时与媒体的对谈内容。在这半个小时的对谈当中,贾樟柯导演对自己的创作近况,平遥影展的总结思考,以及青年导演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信息量飞起,我们觉得很有价值,特此精编收录在册,希望大家在这些“贾说”和“贾想”中能有所收获。

贾樟柯群访现场照


Q1:为什么在这个阶段选择主演电影《不浪漫》?

贾樟柯:我长期对我的表演才能表示怀疑,因为确实我是一个很不会演的人,然后之前偶尔也客串过一些角色,都是很特别的。比如说在我自己的电影里往往是演员来不了的时候,戏又不多,我去顶替一下,包括像在韩寒电影里面,那个责任都非常小,都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做演员,我到现在都觉得这是一个强人所难的事情,我自己没这方面的才能。

但是程导演他就特别会说服我,然后一直给我讲这个故事。也一直在调整拍摄的时间,因为我今年特别忙,我看程导这么欣赏我,那我就演吧,其实完整地塑造一个人物压力还是蛮大的。而且责任很重大,当演员你不能把全体性的工作在自己这一环掉链子,所以我现在特别紧张,很快就要开拍了。其实我挺不享受这个过程的,就是帮朋友完成一个工作吧,尽量做好。


Q2:这么多编外工作,“贾导”这个角色占据多大的成分?

贾樟柯:贾导这个角色是占据了百分之百,因为所有的忙碌都是围绕电影开始的,自己写剧本,拍片子,做跟电影有关的事情,没有做其他的,都是跟电影密切相关的。办电影展也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电影吧,所以导演这个职业占据了全部的时间。


Q3:平遥三岁了,如何看待它的成长?

贾樟柯:我觉得经历了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吧,今年有很多亮点让我们非常欣喜,首先这个欣喜是从观众层面的,今年几乎每一场,包括回顾展的站台还有小城之春的各个单元的售票情况非常好,很多场次是一票难求。在观众的构成里面我觉得就是一方面是年轻人多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山西的家庭(观众)多起来。而且还有很多咱们山西的家庭来听平遥一角,因为咱们平遥一角有七个电影院校的讲座。昨天在选片人论坛上,那个戛纳的选片负责人说:戛纳基本上没有真正的观众,戛纳是放给产业人士的。我就很骄傲地说:“平遥是混合了普通的观众跟专业人士的。”

昨天我们有一场首映,叫做《建筑师》,我们电影展方面也特别邀请了平遥建工学校的同学们来看这部《建筑师》,因为落地平遥,一定要跟当地的山西晋中平遥的普通观众互动,这个我觉得是从观众的构成上更加多元。

《建筑师》平遥映后交流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说,今年的产业人士,截止到开幕前那一天有八百多人,开幕之后还陆续有人报名。所以今年这两个产品,WIP跟PPP,剧本跟发展中计划约谈率非常高,这是产业参与的嘉宾。可以说国内外一线的、一流的电影投资公司、发行公司、宣传公司全部派了代表来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而且到今天为止我们有双方面的收获,一方面是我们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的影片已经有多部商业电影跟艺术电影都售出了中国版权,这个成交率让我们很骄傲。另外一方面也有好几部国内的华语片卖出了国际版权,双向的产业交易,我觉得是今年很大的一个改变,我觉得平遥开始是一个可以助推产业的这么一个影展。

同时我觉得也带来一个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因为这样的观众人数的增长,产业人士的蜂拥而至,媒体的支持,实际上就是我个人觉得平遥电影宫稍微有点拥挤了。这个拥挤两方面,一个是现在我们只有六块银幕,我们在考虑是不是再增加一两块银幕。比如说回顾展,回顾展我们现在的场地很有限、很少,不能容纳很多观众,如果我们能再有一个三百座左右的影厅会更好。

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式现场

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我希望不要破坏最初的那种设想,就是小体量。我真的很喜欢安安静静地,大家擦肩而过,电影院里坐满了人,但是不是那么喧闹和拥挤。我们不追求流量,我们追求舒适感,追求看电影的一种沉浸式的氛围。这个如何保持?其实有时候一个电影展的发展是身不由己的,你不知不觉就弄大了,不知不觉就变得人潮汹涌,最终最初的那个体验会失去,这是我们第四届在思考的,一方面怎么满足观众的需求,满足产业的需求,一方面怎么样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继续保持那种小影展的舒适感,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要提出来的一个课题。


Q4:经过三年逐渐递减的政府资助之后,明年独立运营的平遥影展前景如何?

贾樟柯:对,我觉得这种资助方式这种方法非常好。因为就好象一个孩子学游泳一样,就是你刚下水,他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需要帮助。那么到三年过去了,我们完全有信心第四年完成按照市场化运营来自主到寻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把电影展办好。到今年,应该有四分之三的经费是我们通过商业合作获取到的。还有特别感动我的是,特别多同行的公司跟我们进行合作,帮助我们,像今年剧本创投跟发展中计划,我们一共有十一个奖项,都是现金奖,奖金总额达到118万,这样这些都是由我们兄弟的这些电影公司,还有山西的企业一起来搭把手把这个产业版块撑起来了。想合作的,询问合作的,包括今年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也有很多还没有合作的商业伙伴,他们派人来考察,亲身体验这个影展,我觉得我们是很有信心的。

广告以各种创造性的方式进入平遥,其中包括科长的日常口播


Q5:平遥电影节对山西的影响?

贾樟柯:今年某票务平台打过来说,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决定授予平遥年度电影城市这个称号。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们除了影展,平时也会常态化的放院线电影,光知道人流不错,但是没有想到,平遥2018年电影票房的增长率比2017年增长了550%,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县城的票房增长有550%,我觉得这就是从数字上能够看到这样一个对区域文化生活或者文化消费的影响。

从制片角度来说,山西依托平遥国际电影展确实首先有了一个山西电影产业跟全国电影产业的一个对接的窗口,从我们每年接触到的选片的量上逐年增加就能看到这个改变。今年“从山西出发”这个单元收到了非常多的电影,类型也非常多,包括像山西籍导演杨瑾的《巴铁女孩》,包括张先《最佳导演》,包括《迟来的告白》这些影片,都是山西公司出品,或者山西的电影工作者主导的。

另外一方面,还有就是金砖五国合拍片落户山西,今年这部合拍片叫《邻里》,它也是由我们山西制片公司出品的,由我本人监制,金砖五国导演联合拍摄。我们把这个电影首映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金砖合拍片从山西出发”,我觉得这些举措就是借由一个国际性的节展来加强我们山西本土的电影工业跟外界的联络,我觉得假以时日,希望平遥国际电影展能成为山西电影产业、文旅产业一个小小的引擎。

昨天电影节论坛上有一位选片人说,电影节展是不会拍电影的,那是一节展,是一个窗口,不直接生产作品。但是它是一个粘合剂,是一个发动机,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让这些资源之间寻找到合作的可能,让创作和市场活跃起来。我们在明年第四届会做一个专门的活动,给山西的企业家,想投资电影的企业跟公司,做制片人培训,希望我们山西民间资本这么雄厚的资本,能够掌握专业水平融入到中国电影的发展里面。


Q6:会像今年一样继续在影展上公布来年的新作品么?

贾樟柯:这个板块我们中文叫做平遥期待,在开幕式上集中地介绍了五部正在制作或者即将制作的影片。因为做影展主要的一个工作是寻找过去的电影,另外一个工作就是未来会有什么,所以我们到今年说,我们为什么不做小环节,把未来可能会看到的电影率先介绍给观众,这样的话就征得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导演的同意,他的新片还没拍完,没法给我动态资料,因为没有剪辑,只能给我剧照剪辑成的预告片。所以这几张剧照也是全球率先公布,包括我们还有一部柬埔寨的电影,叫《白色大厦》,是这个月底马上要开拍的一部柬埔寨电影,包括我监制的《不止不休》,还有我主演的程耳导演的《不浪漫》,我正在制作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件事反响非常好,大家在互联网上谈论的就比较多,我们就觉得一直做下去,明年可能介绍的就不只是五部了,但我们希望把最新鲜的消息告诉大家,会持续下去。


Q7:调整后的平遥影展的展映单元到底是怎样的?

贾樟柯:选片的事我不参与,因为我从第一届就定了一个规矩,就是选片最后决定影片完全是艺术总监马可·穆勒,还有我们九个人的选片小组,他们来决定,我是一个导演,但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片人,我也没有精力看那么多电影,所以整个平遥国际电影展的选片工作我自己是不过问的,充分地信任我们的节目策划团队。

平遥国际电影展 策展团队

藏龙单元定位就是华语电影的青年导演的单元,卧虎是国际导演。国际导演当然也包括中国导演。这里面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有策展上的影片和影片之间这种类型、气质,包括是不是全球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包括艺术的考虑,也有节展要求的考虑,具体的我想有机会可以问马可·穆勒。


Q8:明年金砖五国导演合拍片有什么新规划?

贾樟柯:金砖国家合拍片头三部都是用了集锦片的方法,就是五个国家、五个导演他们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来各自发挥拍独立的短片,合成一个集锦片,就像国庆热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一样。今年的主题叫做《邻里》,我们是两层含义,一个是空间关系上的,真的是邻居,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另外一方面他也指一种精神上的关系、情感上的关系,所以这个命题出来之后五个国家的导演拍的也是角度、类型完全不同的五个故事。同样一个关于邻里的这样一个概念,但是大家的理解和大家感兴趣的东西都不一样,电影的语言和方法还不一样。

《邻里》海报

明年第四部我们开始变革,我们要五个导演拍一个故事,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这个故事本身他是跨越五国的,所以每个导演负责本国的这一块,还有一种就写一个中国故事,由中国导演导头20场,巴西导演导21-40场,以此类推。这可能对导演的协作有更大的挑战,因为每人拍一个短片毕竟还是在自己熟悉的团队里面工作,但是五个导演协力拍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可能会去到陌生的电影工业环境里面,我觉得这个也是会发生很大的火花,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


Q9:对于奇幻和科幻类电影,平遥影展和贾樟柯怎么看?

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的定位首先是希望能够放到年轻导演最新的作品上,其次是非西方地区的,因为西方的相对太容易看到。像今年有危地马拉电影,有塞内加尔电影,这样的地区区域。但是我们没有限定类型,因为对于一个影展来说它只有一个使命,就是放好的电影,无所谓商业或者艺术电影。我们在节目设置上有一个类型之窗,还有一个首映单元,这两个单元主要是放映有创造力的类型片,包括商业电影,像今年也会有清水崇导演的恐怖片,从类型上来说平遥国际电影展是不设限的。

那么从科技元素来说,今年我们的科幻元素,平遥国际电影展本身海报就是小星球,就是有一种幻想式的,有一种超现实的氛围。但是一个电影节确实要根据创作的现实情况来选择电影,你不能太主观说我非要选某一类的电影,否则今年没人拍你就没办法。当然如果有好的科幻电影,我觉得平遥都会第一时间想要邀请到。我本人对科幻起步比较晚,我原来完全没有这种科幻意识,就不知道为什么,三四年前老胡思乱想,我记得有一次在我沉浸在这种状态的时候,许知远去我老家跟我聊天,拍了一个节目,我跟他谈了一晚上科幻,我后来看那个节目都很害羞,胡说八道了一通。确实可能这几年我自己也挺感兴趣这个方面的。


Q10:对贾导来说,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电影?

贾樟柯:好电影我觉得它是一个心理感受,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你所惊艳到的是什么。从我的感受上来说,一般看完电影有两种表现可能这个电影就是好电影。一种表现可能就是我不说话,半天,几个小时,看完四五个小时都不想说话,我觉得他一定是触动我了,发挥了它的艺术的魅力,感染了我。另外一种就是我话多了,看完喋喋不休在跟人分享,你具体要说哪一种好,类型也很多元,很难用语言描述。但是从个人的反应上来说,无论是哑口无言还是喋喋不休,都是一个电影带给你的触动,所以最终只要能触动你的都是一个好电影,它没有标准,但是它有心里感应,能带给你这样心理感应的就是好电影。


Q11:影展对青年导演应该有什么作用?平遥和FIRST差别在哪儿?

贾樟柯:我没参加过first所以没法儿比较,对于平遥来说,我觉得这个平台本身要让每一个来参与的年轻人在机遇上是公平的,是透明的。这是一方面,再一方面是平台要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平台就是要聚集资源,年轻导演来你这儿,得不到任何帮助,也找不到好的制片人,找不到好的投资公司,找不到好的发行商,也找不到知音,也没有人跟他交流,然后就结束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好一个高效的平台。我们今年的创投全部是人工排期,其实这个花两万块钱就可以做一个电脑的排期系统。但是我们全部是纯手工,因为人是变动的,需求是在变动的,我们创投部门的同事每天熬夜到四五点,不停地更改那个排期,动态的,满足所有产业嘉宾动态的需求,非常灵活,非常人性化,这就是我们所想做到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把平台做好。

另一方面就是要聚集资源,今年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都有代表来,他们来接触年轻人,听项目,那我们就要把平台做好。另一方面,从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一届开始,我们就希望是一个中立的平台。我们不介入、不参与任何具体的运营拍摄,我们不参与,不介入这些项目,我们更不去经营导演,导演是自由的,我们只是平台,每一个导演都可以变成我们的常客,也可以变成我们的过客,我觉得提供这种客观的、中立的这种高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就是电影的教育,我们在平遥,我们做教育,但是我们不做培训。学习电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非常讨厌在一个电影节做个电影学院,釜山电影学院我当过院长,我很不喜欢,包括金马电影学院,我也很不喜欢,开玩笑呢,电影一星期就能学出来?学不出来的,但是可以交流。所以平遥我们一开始就不做这种东西,我们就做大学生的交流。我们有平遥一角,他们互相放放短片,知道同龄人在做什么,然后大家有收获,互相认识了,可能变成工作的伙伴、团队,然后之后他们一代人一起成长,这个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做一个平遥电影学院,因为这是对电影教育的不尊重,十天怎么可能完成一个教育呢?谢谢。(全文完)


 ↓ 点击关注 ↓ 

哔斯卡金像奖 

bilibili影视区官方账号 

你想要的影视资讯、深度影评这里都可以找到,不要错过哟!


贾樟柯答记者问——我们不追求流量,我们追求舒适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