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工作边考研(在职考研),我的上岸经验也许有用
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14年本科毕业,目前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典型的10-10-5的工作节奏 。22年6月份决定考研,准备时间6个月。由于房贷压力,所以选择不脱产去准备。12月成为了400万“考羊”中的一员。
学习基础:大学期间4、6级吃高中底子擦线过,毕业后8年多基本没接触英语、政治。报考心理学专硕,与本科学习内容及工作内容不相关。这些年看视频看的导致看纸质书就困。
考研结果

成绩够用,初试和最后总分不是Top,中位数靠前,成功被心理学Top2高校录取。其中政治70+,英语80+,北京考区的同学可能能意识到这个政治分数是什么水平。
工作除了考前一周请了假,算是没耽误吧,工作上的事基本都cover住了,甚至还完成了一次晋升。
上岸的同时工作还算顺利,个人认为自己还是很厉害的。所以也将经验同步出来,希望能帮助到之后的朋友们。
经验适用范围
1、想清楚为什么要考研且已经下定决心
接触身边工作后考研的朋友,考研的原意有几种情况:
a. 出于家庭/职业需要,比如宝妈希望更好的教育孩子,比如管理者希望提升管理水平及结交人脉等等。
b. 出于寻求未来的可能性,比如看好某个领域的发展,希望在之后有机会和能力去从事该领域的工作。 (我属于这种,因为日常经常充当身边人的“知心大叔”,觉得可以考虑之后卷不动了,转行做咨询师)
c. 出于对现状不满,怀念校园生活,寻求“回炉重造”。
d. 跟风,看到身边的人在考。
如果是a b两种情况的伙伴,我觉得你是符合心态要求的,因为你的动因是来自自身,具备更容易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是c d两种情况的朋友,我建议再想清楚一些,考研到底为你自己带来了什么,能不能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只是把问题的时间向后拖延,很容易在考研的高压力下,衍生出新的问题。
2、 日均可以挤压出来至少4小时的看书时间
你可能下意识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刚开始我也这么觉得,后来发现这很现实。具体可以看后面时间分配的章节。
3、 考试科目为 英语、政治、专业课,不包含数学
如果考数学的话,可以把专业课的时间分配分给数学一部分。
4、 优先兼顾工作和成绩,分数够用就行,不考虑追求排名Top
如果希望考Top排名的话,在知识的深度和细节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肯定就不是我这样的安排可以cover住的,当然天赋型选手除外。
5、 底子也别太差
至少在高考中拼过,考上了个本科。尤其是对英语不是强烈的偏科。遇到过有同学每年都挂在英语不过线上,基本也是高考英语是极度短板的同学。一个简单的标准,大学英语如果过了四级,像我一样擦过去的都行,考研英语就有救。
6、 家庭、经济上的支持
这点尤为重要,不要在屋檐下的另一半反对的环境下去准备;经济上能否扛的住极端情况,如果考研导致丢了工作。考研过程中的压力是大的,尽可能的通过支持以及减少后顾之忧,来让我们尽可能的聚焦在工作和考研这两件事情上。
在职备考总体策略:极致效率
在职人考研的劣势:时间少,知识久远,多重压力,学习习惯消退。优势:工作和生活经验给我们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明白如何抓重点,知道知识是如何用的。
所以,扬长避短的解法:追求极致的高效率!
● 用钱换效率
自己查找资料,找课程本身就费时间,如果找偏了或者看重复的内容那更是超级浪费。对于在职人,如果手头充裕,报机构还是值得的。跟着一个机构的全程班的节奏去走,后期可以针对性的补充刷题班、主观题班之类的专项课。钱是可以换来效率的。
政治、英语的机构选择在下文中会简要提到,后续如果有同学愿意听,我可以专门出一期心理学方向如何选机构的内容。
● 通过细颗粒度的规划提升效率
工作过的同学可能都有经验,当一个大的任务下来时,如果不进行实现路径的拆解,东一下西一下,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考研也是一样的,把政治、英语、专业课的任务动作拆解到月,拆解到天,按天执行打卡,按月复盘调整。每天都是确定的,效率一定是最高的。



● “偷”到的时间你会更珍惜
除了早晚的必要时间外,公司午休的时间也要挤压一点出来;通勤的时间可以看课程视频或听带背音频;上班划水的时候可以用手机看一篇外刊,或背几个单词;
当你意识到有些时间是“偷”来的时候,你可能会更专注,单位效率会更高。我到后期已经发现,周末在家复习的时候的效率是远远赶不上中午在公司复习时候的效率的。
● 用好工具,在手机上完成学习
每天上下班背着大量的纸质材料,即麻烦又容易被同事发现。利用好手机、平板,尽可能的将资料电子化,同时结合各种APP(规划打卡、单词、外刊、题库、专注聚焦、记忆曲线等),实现用手机就能完成很多学习任务,也是提升效率的关键方式。

具体APP我在之后的模块会向大家详细展开。
科目规划与时间分配参考
每日时间分配
整体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在5个小时左右。我工作时间是早上10点到接近晚上10点,中午午休2小时。我的学习安排:早上2小时,中午1.5小时,晚上2小时,工作间隙偶尔划水换脑子半小时看看外刊或背单词。
分科目月度规划
概括:英语前多后少,政治前少后多,专业课中间需要强化。
● 英语

英语重中之重就是单词,单词的量变是其他一切质变的基础。我在5月刚开始的时候尝试做了一套阅读,准确率也就3成,当我第一轮单词背完,开始进入每天1篇阅读的周期时,准确率已经到了7成。
我跟的机构将2500个高频词分成了50个list,每个list 50个左右单词,任务是每周5个list。我通过墨墨背单词将词书导入了进去,按照每天50个新词+APP规划的回顾单词,每天花费1个小时。当遇到需要回顾的单词特别多时,也会适当减少当天的新词量,第一遍保障每周新学5个List即可。这样在二轮单词的时候,就不用花时间重头再学习,只需要按照APP根据你的遗忘曲线规划的任务即可,记得牢固的同时还节省时间。
进到7月开始,保证每天吃透一篇历年英语阅读真题。除了做完题目对答案之外,要把不认识的单词及不理解的长难句吃透。每天一篇压力不是很大,吃透很重要。

● 政治

老师和机构选择:腿姐、徐涛、石磊等网红政治老师,我相信只要跟住一个老师,别浪费时间在纠结找资料上,做好每日的规划,执行下去问题就不大。但这点其实挺难的,这两年考研老师也饭圈化(从上热搜的频率就能看出来),迷弟迷妹们有互相指责的态势,这样的信息会让你产生动摇,“我只跟这个老师是不是不行?”,于是你政治就挂了。
作为在职的同学,我还是特别推荐一个略小众老师“张修齐”。老张真的把效率做到极致,完全根据考试的权重和要点来安排任务和计划,会尽极大的所能为考生在政治上减负,不限于帮助删减不必要的章节和题目,在大纲出来前减少对可能变动知识点的准备,最后分析题背诵的内容少且准等等。老张在前期的视频课里天天劝大家多去抓专业课,在政治上不要花太多时间,可见他的自信。我最后在北京能考出70+的政治分数,老张真的功不可没。

以下我简要说一下老张的政治准备的思路。
1、选择题
单选16*1+多选17*2=选择33道题共50分;其中马原四单五多共14分,毛特四单五多共14分(与时政结合较多),史纲四单三多共10分,道法两单两多共6分,直接的时政两单两多共6分。
老张教给我们的是用备考的角度看:
综合理解类(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学会如何去运用)包含:马原第二三四五章约6道=9 分;
原文复现类(尽量理解,靠记忆背诵)包含:马原第一六七八章约3 道=5分,史纲第一至十章全约7道=10 分;
新增考点类(等每年新大纲出来准备就好)包含:道法第一至六章全约4道=6 分;毛特第一至十四章约3 道=5 分
时效热点类(全年时政讲话文件,一般会覆盖到12月前的所有讲话,12月准备即可)包含:毛特约6 道=9 分,时政共4 道=6 分。
所以整体选择题准备的节奏就是:先做一千题的马原和史纲,等新大纲出来再定毛特和道法,最后12月梳理全年时政热点和押题。
按照这样的节奏,每天用不到1小时去准备对应的知识点,选择题拿下。
2、主观题
12月开始留足时间突击背诵,老张的十页纸“答案”真的就是分析题神器。不同于其他老师进行押题,老张的十页纸是总结历年考点和答案,总结的“遇到不同的问题关键词,写什么样的答案“的模板。可以称的上这不是押题,这是押答案!
最关键的是十页纸是用手写体大小排版的“真”十页纸,背诵压力横向比较所有老师,真的是最小的了。使用时务必配合老张的使用讲解课程,切忌只是背下来,没有掌握排列组合的应用技巧。


● 专业课

第一轮:通过视频课实现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并建立学科框架。可尝试先手写笔记加深记忆效果。

第二轮:强化学习,二刷知识点,同时配合做一些选择题,在框架下补充知识细节。可尝试通过xmind或幕布等脑图APP来实现电子化,方便知识点的补充,同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复习。


第三轮:把书看薄。顺利的话,知识点已经完全建立,这一轮要识别出自己需要重点突破的知识点,以及主观题的重要考点,通过Markji等艾宾浩斯类的记忆APP,开始记忆背诵。

第四轮:持续背诵,并进行全套试卷的模拟,注意书写和答题方法的训练,寻求主观题能获得高分。注意边背诵边写,考试是笔试,书写量巨大,在职同学可能很久都没大量写字了,不训练的话会影响答题速度。
需要再强调一下的经验
重要事件节点
8月底-9月中:各院校发布考研大纲。务必查看计划报考院校的大纲,想报的方向是否还会招生,招生人数是否变化,考察的科目和知识点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此时更换备考院校是完全来得及的。
9月底-10月初:考试报名开始。包含报名、缴费。
11月:考试确认。这个一定不要忘了。
12月底:正式考试。
尽快决定,保持专注,坚持到底
前文中我也多次提到过,一定要缩短选机构和找资料的时间 ,尽早下定决心,提前做规划。一旦开始,保持自己的节奏,专注,不要被其他人影响,在各个机构或老师间跳跃。一旦开始,不要停下脚步,只要你坐在考场上参加完考试,就已经赢了接近一半的对手,也是自我的一次升华。
牺牲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 你会牺牲什么
睡眠:早起,晚睡,午休都需要牺牲,咖啡啥的都要顶住。前期会很痛苦,一旦形成习惯,身体也就接受了。
社交&陪伴:我原本也算个social型,工作日和周末喜欢约朋友或者和家人出门活动。但考研这半年,基本就只保留了最重要的社交,周末也很少和家属出门活动了。
金钱:如果选择用金钱换取效率,机构和课程费用总计下来是可能会过万。
压力:工作、家庭的日常压力外,备考的压力可能会放大这些压力。尤其是10月开始进入冲刺阶段,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让心理做好准备。
● 你将收获什么
除了可能的录取通知书外,你只要坚持下来,你就会有巨大的收获。
习惯&效率:你有多久没有早睡早起按照计划去做一件事情了,你会体验到习惯养成的快感。考完之后,你完全可以把学习的内容换成自己的其他兴趣或技能。
记忆力:过了30岁之后,明显感觉记忆力减退。考研的过程,是对大脑和记忆力的再次激活。
成就感!成就感!成就感!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经历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应试教育中,我们不断重复:学习--测验--再学习--再测验,这也是一个“我努力了,我考的更好了;我考的不好,说明我学的有遗漏” 特别简单直接的反馈机制。
然而到了工作中,我们发现可以学习的东西不再是标准化的,也没有了可以标准量化的考试了,你的升值考核结果,仿佛并不只是由你的努力才能决定。在缺少反馈、或是缺少自己可控的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的是无助,是成就感的丧失。
备考的半年,让我再次回到了了那个“相信努力就会有好结果”的自己,体会到的成就感是特别强烈的。
最后,祝各位伙伴能够坚定信念,早日上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