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碳中和月报

一、政策文件

(一)国内政策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发布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摘要:围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意见提出“六个机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一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二)地方政策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
摘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力度,提高低碳能源消费比重。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推动碳普惠试点工作,深化市场机制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及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
围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意见提出“六个机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一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2021年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布机关: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摘要:通知对北京市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做出了调整,主要包括:(1)重点排放单位范围,火力发电企业明年起将参加全国碳市场履约工作;(2)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3)关于配额核定方法的调整为基准值法。围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意见提出“六个机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一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二、行业研报


天风证券:《绿色产业链系列报告之一:BIPV—打开碳中和背景下建筑建材新蓝海》
作者:鲍荣富、王涛
摘要:BIPV:BIPV 是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即光伏建筑一体化,而 BAPV 则是简单地将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上,BIPV相对 更具备产品集成的特质。
1 BIPV为绿色建筑&碳中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1 BIPV更强调系统产品的集成,相对BAPV来说更具造价、施工及性能优势。
1.2 绿色主旋律进一步催生光伏建筑需求,BIPV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2 经济性、商业模式不断改善,BIPV市场潜力大
2.1 经济性:BIPV组件成本明显下降,财务可行性大幅改善
2.2 商业模式:“隔墙售电”模式有望带动市场发展
2.3 市场空间:渗透率提升潜力大
3 产业链分析:建筑建材深度参与,先发优势重要性凸显
3.1 产业链:组件建材化,建筑渠道重要性凸显
3.2 BIPV产品性能及产业链协同为竞争壁垒
三、新闻梳理


1、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召开《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工作第二次会议
发布机关:科技部
摘要:抓紧制定《行动方案》以统筹推进各领域科技创新、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营造创新环境并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及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支撑引领作用。

2、十九省(市)明确提出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发布机关: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管理中心
摘要:北京、天津、河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海南、上海、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内蒙古和辽宁19个城市在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指定碳排放达峰中和行动方案。

3、央行:已启动建立全国性碳核算体系
发布机关:国际能源研究中心
摘要:指出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这一最核心、最基础、难度最大的工作。

4、全国试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成都这样干
作者:成都发布
摘要: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早已着手“打头阵”,紧紧围绕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有力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成都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优势。

5、建筑“碳达峰、碳中和”,太阳能+多能互补是必由之路
作者:齐琛冏
摘要:光伏光热+多能互补在建筑清洁取暖和其他供能方面的前景。

6. 互联网的碳足迹、碳中和
作者:闫德利
摘要: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碳足迹 以及互联网公司的碳中和分析。
四、期刊文章


1、《全球碳中和形势盘点与发展指数研究》
作者:张士宁、谭新、侯方心、杨方、任宏涛
摘要:首先梳理了全球碳中和形势,并分析了各国自主贡献目标雄心、具体履约情况以及2020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次,从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心”、“行动力”、“承压力”3个维度构建了全球碳中和发展指数,旨在评估各国碳中和进程及绩效。最后,对覆盖全球85%以上碳排放总量且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共50个国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欧盟各国在责任心、行动力和承压力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全球碳中和形势;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在首位,为努力实现全球碳中和做出了榜样;超过3/4的国家在近期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履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实现碳中和亟需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并严格落实完成减排承诺。

2、《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
作者:杨解君
摘要:为达到2060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要确立如下一些实现路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技术化路径、建立和完善碳市场的市场化路径、强化政府引导与规制的行政化路径、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绿色化路径、加强碳中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化路径以及建立长效稳定机制的法治化路径。而且,这些路径既可行亦必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促进,因而只有系统组合这些不同的路径,多措并举,才能尽早实现碳中和。

3、《“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及我国的政策措施》
作者:巢清尘
摘要: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基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需求提出的,实现这一目标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的承诺为全球高质量绿色复苏注入了强心剂和新活力,但实现该目标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挑战。它将倒逼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会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带来机遇。建议切实贯彻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双控目标”,充分考虑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考核和现有污染减排考核体系相结合,增强“十四五”的行动力。尽快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考虑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结构调整、长期低碳转型,布局低碳/脱碳技术,提升未来绿色产业竞争力。

4、《绿色发展视角下金融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
作者:苟晗芷
摘要:在绿色发展与碳中和目标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气候问题,并提倡"绿色复苏"。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本文在绿色发展视角下,分析了金融行业主要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金融机构可采取的应对对策,使绿色金融在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5、《“碳中和”下的长期投资机遇》
作者:李湛、李晓桃
摘要:2021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碳中和"再次成为热词。事实上,当前"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多国政府的共识,全球范围内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已超过120个,"减碳"浪潮正逐步形成。为顺应全球"减碳"发展大势,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首次向全球宣布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6、《对于企业来讲,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张九天
摘要: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忽视"碳中和"所带来的剧烈影响,唯有主动转型,设置与国家目标相匹配的减碳目标并在零碳路径上积极部署,才能赢得先机,跑赢未来。

7、《气候投融资助力碳中和愿景目标实现》
作者:孙轶颋
摘要:气候投融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部分,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商业低碳转型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对于企业经营既有风险又有机遇,气候友好型项目和企业日益受到国内外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青睐,融资能力不断增强。

8、《中国金融业如何实现绿色升级?》
作者:王文
摘要:从政策扶持、信贷倾斜等落脚点,为绿色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要点摘要1.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提出与政策部署以及全球约110个国家作出零碳承诺,2021年不仅可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也可视为"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元年"。2.碳中和推动金融政策、资源与工具向绿色领域全面升级:一是绿色政策加速出台;二是绿色融资加速扩张;三是绿色交易加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