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晋国内战与智跞的选择

2021-02-04 13:07 作者:魔法九厅徐依妙  | 我要投稿

智跞被韩魏两家说动,请回了赵鞅。贾志刚认为是智跞的败笔。

智跞让赵鞅回归是不是不明智?是不是不让赵鞅回归更符合智家的利益?又是什么驱使了智跞同意让赵鞅回归?

智家代表中央,如果同时宣判赵、范、中行都是叛贼,那么那三家加起来可能实力比晋国剩下的还要强

智跞不是白痴,一定想过让赵鞅一边呆着去,最终让他回归,一定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是否让赵鞅回归,主要还是看是否符合自己利益。

贴吧晋国吧上的说法是,范和中行的实力很强,一旦瓜分了赵氏,就可以和晋中央分庭抗礼了

请教了无骨者伊瓦尔,他的看法是:迎回赵鞅是韩、魏两家的请求。智跞急于解决掉范、中行,不愿意和韩、魏两家闹矛盾,自然同意迎回赵鞅

韩不信、魏曼多很爽自己的仇家被封为逆贼,心里很感激赵鞅这一出为自己出一口恶气,而赵鞅就这样被一并被封为反贼,他们心里是同情的

韩不信、魏曼多希望打倒的敌人是中行寅和范吉射而不是赵鞅,赵鞅本来就是敌人的敌人,所以不宜再和赵鞅闹翻,把他推到敌对面。请回赵鞅以减少自己家族的消耗,作为交换条件,就是撤销赵鞅的反贼封号

留在中央的只有三家,执政的智跞成了少数,为了稳住韩、魏,不至于自己被孤立,也不得不对韩、魏的政治诉求进行妥协,把赵鞅召回

我猜智跞需要韩、魏两家的支持,以免让他们投靠到赵鞅那边成为一个集团把自己排斥出去,尤其是韩家和赵家关系历来好

赵氏和范、中行联盟已经是死敌,除非被共同针对,否则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讨伐任何一家的时候,另外一家都是敌人的敌人,也就是盟友,所以不管以哪一家为主要敌人,都应拉拢另外一方作为盟友,让他们参与分担自己攻击仇敌所造成的伤亡,自然对那一方的挑事行为就会熟视无睹而既往不咎。

因为如果对双方都采取摈弃态度,可能他们两方会握手言和,二战前西方国家对德国和苏联就是如此,使得他们两个被孤立的国际弃儿从拉帕洛条约开始握手合作。

但春秋这一场,赵氏和两家的梁子结得很大,没什么和谈余地。智跞只能选择彻底排除其中一方。而双方的家主,智跞和赵鞅,谋主梁婴父和董安于,关系都很紧张,智氏和中行氏上溯四代是亲兄弟,从智氏来看怎么看都是应该打击赵氏

至于为什么智跞最后选择了站在赵氏一边,很可能是和韩氏、魏氏的表态很有关系,比如他们的战后分地许诺,而范氏、中行氏是两家,许诺的蛋糕小。

最后智跞站队的决定,可能是这样形成的。首先他只能选择支持一方,选定之后,打倒另一方就是技术细节问题。

如果灭赵氏,那么五家分一家领土,如果灭范、中行氏,那么是四家分两家领土。假设各家领土基本相同,而且是平均平分的,那么灭赵氏的获利,只有灭范、中行的四成。

如果智跞的领土大了,他的家臣们也能有更多的领土,所以他的家臣们基本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劝智氏支持赵氏,如果智跞最终选择了领土小的另一方案,那么他的家臣们会寒心,他们可能会纷纷投奔另外几家。

而且,分配肯定不是平均分配。因为对韩氏来说,有赵氏作为盟友会很安全,所以韩氏对两种方案的考量不光是领土分配问题,更要考虑韩氏没有盟友之后孤立无援的情况,如果赵氏灭亡,缺乏安全感的韩氏可能需要更多的领土来保护自己,会要价更高,甚至为了盟友的情义和道义,漫天要价或者一口回绝。同样魏氏如果留有范氏作为敌人,处处对自己作梗,就像分祁氏羊舌氏领土那样。所以对于智氏来说,就算灭掉赵氏获得领土与支持赵氏的相同,最后分配过程中,也必须多让出更多的领土和利益,更何况韩氏或魏氏可能断然拒绝,尤其是魏氏记得范鞅劫持魏舒的仇恨,不想留隐患。

对韩氏和魏氏来说,毕竟中央在智氏手里,他们如果去帮助赵氏,也无法利用中央的资源,更可能和中央产生对抗,所以还不如用他们支持智跞,分地给智氏优惠的许诺,来把智氏拉拢到赵氏这边,让智氏利用中央的资源,作为回报,他们会许诺给智氏更多的领土分配。

还有人会问,智跞和中行氏不是同宗吗?同宗你也舍得下手?问题是,智氏的家臣们为了自己能分到更多领土,在劝智氏考虑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中行氏下手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如果换个位置,中行氏的家臣们也会考虑要不要对同宗的智氏下手,既然这样,智氏那也就不客气了。赵氏大宗都会对自己小宗邯郸氏下手,更何况没有明确大宗小宗关系的智氏和中行氏?

也许有盟友会建议智氏,你和中行氏毕竟是分属两家,如果选择赵家,之后中行氏的地盘大半归你,那么表面上看是你灭了中行氏,而实际上是你们两家合并,这样智氏就更强大,也算合理合并了荀家的领土,反而让荀家更加强大,谁也不敢欺负你了,以后可以慢慢收拾另外三家报仇。也许这个念念不忘的祖训还传到了智瑶这里。

而且,最后到三家分晋的时候,明显是智氏比另外三家要强大许多,也许就是当时韩氏和魏氏,向智氏许诺了比较多的领土,说动了智氏。

所以,智跞选择支持赵氏,虽然历史没有写分析和原因,但并不是草率的决定,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正常的操作。

其实按法理赵鞅和董安于是开第一枪的人,不过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什么法理不法理,我们几个大佬(智、韩、魏、赵)都说没有,那就是没有,就算有,也不予追究,就算追究,也以讨伐范氏中行氏功过相抵,你一定要追究,那就先挑你的毛病把你干掉,就是这么任性. 

所以,智跞完全可以根本不处置董安于,之所以提出要干掉董安于,与其说是为了公正执法,不如说是以公正执法的幌子下,恶心一下赵氏,让赵氏家臣心寒,削弱赵氏集团的凝聚力,并干掉他们的智囊,以削弱赵氏家族。

而董安于看出了,如果智跞不想让自己死,完全可以不提,既然提了,就是想让自己死,争法理细节是没有用的。自己逃不掉,与其自己死得喊冤,不如自己慷慨就义,让赵鞅善待自己的后代。跟他的先祖董狐一样看得明白。

这和赵盾当年不处罚赵穿是一样的,权力就是这么任性!


有权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美国有时候在国际上会因为其他国家的行为违反了美国认为的道义而去管,但他的盟友这样做他就会当没看见,因为如果他秉公干涉他会失去这个盟友,但凡是个国家都是这样双标的,就看谁双标得更无耻而已,否则也太傻了,背后别说别的国家,就是自己国民也一定骂他傻缺的多,如果一定要找个这样的二愣子那大概只有墨子和殷商人。后来中国也没有这种殷商人了。


所以,出于个人感情和宗族感情,智跞应该是支持范氏、中行氏,灭掉他和梁婴父所讨厌的赵鞅和董安于,但是,出于实际的利益考虑,最终他们联合了赵氏,但也不忘恶心一下赵鞅,杀死了董安于。


晋国内战与智跞的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