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章 基辅会战(上)

2019-11-30 12:50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从杰斯纳河到罗缅河   9月1日, 第17集团军克服了苏军在克列缅楚格附近意外微弱的抵抗后,建立了桥头堡。此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形势作了如下分析:   “看来,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38、26、5集团军的指挥仍是有条不紊和严格有力的。杰斯纳河以西切尔尼戈夫西北地区的红军,在第2集团军的进逼下,正在对第6集团军的第聂伯河桥头堡的北翼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此外,红军想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基辅,也是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受到顽强抗击的原因之一。本集团军群的作战意图之一是,把较强的敌军牢牢地牵制在杰斯纳河下游。”   陆军总司令部十分担心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付诸东流。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对此十分理解。但他认为,尽管如此,仍必须首先进行基辅会战,以便能够在翼侧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向莫斯科实施突击。同一天,他让人向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递送了一份更详细的形势分析报告,对基辅会战的实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9月1日递送的这一形势分析报告指出,第2集团军第2装甲集群不应只推进到杰斯纳河,而应越过该河继续进攻。同时应在南方集团军群的编成内进行战斗。普里卢基——罗姆内一线是此次向南进攻的暂定目标。形势分析报告特别强调指出:   “……如果不将东乌克兰境内的敌人歼灭,那么,无论是南方集团军群还是中央集团军群都将无法顺利地实施作战……南方集团军群业已开始的作战和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相应的行动已有相当大的进展。此时再改而进行莫斯科作战,似乎为时已晚……”   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以此清楚地表明.他的集团军群已开始一场会战。对这一会战,陆军总司令部对此仍漠然置之。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想以这个形势分析报告正式迫使陆军总司令部下达必要的基本命令,以便协调一致地指挥和实施这场会战。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冯·佐登施特恩步兵上将在9月1日给第2集团军参谋长冯·维茨勒本参谋部上校的私人信件中,谈及了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忧虑、想法和对利弊的权衡。他写道:“要想占领莫斯科,必须击败布琼尼,而且越快越好!”陆军总司令部没有作出反应。这时,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开始采取行动了,9月4日,他命令第17集团军在建立克列缅楚格桥头堡之后立即发起进攻,越过米尔戈罗德-卢布内一线;同时命令第1装甲集群沿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一线推进,这样,这位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就将陆军总司令部置于既成事实面前。   陆军总司令部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原因在于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目前还处在危机之中。当陆军总司令部日益清楚地看到,苏联将越来越多的兵力投到杰斯纳河的第聂伯河沿线时,才承担了这场业己开始的会战的整个指挥权。   9月6日,作战处处长通知南方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原则上可按原计划实施第聂伯河东部业已开始的作战,然而,陆军总司令部希望尽快结束这一会战,以便使中央集团军群随后的作战行动不致延误太多的时间。”   陆军总司令部从9月6日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参预了会战的指挥。南方集团军群迄令的行动,虽然原则上获得了同意,但仍有变化,即第1装甲集群不向波尔塔瓦方向,而是向罗姆内方向进攻,并在那里与第2装甲集群建立联系。第17集团军以其大部兵力掩护东翼,只以一个军参加会战。   9月7日,哈尔德大将动身去乌曼,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哈尔德总参谋长听取了情况汇报,并与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长进行了磋商。这一次磋商产生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第8号指令。按照这一指令,部队最终将投入这一会战。指令指出了这次会战的目标:   “……从克列缅楚格、涅斯欣和科诺托普地区出发,以两翼包围歼灭尚在第聂伯河中游和杰斯纳河下游的敌军。”   至此,基辅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歼灭战——才算“正式”开始,尽管参加会战的各集团军都已在会战之中了。德军3个步兵集团军的大部兵力、2个装甲集群(共计581辆坦克)和第4航空队(203架轰炸机、166架歼击机、39架重型歼击机、60架俯冲式战斗机和13架侦察机),与苏军的7个集团军展开了一场争夺乌克兰的会战。   古德里安大将的第2装甲集群是这一钳形突击的左翼,不过,该装甲集群只能投入一个军,因为另一个军(第47摩托化军)必须掩护整个左翼。这种不幸的安排根本不是古德里安的意思,古德里安情愿不顾翼侧的敌人,以他的两个军向南实施突击,以迅速赢得这场会战。但古德里安大将的这种意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因为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允许第47摩托化军在杰斯纳河以东实施进攻。集团军群与装甲集群之间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甚至发展到有人想解除古德里安职务的地步。   9月3日,第2装甲集群就第24摩托化军尔后的行动下达了一项命令。这项简练的命令称:   “敌人正从第2集团军左翼前方向东和东南方向撤退,第2装甲集群应以右翼(第1骑兵师、党卫军‘帝国师’和第10摩托化步兵师)向该敌发起进攻,第24摩托化军(第3和第4装甲师)继续向巴赫马奇-科诺托普一线突击……尔后第10摩托化步兵师由科罗普桥头向南推进……”   这一天,第1骑兵师的大部兵力正由戈梅利向这里开进,离此尚远。党卫军“帝国”师目前只有“元首”团到达了阿夫杰耶夫卡地区。“元首”团未等师的大部队到达,冒着飘泼大雨为第二大的进攻做好准备。第10摩托化步兵师在坚守9月1日夺取的科罗普桥头堡,但3天来苏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阵地。负责掩护杰斯纳河以北的翼侧的第41步兵团被迫与敌4个师展开激战,第20步兵团第1营甚至被苏军大批坦克合围,但最后终于向北突出重围,军急令第4装甲师开往科罗普,以扭转那里的局势。   9月3日,第3装甲师进展顺利,又获大胜。莫德尔中将派出各个战斗群成功地强渡了列季河,并于黄昏时与第3步兵团(冯·曼陀菲尔上校)一起攻入克罗洛韦兹。步兵在这一天抓获了两个对该师下一步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俘虏,当第6装甲团截获敌人一个运输队并俘虏了车上的人员时,发现其中一个人是列宁勋章获得者,此人就是奇斯托夫总工程师。他作为最高苏维埃的全权代表正在杰斯纳河畔领导工事的构筑工作。另一名是当时俄国一个军司令部的军官,这位军官携带有地图和敌阵地配置图。   尽管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第24摩托化军仍于9月4日拂晓发起了进攻。第1骑兵师以急行军前进,以封闭与友邻的第2集团军第45步兵师之间的缺口。5时,“帝国”师在没有进行大规模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向敌强大阵地发起进攻。   由于敌人火力十分强大,第一次进攻受挫,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也均告失利。他们高喊看“乌拉”再次发起进攻。这一次,由哈尔梅尔党卫军上尉指挥的“元首”团第2营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此后,该营不顾两翼的敌人,继续向前冲击,追击逃跑之敌,并于当天下午突然强渡了乌别德河,攻占了敌人的一个师司令部。苏军未出驻地就作了俘虏。另外,该营还缴获了20门野战榴弹炮。“元首”团第2营的突贯也为黄昏前到达乌别德河畔的“元首”团第3营(林内尔党卫军上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进攻解除了位于科罗普周围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第4装甲师突入苏军的翼侧,敌人在科罗普桥头堡的抵抗也瓦解了。苏军开始向谢伊姆河撤退。在这一地段,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损失最大,但仍在最近8天里抓获俘虏3700人,击毁敌人坦克18辆,火炮8门。   第24摩托化军9月4日报告,该军自8月25日到9月4日共抓获俘虏1万3千7百人,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101门,坦克26辆。由于各师只能沿很少几条泥泞的公路运动,因此那些远离公路的村庄和森林地便成了德军鞭长莫及之地。俄国的小股部队汇集在一起,不断从那里出发袭击德军的补给线。古德里安大将为肃清后方地区的敌儿曾派出一个由巴赫尔上校指挥的战斗群,此时该战斗群已抓获了敌散兵游勇1200名。   黄昏时,在第3装甲师的地段内取得了近日来的最大战果,莫德尔中将把他的指挥所移到了克罗洛韦兹学校的楼房里,一架苏联侦察机多次在上空盘旋。指挥所的轻型高炮进入阵地并向空中发射曳光弹,敌机被击中燃烧并在离学校楼房不远的地方坠毁。该机的飞行员跳伞后未被抓获,但被机枪击毙。师里的侦察谍报军官冯·德姆·克内泽贝克少尉在搜寻死者制服口袋时,发现了有关修建莫斯科和布良斯克防空设施的命令,以及一份第24摩托化军对面敌军部队的详细配置图。   他们立即将这一意外收获报告了装甲集群。当标图员判定第3装甲师确定在苏第13和第21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中的时候,古德里安大将和盖尔·冯·施韦彭布格上将都感到十分惊喜。   莫德尔中将无愧于“前进”将军的称号,他命令部队不停地追击敌人并于当晚前出至谢伊姆河。第6装甲团第2营(蒙策尔中校)和第1侦察支队(齐福格尔上尉)于9月5日6时发起了攻击。该战斗群一举占领了穆季诺北面的高地。当第3步兵团第2营赶来时,步兵们高喊着“乌拉”冲进了穆季诺城。不过,俄国人在德军到达谢伊姆河之前不久炸毁了桥梁。莫德尔和他的师到达了谢伊姆河畔。   第3装甲师的突击也改善了右邻第4装甲师的处境,在这里的和在第10步兵师前的苏军也开始撤向谢伊姆河。党卫军“帝国”师所属各部队逐渐汇集到一起,不停顿地向西南方向突击,古德里安大将看到敌人在党卫军的迅猛突击面前仓惶而逃。   9月6日拂晓,党卫军“帝国”师冒雨继续进攻。“元首”团第1营作为先头部队在姆耶纳斯附近楔入敌军纵队,并将敌人击溃。这样,通往杰斯纳河畔的马科斯欣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苏军两个重型坦克排企图在这里掩护部队撤过60米宽的河流。“帝国”师被迫停止进攻,请求航空兵支援。但是,所期待的俯冲轰炸机一直没来。此时正在“元首”团指挥所里的古德里安大将仍命令部队于14时发起进攻。摩托车营急驰向前,士兵们奋勇当先,他们突入马科斯欣城,并将顽强抵抗的敌人一步一步赶出城外。   14时30分,比要求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俯冲轰炸机飞来了。飞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对马科斯欣城进行了俯冲轰炸。德军挥动信号旗、发射信号弹,试图阻止飞机的轰炸,但徒劳无用。炸弹在冲击的摩托车兵中间和敌人的两个重型坦克排的头顶上爆炸了。敌我双方两败俱伤,损失惨重。但是,由于苏军损失了坦克排,火力大减,被迫放弃了抵抗……   “元首”团第14连连长弗兰克党卫军少尉和党卫军第2高炮营第2连连长伦特罗普党卫军中尉,趁这个机会,带领4名士兵穿过这座燃烧着的城市,扑向铁路桥,排除了炸药包,接着占领了杰斯纳河南岸。在这同一瞬间,苏军也认识到,如果党卫军夺取了桥头堡,他们将陷入险境。于是,使用重炮和迫击炮一齐向大桥开火。德军的其他各班无法跟上,只有这么几个孤立无援地呆在南岸。他们身体紧贴地面,坚持待援。直到夜幕降临,两门自行火炮和几名摩托车兵才得以通过大桥。   9月6日,第4装甲师的进攻也取得进展,第35装甲团占领了巴图林,但由于苏军将桥梁炸毁未能渡过谢伊姆何。在其左侧作战的第3装甲师,在这一天也未能渡过该河,该师虽然企图在各个地段上都取得进展,但是由于敌人相当强大。各战斗群只到达了谢伊姆河,未能渡过河。   古德里安大将以其第24摩托军突入敌人一个缺口之中,不过现在他发现,该军已处在危险之中,敌人有可能从东面打过来,将它与其他部队分割开来。“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冯·施托克豪森上校)虽然位于第17和第3装甲师之间,但是也无力保障日益延长的翼侧的安全,9月6日,该团接到占领格卢霍夫以保障翼侧安全的命令。与此同时,第10摩托化步兵师受命撤离迄今的战线,开往东面。   作为进一步的加强措施,第1高炮军作为第24摩托化军的东翼,进入第48摩托化军后面的阵地。第1高炮军军长冯·阿克斯特黑尔姆上将命一个高炮团留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两侧掩护杰斯纳河渡口,另一个团随第24摩托化军跟进。   9月7日,德军各师终于到达谢伊姆河南岸,第3装甲师克勒曼上校的战斗群在梅尔尼亚附近强渡谢伊姆河成功。第394步兵团第1营(哈斯少校)将桥头堡的纵深扩大到了3公里。工兵即刻赶来架设军用桥,到第二天凌晨4时桥已架好。第4装甲师的第33步兵团在米特申基附近也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第79工兵营冒着敌人猛烈的空袭架起了一座桥。   这样,第24摩托化军便有充分把握于第二天从这些桥头堡发起突击。9月7日黄昏时,中央集团军群下达了向罗姆内方向突击的命令。命令指出,第24摩托化军右翼在与第2集团军建立联系后,应在博斯纳-罗姆内一线停止突击。古德里安大将于9月7日夜间签署了一项命令,其中有一段称:   “在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北翼当中的苏第5和第21集团军,为掩护其侧翼,试图在谢伊姆河畔及其南部建立一道防线。第2集团军左翼已渡过杰斯纳河,进抵博尔斯纳。第2装甲集群应继续向博尔斯纳-罗姆内一线进攻,以阻止第2集团军当面之敌向东撤退。   第24摩托化军所属各师应强渡谢伊姆河,继而向博尔斯纳-梅德韦斯赫一线进攻,夺取博罗斯纳河和罗缅河上的桥头堡……。”   在进攻发起之日的傍晚,第24摩托化军的情况怎么样呢?在右翼战斗的党卫军“帝国”师终于粉碎了敌人在马科斯欣附近的顽抗,正面以“大德意志”团、“元首”团和摩托车营在普拉奇附近实施突击。第4装甲师正由米特申其出发向巴图林突击。第3装甲师突击了涅列夫基北面的敌军阵地,已到达克拉斯诺波列-波波夫卡公路。   现在,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发现,德军装甲部队已出现在它背后。波塔波夫少将请求布琼尼元帅,在德军切断这条公路时,批准他的集团军向东撤退,布琼尼元帅,这位国内战争时期从不知退让的老勇士,终于认识到了他的军队所面临的危险处境,同意撤退。这时,莫斯科大本营进行了干预。斯大林严厉禁止任何部队撤退。他把在德第3装甲师的突击下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失去联系的第21集团军(库兹涅佐夫中将)拨给布琼尼元帅指挥。斯大林确信,这样一来,布琼尼就有了足够的部队去阻止古德里安的推进。斯大林由于对布琼尼提出的撤退建议无法理解,很快失去了对这位老哥萨克将军的信任。几天以后,布琼尼便被斯大林免职了……   从9月9日起,盖尔·冯·施韦彭布格的各师开始越来越多地以追击形式向前推进。党卫军“帝国”师沿马科斯欣-巴赫马奇公路前进。其所属各团交替前进,9月10日拂晓,由库姆党卫军少校指挥的“元首”团便攻人巴赫马奇。第4装甲师在俯冲轰炸机进行火力准备之后向戈罗季谢发起突击。第35装甲团第1营和第12步兵团首先攻入该城。第3装甲师以弗兰少校的先遣支队向罗缅地段发起进攻。该支队突袭并夺取了科拉布托沃的各座桥梁,坚守桥头堡直到冯·曼陀菲尔上校的后续战斗群于夜间到达这里。   在这一天夜里,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明白了,他们的将军为什么命令他们不停顿的一直前进,尽快与由南方开来的己方装甲师汇合,现在连普通士兵也预感到,他们将为在某地合围布琼尼的部队贡献力量。   夜间,坚守在科拉布托沃的第3装甲师的先遣支队接到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弗兰克指挥的先遣支队于1941年9月9日夜间向罗姆内实施突击。”   9月10日,天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雨转眼间使公路和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许多车辆陷在泥潭之中,只有靠牵引车才能将它们拖出,摩托车的驾驶员只有用右手紧紧抓住卡车的后挡板,车子才能前进,弗兰克少校的先遣支队尽管遇到了这种无法形容的困难,但仍没有停止不前。虽然队形已七零八落,但仍在缓慢开进。   第1侦察支队的装甲侦察车和第6装甲团第8营的P-IV型重型坦克行驶在最前面,在将近中午的时候,官兵们在一座犹如海中孤岛一样的山岭的东北麓看到罗姆内的房屋。驾驶员加大油门,坦克、装甲侦察车和摩托车冲上罗缅河的第一座桥梁。用反坦克壕和铁丝网来保障其河岸纵深安全的苏军,被突然出现的涂有铁十字标记的车辆吓得目瞪口呆,以致于未能进行认真抵抗。   德军没有停止前进,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布尔什维克罗缅河上的大桥,几分钟以后就从西北面攻入了罗姆内。他们没有停留片刻,横穿罗姆内城,突至该城另一端的苏拉河桥前。当战斗车辆抵达敌岸时,苏军仿佛才从昏睡中清醒过来。   霎时间,苏军从这座清洁的城市的各个角落出现,他们向德军行军纵队射击,袭击单个车辆,伏击侦察小组和突击小组。当下午克勒曼上校的行军纵队赶来时,战斗才逐渐平息下来,德军开始有计划地搜查住宅区。这时,苏军的飞机来了。尽管天气不好,强击机和低空飞机仍对该城进行了轰炸,并以航空炮和机枪射击德军。炸弹夷平了房屋,黄昏时,罗姆内已变成一片火海。在夜幕降临之前,苏军对这座灾难沉重的城市进行了25次轰炸。   夜间,阴雨连绵,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都已精疲力竭。但是苏军小股部队仍不断在这座还在燃烧的城市四处袭扰,搅得他们不得安宁。由于卡车无法在泥泞的公路上行驶,给养断绝了。此时,莫德尔的部下大概没有时间思考这一段史实:1708年12月,罗姆内曾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大本营,翌晨,他的陆军在波尔塔瓦遭到了彼得大帝的歼灭性打击。   9月10日,古德里安大将前往第3装甲师。在这里,他不仅收到了各军、师的战报,而且也接到了集团军群的指令。指令指出:由于天气不好,预计第1装甲集群只能缓慢前进。因此,第2装甲集群必须越过本来应是南方攻势终点的罗姆内,推进至洛赫维察。
第2集团军的进攻   第2装甲集群下辖的第24摩托化军侥幸在9月3日——如前所述——遇上了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段。与此相反,其右邻的第2集团军却碰到了部署在绵亘正面上的数量庞大的敌人,只有第260步兵师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大胆的深远突击,强渡杰斯纳河,并接着在切尔尼戈夫东南方向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这样,该师的3个团就象一把利剑插入了苏第5集团军的防线。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企图摧毁切尔尼戈夫东南方向的桥头堡,为此,集中了第15和第66步兵军所属各师。苏军从东面实施的进攻对我尤为危险。在东面,苏军尚有10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正对已进抵杰斯纳河北部的德第131和第293步兵师发起攻击。德第2集团军命第45步兵师急速越过戈梅利前出至苏第5集团军左翼,从而使苏军失去在这里达成突破和从东北方向突破德军战线的可能性。   这时,德第24摩托化军再次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从而减轻了第2集团军左翼所受到的压力。当第10摩托化步兵师和党卫军“帝国”师到达科罗普周围地区时,苏第67步兵军为免遭包围匆忙后撤。9月5日,第2集团军当面的苏军开始撤退。   为支援第2集团军向前推进,第2航空队司令官凯塞林元帅此时投入了强大的第2航空兵军(勒尔策尔航空兵上将),9月初,由于天气不好,几乎无法作战。德军轰炸机、战斗机和歼击机中队一直还没有痛痛快快地行动过。现在,德军的飞机直接参加了地面战斗,空军的参战尤其是使位于受到威胁的桥头堡中的第260步兵师有了行动自由。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迫使一批又一批发起冲击的苏联步兵转入防御。随即工兵便在48小时内架起了一座横跨杰斯纳河的军用桥。   9月6日,德第2集团军司令部下达了在全线发起进攻的命令。这是一个雨天,拂晓,战斗机和炮兵连向南实施了火力突击。第13、43军和第35军级司令部,将从右至左的第17、134、260、131、293、112和第45步兵师同时投入战斗。苏第5集团军的抵抗出人意料的软弱。因为它担心,在这一天,它的背后会遇到盖尔·冯·施韦彭布格的坦克的攻击。因此,急忙从正面抽掉部分师调整往东面。   在这第一个进攻日的黄昏时分,德第2集团军已取得很大胜利。右翼第13军的第17和第134步兵师迄今仍坚守在铁路和公路枢纽切尔尼戈夫西北的阵地上。友邻第260步兵师粉碎了敌人在维布利前面的抵抗,正顺利地向西南方向推进,英勇的施瓦本师的先头部队在这一天黄昏时,到达了阿尼索沃对面的切尔尼戈夫-基辅公路。   9月6日凌晨,第43军的第131步兵师就已渡过杰斯纳河,占领了维布利桥头堡,现在在第260步兵师的左侧向南突击,第293和第112步兵师正在杰斯纳河以北向该河逼近。第112步兵师很少遇到敌人的抵抗,于黄昏时分就到达了杰斯纳河畔。第45步兵师正在该师后面向南行进。   从这时起,梅纳地区的敌军就陷入了第35军级司令部和由东向西进攻的党卫军“帝国”师的钳形突击之中。苏军放弃抵抗,于9月7日继续南撤,第43军在这一天也渡过了杰斯纳河,并以第131步兵师向南实施深远突击。苏军在切尔尼戈-涅任铁路线沿线仓促设防固守。   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对上述情况作了如下报道:   “在东线的中央,德军经过艰苦奋战到达了这条河的沿线。在泥泞不堪的道路和沼泽地上,人们耗尽体力才将弹药和给养及时送到前方,从而保证了战斗行动能按计划进行。强大的苏军部队被我击溃,丢下许多尸体,仓皇逃遁。”   苏第5集团军北部防线的情况在明显恶化。在此期间,德第6集团军在宽大正面上自西向东发起进攻,迫使苏军撤向东方的狭小地区。苏军瓦解的端倪已能觉察。甚至于连政治委员也不能再牢固地控制其部队了。倒戈者与日俱增。向前推进的德军沿途发现了大量被苏军丢弃的轻武器、来不及运走的装备和翻倒的火炮、拖拉机。毫无疑问,坚守基辅的敌军已发生动摇。   苏军撤离杰斯纳河南岸后,于9月8日开始沿切尔尼戈夫-涅任铁路线设防。现在只有切尔尼戈夫城这个向北伸出最远的支撑点掌握在苏军手中。在北边进行防御的苏第62、200、232步兵师一部已从南面抵近这里并与第17步兵师建立了联系,因此,切尔尼戈夫仅在东南方向有一条与苏第5集团军主力进行联系的狭窄通路。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认识到了形势和危险性,于9月9日下令实行总退却。敌军企图摆脱追击的德军师,部分部队开始向东南方向逃窜。德军穷追不舍。战斗异常激烈。只有当狂热的苏军确实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战斗才会暂时地停歇。森林地、沼泽地和有枞树丛的地形有利于防御者。几天来阴雨连绵,所有道路均已泥泞难行,我军的重武器几乎都无法运上来。车辆陷在泥潭里不能自拔,唯有忠实可靠的军马能拖曳着炮车、给养车和弹药车随部队前进。伤员的救护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9月9日,切尔尼戈夫落入德军之手。第17步兵师(洛赫中将)击溃当面的苏军。从西面攻进了该城。已经包围切尔尼戈夫达数天之久的第134步兵师(冯·亨豪森中将)从北面和东面发起了进攻。第260步兵师(施密特中将)以一部兵力由南面转而向这里突击。这样,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特地区东南边缘上的最重要城市)的命运就注定了。   与此同时,苏第5集团军下一步的命运已不难预料。苏军防线被割裂成许多段。德军43军(海因里希步兵上将)正好插入沿铁路线推进。尽管苏军在局部地区还不时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但基本上已失去统一指挥。苏第5集团军的第5、21和第37师已七零八落,仅有一些战斗群还在德第2集团军地段前进行战斗。9月10日,第2集团军司令官、大将冯·魏克斯男爵给其部队下达了一项命令:   “……敌人的顽强抵抗、低劣的道路和持续不断的大雨,没有能够阻止你们前进……你们的这次进攻,为几天内即将开始的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先决条件。敌人被我们从四面八方包围在这里,并加以歼灭……我知道,你们在经过艰苦奋战之后理应得到休息。但现在,这次会战的胜利取决于第2集团军的步兵师能否迅速地击溃、打退并歼灭还在顽抗的敌人。每一个小时都是宝贵的,都决定着胜利的大小。因此,必须全力以赴投入这次会战……”
基辅北部之战   现在,该轮到冯·赖歇瑙元帅的集团军全力以赴了。为使第2集团军顺利通过杰斯纳河中游,陆军总司令部要求第6集团军迅速在基辅北面渡过第聂伯河。第6集团军司令部认为,由于基辅两侧形势紧张,它目前无力这样做,并希望最好由第2集团军在切尔尼戈夫附近发动一次进攻,为第6集团军打开前进的道路。   9月1日,德第51军(赖因哈德步兵上将)的第111步兵师和第98、113步兵师一部坚守在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的桥头堡中,在已被烧毁的大桥的东面,步兵们在纵深达7公路的沙滩地和草地上构筑了简易工事。苏军以优势兵力实施连续冲击,企图摧毁该桥头堡。苏军从左至右展开的兵力有第28、135、124步兵师,第19、41坦克师和第228步兵师。双方寸土不让,展开异常激烈的战斗。9月的头4天里,德第111步兵师第50步兵团处在苏军坦克冲击的中心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6集团军司令官在1941年9月1日的一份简短命令中,对基辅北面的桥头堡的意义作了清楚的说明。   “第聂伯河桥头堡的官兵们!你们在进攻、防御和艰苦的作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凌厉的攻势建立你们的业绩吧!每个人必须知道,我们正在开辟通往德国最后胜利的道路!”   该集团军从9月3日开始加强桥头堡。第98和第113步兵师利用橡皮艇和由工兵架设的便桥渡过河。第262步兵师的先遣支队也在同日渡过河。第17军的第56、62和第298步兵师从西面和西南面接近了加尔诺斯泰波尔西面的第聂伯河。   第51军在实施了短暂的炮火袭击之后,由桥头堡发起了进攻。苏军顽强抵抗,毫不退缩,这时,第51军的左翼成功地击溃了苏第228步兵师,迫其缓慢地向东撤退。第98步兵师在正面上向苏军发起进攻。其右邻第262步兵师在集中兵力向东南方向突击。该方向上多为遮蔽地,茂密的松树与一人高的王米搀杂交错,妨碍了部队的快速前进。苏军常常隐藏起来并进行巧妙伪装,他们先让德军从其身旁过去,然后从背后向他们开火。   9月5日,德第262步兵师(泰森中将)突入苏第228和第171步兵师之间的缺口。此后苏第171步兵师又恢复了同其友邻的联系,但同时却失去了与其左邻第124步兵师的联系。这样,德第262步兵师得以出敌意外地大踏步向东南方向推进。   负责防守这一地段的苏第37军司令部看到形势危险,急令配置在奥斯捷尔和莫罗夫斯克之间的第20坦克师和第35步兵师撤过杰斯纳河。但为时已晚。   德第262步兵师抓住良机,快速东进。到9月6日黄昏时,其强大的突击队已到达莫罗夫斯克附近的杰斯纳河。该师是第6集团军中第一个到达杰斯纳河的兵团。但勇敢的军官和士官们不以此满足,决心乘胜前进。部队以班为单位乘坐橡皮艇渡河。9月7日天刚蒙蒙亮,第262步兵师的大部兵力就已到达河东岸,占领了位于莫罗夫斯克和古塔图曼斯卡亚之间的一个狭长的、向东突出的桥头堡。   在该桥头堡南面很远的地方,第111步兵师也在向杰斯纳河前进。第51军企图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为此,它急忙从第聂伯河西岸调来了第62步兵师。第62步兵师的先遣支队9月6日就已前进至第262和第111步兵师之间的杰斯纳河沿线。9月7日,第62步兵师主力随后抵达这里,同一天,第79步兵师的一些营也渡过第聂伯河。   苏军这时还根本没有判断出业已开始的歼灭战的整个规模。他们准备不惜任何代价坚守基辅。为此,他们加强了位于杰斯纳河畔的奥斯捷尔两侧的防线,甚至从切尔尼戈夫西南地区调来了部队。   苏军部队的这一调动改善了位于杰斯纳河西岸的德第98步兵师的处境。其所辖各团转而向北进攻,在从莫罗夫斯克到切尔尼戈夫的中途夺取了斯莫利诺。第98步兵师击退了许多苏军部队,继而与自北向南进攻的第17步兵师对这些苏军形成夹击之势。苏军的这些部队——4个步兵师的部分部队——在尔后几天里,被德军的这两个师在一次小型合围中全部歼灭了。   9月8日拂晓,敌人实施了局部反突击,苏第20坦克师的突击点恰好是莫罗夫斯克以南第262与第62步兵师的接合部。德军奋力抗击敌人的这次强大反突击。当时,部队在得不到固定补给的情况下,连续战斗了8天,在前沿作战的步兵连有一星期之久没有吃上热食。   9月8日,苏军进至杰斯纳河。但此后,德军的抵抗加强了。勇敢的德军军官和士官率领士兵发起冲击。黄昏时,零散人员和伤员在后方阵地集中起来,组成战斗群和预备队,从敌人突破地段两侧向前沿运动。炮兵被补充了弹药,第一批步炮和反坦克炮被运过了杰斯纳河。   9月9日,德第262步兵师实施反击。其所辖各营不顾重大伤亡,英勇地向东北方向进攻,攻占了奥利宾,俘敌350人,从而在敌进攻正面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苏军开始撤退,放弃了靠近基辅至切尔尼戈夫公路的科谢列茨地区。   第51军已预先将第79步兵师调到奥斯捷尔,命该师向第262和第62步兵师之间推进,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战果,乘胜追击仓皇溃逃的敌人。同日,第62步兵师得到了第164步兵团第2营的加强,开始直接从奥斯捷尔向科谢列茨推进。   9月10日黄昏,第51军各师均在向切尔尼戈夫-基辅公路挺进。向北进攻的第98步兵师与第2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建立了可靠的联系。溃散的敌军向西退入沼泽地区,但又遇上了德军第98侦察支队和歼击队。鉴于第2集团军的第260和第131步兵师向南突击,该集团军司令部即命令第260步兵师停止前进,以肃清尚在公路两侧的苏军第200步兵师残部。   德军第262、79和第62步兵师(从左至右)迫使敌人向东撤至公路,有的则撤过公路。第79步兵师占领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宽大公路,9月10日,第62步兵师曾在科谢列茨附近越过这条公路。奉命在这里防守的苏第9机械化军溃败后,被迫撤向奥斯捷尔河以北。   苏第9机械化军被赶到一个狭窄地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有秩序地撤到公路和铁路枢纽涅任去。而在此期间,德第2集团军已从北面突人该军的翼侧,迫使该军不得不对三面进行防御。第79和第62步兵师跨过宽大公路向东方突击,为第262步兵师迅速接近创造了条件。梅茨格少校指挥的第4282步兵团第1营控制了科普季与谢梅尔之间的公路,师长泰森中将亲临该营视察。正当梅茨格少校向他汇报情况时,北面出现了有铁十字标记的车辆。来的是德第131步兵师的侦察小组。   9月11日,自西向东进攻的第6集团军与由北向南突击的第2集团军在第二个地点会合了!第6集团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强渡了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而且赢得了参加基辅大会战所需要的行动自由。   冯·赖歇瑙元帅下达的一项命令对这一战果作了如下评价:   “在南方战场上,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从南至北,德军到处都在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在我集团军北翼,勇猛的第51军渡过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实施了决定性的突击。他们的卓著成绩是在克服了极为困难的地形,战胜了地面和空中的敌人之后取得的,应受到最高嘉奖。苏军完全没有料到这一进攻如此神速,因而被彻底击败。现在,通往新的行动的道路已经打开。   第6集团军的官兵们,这一切已向敌人表明,你们并没有因过去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而疲惫不堪,反而越战越强了。   红军南部战线已处在崩溃的前夜。   现在,胜利和嘉奖正向你们的快速行动和果敢精神招手。   前进!向敌人冲击!”
由杰里耶夫桥头堡实施突破   8月28日20时,南方集团军群就“下一步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发布了第7号指令(指挥处第1850/41号文件:绝密)。指令的第一点分析了整个敌情,估计苏军可能撤离第聂伯河地段,因此集团军群应立刻实施追击。现将指令的其余各点摘要如下:   “2. 在这种形势下。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的积极性。进攻时不要顾及补给问题。   3. 因此我命令,第1装甲集群、第17和第6集团军立即转入进攻。为此特作如下具体规定:   ①进攻时,不要相互依赖,无需顾及友邻。部队一旦渡过河,即应首先建立战术桥头堡。   ②在取得胜利的地方,必须以所有运输工具和补给品建立重点补给站。   ③应利用一切就便器材,在尽可能多的地段——象敌人过去多次做过的那样——强渡第聂伯河。   4. 各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的任务是:   ①第17集团军:克列缅楚格及其南面为渡河的重点地段。在建立战术桥头堡后,应毫不迟延地向前突击。以建立集团军所需的桥头堡……   ②第6集团军:……   ③第1装甲群:……装甲集群的其余部队必须尽早赶到克列缅楚格南面,视情况的发展,装甲集群的任务将是,向哈尔科大方向突击,拦截东撤之敌,情况许可时,还可与第2装甲集群协同作战;第2装甲集群已于8月27日在科诺托普附近的诺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以南的地段渡过杰斯纳河,现正向南发展进攻。”

第四章 基辅会战(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