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羊道·春牧场

这个栏目是我读过的书籍的一些感想,随看随记所以比较杂乱。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把它们放在这里,如果能够和大家交流一下感想,收获一些新知,那么就再好不过了。
《羊道·春牧场》
作者:李娟
【书籍简介】
《羊道》三部曲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这是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甘愿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一年365天,几乎得不到片刻停歇……”
非虚构长篇散文。作者李娟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新疆最北部粗犷、苍茫的阿勒泰山区游牧、转场、迁徙生活的日子。此为《羊道》三部曲之第一部。
【读书笔记·内容总结】
真实呈现新疆北部地区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在此期间对动物、自然环境、人与生命的思考。
食物、社交、人的坚强与早熟、家庭、穿着打扮、艰苦的劳动和身体上的不适、卫生条件、搬家的过程与意义、礼仪与习惯
景色、气候、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与自然
动物(羊、马、骆驼)的习性、脾气、生与死、利用习性进行的巧妙放牧方式、缺憾的动物(生命),人与动物的关系
【读书笔记·零零碎碎】
很多好吃的,看起来很美味,比如满得、加黄油的黑茶、野生郁金香的根茎、胡尔图(奶疙瘩)、刚出锅的馕、朗面(拌面)等等
“一切总会过去”——我仅仅是能想通这个道理而已,却不能坚守这样的态度。唉,我真是一个又微弱又奢求过多的人。只有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又宽容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悲伤徒劳无用,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更是可笑的事情——“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这一段话让我觉得十分震撼。在这片广阔的自然中,生命奋力挣扎过和也奋力拯救过其他生命,并且坦然接受结果,生命既渺小又伟大。
然而这世上所有一出生就承受着缺憾的生命,在终日忍受疼痛之外,同样也须要体会完整的成长过程,同样须要领略活着的幸福。同样地,在每一天,它们也会心怀希望,跟着大家四处跋涉,寻找青草,急切地争吃盐粒……更多地,它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忘记自己的病痛,忘了自己更容易死去。因此,羊的生命又是纯洁、坚强的。————这段话能够产生很多的感想,但是很难归纳总结。生命中的美好是恩赐吗?生命的诞生并没有问过它本身的意志。我们被抛在这世上是事实,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吗?李娟觉得生命的美好是恩赐,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
这场雪虽然不是很浓密,但大片大片地迎面而来,逼着眼睛直飞过来,极富力量感——好像我们身后的地方不是东南方向,而是无尽的深渊……————书中有很多非常好的比喻,觉得作者能写出来这样的比喻很厉害。
在文中有提到过一个穿着打扮特别夸张的女孩,在城市人看可以说是浓妆艳抹,土味十足,但是卡西对她羡慕不已,作者也表达了在荒野中,这种鲜艳是十分少有的,并且荒野无限宽厚地包容一切,所以多么夸张的打扮都不过分,说她是“寂寞,又满携热烈的希望”。这一段给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人们的审美也是与环境相关的,现在我们很推崇朴素、简约的设计,我感觉这不一定能说明我们审美有多大的提高了,可能这只是与喧嚣的城市和快速的生活形成了对比,人们需要这种“素”的生活,来让精神宁静,还有让自己变得特别。
草原上男尊女卑,这样真的是合理的并且应该接受的吗?我想了一下解决方式。如果没有男人的话,那就是多几个女性来补充力量上的不足,这有什么女人不能做的呢?
人与狗的关系相对淡漠很多
我看这本书还一直在想,就是生活这么艰苦,为什么他们不对此进行改变呢,比如修路啊,打井啊,甚至,迁徙,去内陆一些的地方,我感觉他们的生活就一直在原地打转,而且他们也安于现状。然后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连长着翅膀,能够远走高飞的鸟儿不是也得顺应四季的变化,一遍又一遍地努力飞越海洋和群山吗?——这个我觉得说得挺好的,我忽然思考了一下,我们自己其实也在原地打转,就好比,有人说你为啥还在上班,为什么还要当工人,你去南方做生意啊,赚钱很容易的。我能轻易就辞职去做吗,不能。
牧羊人与羊互相见证,这个观点很新奇。什么叫见证?你问一只羊,你记得这个人吗?它要是会说话,它会如何回应?
【读书笔记·反思】
我发现自己好像对与生命和尊严有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我触动较大的都是这一类,或者也许不是这一类,但是想来想去都会落到这个方面。而且我的感想也没有什么新东西,无非就是两种观点结合条件不断博弈,然后自己总结一些经验。我感觉还是太局限了。
另外我也发现,我比较喜欢优美的文字,尤其喜欢那些文字搭建起来的优美的意向。所以每每我夸赞谁的文字好,最后总会落到,“你写的东西好美啊”。我最近意识到了这一点,感觉十分惊讶,还有一些尴尬……尴尬是因为,我感觉我很可能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感觉自己对文字的鉴赏力还不太足够。虽然但是,那些文字中的画面真的好美啊!
读书应该多记下不同的感想,不应该只对自己有共鸣东西有印象。因为我想多吸收一些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