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国王”不管事儿,却不是谁都能做好?

一、英国王权的加强
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的统治,亨利七世依靠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迅速平稳局势,加强王权,初步建立起专制君主制度。通过联姻,解决了兰凯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长期对立和纷争;亨利七世无情镇压贵族叛乱,多次战胜王位争夺者的挑战;在政府用人政策上,亨利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加强国王内廷权力,由国王直接控制,同时重用被称为乡绅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亨利七世的上述措施,为都铎王朝百余年的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统治时期,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更加巩固,国王的权力和尊严被神化。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在英国宗教事务中的“至尊”领袖地位;设立枢密院,成员多为新贵族,伊丽莎白即位后,重申国王的“至尊”地位,巩固枢密院作为政府行政中枢的权力,有效实行专制统治。至此,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国会继续存在,并且为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逐步强化起了重要作用,大量的新贵族进入国会,给专制王权以巨大支持。
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出现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有强大的王权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保护和扶持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支持专制王权。专制王权也需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以便经济上获得雄厚财力,政治上借新兴阶级的力量,打击当时对专制王权的主要威胁——封建大贵族势力。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都铎王朝历代国王大都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王朝,都铎王朝必然要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整体利益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因此,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他们对专制王权的态度逐渐由过去的支持变为反对。都铎王朝统治末期,英国资产阶级已开始进行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提
(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营羊毛副业是英国农村中的普遍现象,主要是为国内外呢绒工场提供羊毛。于是早在13、14世纪,封建领主就强占公用土地,用栅栏或壕沟将这些土地圈围起来,出现“圈地运动”。16世纪末,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成长,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于是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扶摇直上,经营大农场有利可图。到17世纪初“价格革命”使封建领主的实际收入减少,于是他们改变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大规模地圈地,开办牧场、农场。圈地运动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使他们成为自由劳动者的举动,这种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内容之一。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广大农民被地主用暴力从耕地上赶走,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它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农村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即资本主义农场,地主对农民转为资本家对农业工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破坏了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它促进了英国的阶级变化,农民变成了无产者和半无产者,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主力军。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新贵族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与资产阶级有某种一致性,并与之结盟反对君主制度。
(2)政治前提——阶级关系的变化
在农村原来统一的贵族分裂成互相敌对的两大集团。农民分为自由租地农、公簿持有农和茅舍人。在城市,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由不同的阶层组成。伦敦城区和各郡几百名富商组成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是王室的包税商、专利权的享有者、特许贸易公司的大股东,又是王室贵族的债权人,他们在王室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下受惠最多,同国王和贵族有着密切联系,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右翼保守集团,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属于非行会型的企业主,是分散的和集中地手工工场的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他们人数较多,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左翼力量。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
(3)思想前提——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①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君权来自于上帝,因此权力应当是无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制度,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结果迫使大量的清教徒逃往美国、荷兰等地。②在经济政策上,詹姆斯和查理不顾国会反对,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把肥皂、植物油、煤、盐、纸张、玻璃、砖、火药、麻布、染料、纽扣、酒、针、别针等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③强制征税,随意解散国会,甚至明目张胆地卖官鬻爵。④在对外政策上,詹姆斯一世违背资产阶级利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政策。这种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在财政上拒绝支持国王。⑤把英国国教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认为“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取消主教就是灾难,平等是秩序的敌人。因此对清教徒实行迫害政策,迫使大批清教徒逃离英国。
(5)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37年,劳德大主教命令苏格兰长老派教会采用英国国教的祈祷书举行宗教仪式,苏格兰立即爆发了起义。为筹军饷,查理一世不得不召开新的国会。1640年4月,新国会召开,但是新国会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皮姆、汉普敦等人猛烈抨击国王暴政,查理一世一怒之下解散了这届国会。这届国会一共存在了三个星期,史称“短期国会”。人民群众对这届国会的被解散十分愤怒,伦敦爆发了示威和暴动。不久,8月份,苏格兰军队发起进攻,英军接连失利。封建贵族迫于形势,也要求召开新的国会。查理一世内外交困,封建统治呈现空前的危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再次召开国会,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2.革命的进程
《大抗议书》:1641年10月22日通过《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政治纲领。它由204条构成,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保障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建立大臣对议会的负责制;限制主教的权力,建立长老会派教会组织等。
革命爆发后国内分为两大阵营:国王阵营——封建贵族、上层僧侣、与王室关系密切的大商人、官僚,在东北部、西南部、爱尔兰、苏格兰山区;议会阵营——工商业者、市民、新贵族、农民,在中、东南部及苏格兰平原。
独立派:独立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资产阶级派别。主张教区独立,轻视圣礼。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克伦威尔为主,主要由高级军官组成。在内战初期,独立派积极参加战斗,为战斗胜利立下了功劳。在长老会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采取坚决措施反对长老会派的倒行逆施,并取得斗争的胜利,掌握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峰。但此后独立派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建立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不复存在。
“新模范军法案”:1645年1月颁布,主要内容:建立一支编制为2.2万人的军队,其中1/3为骑兵,其余为步兵;确定从国家预算中拨发军费每月为4.5万镑;规定军队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条令;军服划一;实行强迫募兵原则,以保证军队的补充来源。它的实行是英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从此,英国建立了一支以东部联盟军队为基础的,统一指挥的、有纪律的正规军,它在加强议会军事力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费尔法克斯任总司令,克伦威尔任副总司令。
“自抑法”:1645年4月颁布,主要内容:不得同时具有议会议员和军官双重身份,形成独立派控制军队,长老会控制议会的局面。
普莱德清洗:第二次内战期间,国会中长老会派势力又趁机活跃起来,重新控制了国会,并继续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11月,独立派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明确提出要严惩国王,最高权力归下院。接着,军队再次开进伦敦,普莱德上校率军队占领议会,驱逐186议会,彻底清洗了国会,这就是著名的“普莱德清洗”事件,此后长期,国会只剩下200名议员,被称为“残阙国会”。至此,全部军政大权落入独立派手中。
掘土派(真正平等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代表贫雇农和一部分城市贫民的利益。领袖为G.温斯坦利。该派主张把土地交还给人民,人民共同耕种、共同生活;要求社会政治平等,财产平均,消灭土地私有制;反对使用暴力。1649年共和国建立后,国内经济凋敝,粮价高涨,很多地方发生了下层民众运动。1649年4月,有二三十人在温斯坦利和W.埃弗拉德领导下,集合于伦敦附近萨里郡的圣·乔治山,共同占有并开垦那里的荒地。几个月后,人数迅速增加,并在许多地方得到响应。地主武装破坏他们的垦殖区,政府也派军队驱散他们。1650年春掘土派运动遂告结束。
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远征目的:企图通过远征爱尔兰、苏格兰来镇压民族起义,粉碎英国保王党人的复辟阴谋。克伦威尔想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来瓦解平等派运动,消除平等派在军队中的影响。他企图掠夺爱尔兰、苏格兰的土地和财产。
最终影响:战争给爱尔兰、苏格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广大英国军官和士兵获得大量土地,丧失革命精神,成为保守集团的社会基础,从而为推动共和国建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
《航海条例》:共和国政府积极推行侵略政策,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夺海上贸易权和世界霸权。为了打破“海上马车夫”荷兰对英国海外殖民地贸易的垄断,英国于1651年通过《航海条例》规定:禁止外国人未经英国政府许可而与英国殖民地进行贸易。欧洲以外商品,只有由英国船员管理的船只装载才能进入英国领土,欧洲商品,或用英船,或用生产该商品国家的船只才可以运入英国领土。荷兰拒绝接受,1652-1654年,双方发生战争,英胜荷败,荷兰失去海上霸权。
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的原因:共和国已失去群众基础;克伦威尔属新贵族,政治倾向上是王权主义者;克伦威尔靠军队发家,崇尚武力,相信武力的权威。
评价克伦威尔:他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由时代而造就。既有历史功绩、革命的一面,也有阶级局限性和反人民的一面,但他是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准则的。以16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分两个时期:前期他是革命军队的缔造者和杰出的统帅,并且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后期充分暴露了他资产阶级的立场,害怕将革命进行到底,害怕人民力量壮大。
《布雷达宣言》:1660年4月,议会与查理二世达成协议,发表《布雷达宣言》。主要内容:在内战时期从王党和教会手中没收的土地不加以追回;保证宗教信仰自由;赦免反对君主政体的革命者。
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年在位)没有取消、也不能够取消共和国的种种改革。但是,他们却试图恢复个人统治。这一点,加之他们追随法国王室、鼓励天主教,使他们愈来愈不得人心。最后,詹姆斯二世随着1688年光荣革命的到来而被推翻。新的统治者是詹姆斯一世的女婿,荷兰执政者威廉。1688年11月,英西南海港托尔贝登录,12月进入伦敦,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国,1689年2月,国会宣布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英国进入双王统治。史学家把这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没有任何人民群众参加的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从此,英国逐渐变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
选择玛丽和威廉做国王的原因:荷兰是法国海上贸易的死敌,这样做可以英荷联手共同对付法国。威廉是新教国家的元首,玛丽是国教教徒,两人入主英国,可杜绝天主教在英国得以恢复。玛丽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有继承英国王位的权利。威廉是荷兰执政王,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可以镇压詹姆斯二世的反抗。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在革命中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加速了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使英国资产阶级民族最后形成。
(3)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成为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4)它对欧洲、进而对于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在革命中确立的资本主义议会制度比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步得多,并为欧洲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革命过程中和革命后形成的英国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后来启蒙思想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北美独立战争和欧美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准备都起了巨大作用。
(5)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未与人民结盟,而与新贵族结盟;建立的是与君主相妥协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贵族院和许多封建特权仍被保留;人民在革命后遭受新的压迫与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