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失逝的诗人

2022-07-21 01:21 作者:不过是缘轻  | 我要投稿


 然而我

 克制自己

 把我的脚后跟

 踩在我自己的

 歌喉上

                             ——维尔迪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木心

        2005年纽约,木心先生在他的《伪所罗门书》前言中讲道:“以所罗门的名义,而留传的箴言和诗篇,想来都是假借的。乔托、但丁、培根、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相继追索了所罗门,于是愈加迷离惝恍,难为举证。最后令人羡慕的是他有一条魔毯,坐着飞来飞去——比之箴言和诗篇,那当然是魔毯好,如果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

       显而易见,当众多诗人踌躇于自身的樊笼,而这思想的樊笼也逐渐成为思考的一部分,直至手心长出墨迹荆棘。这看似难以割舍的修辞,也愈加难以评判。这种奇怪的现象索尔尼仁琴在《癌症楼》中描述的很神性:“很有时候我是那么清楚地感觉到我身上有什么,就是说,我身上并非全都是我。好像有一种很难被摧毁的、十分崇高的东西在!似乎是一种‘宇宙精神’的一小块碎片。”

   

米兰·昆德拉

       

       而这如同悖论一般,又仿佛陷入了另一个如“茨威格的迷信”般的离奇事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将诗人作为职业的群体将从现世社会销声匿迹,直到成为看不见的历史。因为不可能每一位诗人都像来自二十亿光年的谷川俊太郎一样那么体面。而与小说家不同的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用一个比喻的方式所说:“小说家毁掉他生活的房子,然后用拆下的砖头建起另一座房子。”笔者的理解为小说家将自己的语言系统崩坏前提下再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语言阐叙架构。但诗人却是在运用本属于自己独特的语性来组织贯述。综上而言,笔者用自己的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下。


  身在喧嚣

  却听到若有若无的嘶哑

  终会有人

  为了一种诡吊的语言

  去听玻璃与诗的和弦

   

       也许大多数诗人早年迫于流亡,一路耽读于某座陌生的乡村城市,神明没有和凡人通宵达旦的机会,于是诗人走在神灵的前面,它说诗是它最后的宽容——行动依然不便,但无可厚非,无可辩解。


海子

                              

                          

西川


      你不能说这是一种悲哀与不幸,深受海子诗歌影响的笔者深知诗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行为艺术。想象中可爱的诗人在河底放牧着一群蓝色的文字,年轻的文字如同少女般,少女嘴唇下,是诗人年轻的门框。但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理解与被理解都将成为取代这些无望的诗意,就像那遥远遥遥无期的等待,化为看不见的暗流,反而成了那为数不多的一个,直到最后一个。在世人没有忘记之前,在他们中间每一个的记忆都将成为文明的记忆之美,文明活在世人的记忆中。而诗人,却逐渐变成了那可有可无的那一个……

       诗人是献给这个世界上的一个高贵的礼物,但通常诗人会把它们写在廉价的信纸上,献给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总有一天诗歌会是一小部分人最后的信仰,当那些人还来不及侍奉他它的时候,它却早已悄悄的陨落,也不会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因为文明的本质就是孤独的,当它消逝之时只会将诗的种种作为一文不值的陪葬品。所幸,世界依旧温柔,人类不再秉烛夜游,文明还有它未完成的修行之路。

  

   

       那一天,诗人站在烟囱上与神明分道扬镳,文明失恋在盛大的花园,昏睡在诗的舌尖。

       但这都无关紧要。

     无论活在未来,死在过去的诗人何去何从,结果如何书写,伟大的文明都将深受其中。 

       因为,

       吾道不孤,诗家毋逝,歌者长存。


                                                —— 缘轻、文

                                                  (图片来自网络)



失逝的诗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