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理想

甚是烦躁,但并没有什么很好的理由。
感觉备考时的一些行为与思维模式顺着惯性延续了下来,习惯性地人为地找个近期的、容易实现的盼头,只可惜这种盼头却无法由自己决定,因而失望与错过就成了难免的事。但若是没有这种盼头,又很难给自己一个什么理由继续下去。
忽觉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兆头——应该不需要理由的才对。先有了信念,有了跳脱出常规的想法,而后选了最感兴趣的专业,上着能在短期内学以致用的课程,这是多少人想要的生活啊?
但最初的理想总会不断充盈,在各个角度填上新的东西,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
最初带来的飞升的冲劲有多大,现在下坠得就有多重且难受。
但重新要求理想焕发出同样的光芒是一件不太可能实现的事,又没办法人为删除记忆,况且即使删除了,再来一遍,也还会得到相同的答案。现在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和残破之处已经被自己从来都不想拥有得破布盖上的“新理想”相处。我原以为说“理想会碎”指的是太理想化的会在现实的层层阻力中寸步难行,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碎了,我就不能再拼起来么?只是后来才意识到这不过也是再理想主义的光环之下的天真的想法。总想着拼回去,殊不知拼是没问题,只不过拼的是什么就不一定了。
也许是时候再明确一下最初的理想为何物了。我想用语言——用文字,给人以对抗苦痛的希望与信心,唤起人们对最平常的生活的热忱与渴望。我是想展现希望的。尽管有时候我都不确定自己究竟还有没有希望,而且很容易一脚踩空滑进歌颂苦难的深渊。批判固然重要,但盲目的批判却又不指明出路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许是文科学生的通病?总想着要尽力给大家心目中共同的乌托邦添砖加瓦。
带着理想活实在是太累。平常人只需要应付日常工作即可,其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有理想的人又得完成日常,还得努力给日常找个理由,让其与理想搭上边——尽管很多时候确实是有关联——不然总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而在日常之外,也还得为理想做事,一份脑子打双份工——只是理想主义者往往不认为这是打工,但身体上的疲累确实真的。
话虽这么说,但我觉得不会扔下理想,尽管我确信这是一条充满小石头子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