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共赏西江苗寨“活化石”悠久古韵

雷山县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背靠青山,脚踏玉带,一水环绕,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西江千户苗寨名扬四海,吸引数以百万的中外游客到访,成为体验中国苗族文化与民族风俗的首选之地。尤其是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吊脚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苗族漫长发展历史中积累与沉淀,具有“露天博物馆”、“中国最美的苗寨”等美称,是研究与探索苗族文化的绝佳之地。

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彰显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建筑群,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凡是到过西江的人无不为之震撼,那么有的小伙伴就会疑惑,吊脚楼为何建在山坡上?每栋吊脚楼分有几层?“美人靠”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


吊脚楼为何建于山坡上?
苗族曾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吊脚楼是他们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作为蚩尤的后代,战败后的苗族人在历史上不断迁徙,为避免与其他民族冲突和躲避王朝镇压驱赶,苗族人选择将房屋建于深山之中,居高临下,可退可守。
由于南方气候湿热,虫蛇较多,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防潮、防兽以及适应复杂地形。迁徙至此的苗族先人便采用了这种建筑形式并加工装饰,最终成就了现在独特的苗族吊脚楼,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给古朴的村寨增添了绚丽色彩。尤其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勾栏瓦舍、灯火辉煌,一副浪漫景象。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采用的是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具有“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等特点。传统的苗族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也无设计图纸,全凭工匠的心灵手巧。2006年,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一栋吊脚楼,要经历选址、夯基、备料、发墨、立房、上梁、盖瓦、装修等过程,方能完成。传说嘎哈是苗族石匠、木匠的祖师爷,因此苗家人立房时十分讲究选择吉日,且前一晚需请祭师来进行一次神圣的仪式——“请嘎哈”,以祈求新房得到嘎哈的庇护,顺利立房。


每栋吊脚楼分有几层?
西江苗族吊脚楼有平地吊脚楼和山地吊脚楼两种。平地吊脚楼建于平地,一般只有一块地基,落地柱居里,为一楼。吊脚柱居外,为二楼,四周转角回旋。山地吊脚楼建于斜坡上,有上下相连的地基,下方有鹅卵石堆砌而成的牢实保坎,斜坡吊脚。底层柱脚往内收缩,使中心向内,避免下层屋基崩塌。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第一层堆放生产工具、关养牲畜或者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于家庭成员居住,中间是堂屋,一般安放着象征祖先的神龛,两旁则分布厢房和卧室;第三层可堆放粮食、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苗族人喜用小青瓦盖顶,瓦片堆砌整齐,造型十分讲究。远远望去,成片的屋顶连在一起,显得简朴而宁静,古老而柔美。


“美人靠”又是什么呢?
美人靠,用苗语称“噶席”,建筑学上也被称为“吴王靠”,是苗族吊脚楼中特色构建之一。美人靠一般是吊脚楼二楼正堂向外的地方安装一大长板作长凳,上方敞开便于采光,向外挑有排排弯曲斜木条,主要用于休息聊天、观景或乘凉。苗家有句话:“吊脚楼,楼脚吊,吊脚楼上美人靠;美人靠上靠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美人靠是苗族服饰的“生产作坊”,苗族姑娘们在此梳妆打扮、织锦绣花,为自己准备嫁妆。苗族人民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开敞的美人靠也成为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开放、热情,所以美人靠也被称为“苗族姑娘开放式闺房”。
应该好多人已经被吊脚楼的独特设计所吸引,不妨亲身前来西江千户苗寨进行观摩,相信亲眼所见更能体会这建筑的神奇之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