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寒金温 | 青年中医的困境:脱离群众是根本原因
比起中医技艺,中医传承在当下似乎显得更加重要。
老一辈中医人士,给人留下亘古不变的传统印象,80、90后中医生却展现出他们的活力。
有人把中医文化带向国际,有人将所学与科技创新结合,也有人应用互联网做到声名远扬……
比起这些成功案例,更多学中医的年轻人似乎还未实现理想目标。
他们有「我们很伟大,我们很了不起,我们很牛逼」的感觉,也时常有「我们很不行」这种自卑时刻。
实际上,在帝寒金温看来,青年中医的问题实际上是信心缺乏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导致中医理论无法落于实践成为阻碍青年中医成长的根本原因。
因为任何一个优秀医生都是在小病到大病的积累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医者没有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是难以成才的。
中医的成长离不开群众基础
中医是老百姓的中医,几千年来中医赖以生存的从来不是资本,而是老百姓。
我们必须要谨记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没有群众基础的中医是难以成长的,如果切断了和群众的联系,当中医理论难以转变成实际能力时,我们的处境就会很艰难。
在旧社会,北京的中医大多会到南城免费给老百姓看病,由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扩大知名度,在诊治过程中,老百姓也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他们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中精进医术。
但是,现在的青年中医很多都没有主动加强与群众联系的意识,而且大环境下中医的被动更加剧了他们临床经验的匮乏。
现在大多数人患病后的第一选择是自行买药,第二选择是现代医学治疗,无计可施时才会寻求中医治疗,这就相当把难题抛给了我们,中年医师尚有能力应付,青年中医大多是束手无策。
而且中医的职业生命是很大的,是俗称“养老不养小”的职业,一般人需要三四十才真正开始中医生涯,所以前期的苦熬是中医师的常态,青年中医要有厚积薄发的心态和具体建设才能过好后面的职业生涯。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主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让中医药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广泛传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并接受,并且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惠及万千大众。
为此,帝寒金温中医将在全国各地近百万社区兴建智慧中医馆,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寻中医”。
普及中医养生健康生活方式,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让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让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上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知识方法“活”起来,转化成老百姓们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
让中医药智慧真正回归国人日常生活,让中医药成为老百姓们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坚定中医科普,用新媒体主动增强与群众的联系
在帝寒金温中医经营期间,积累经历了大量的看诊后,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病都不是急重症,不必非得到医院就诊。
因为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如果疾病初期就介入了抗生素等治疗手段反而会破坏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老百姓需要很多简便快捷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的健康问题。
其实有很多中医治疗手段是不需要开药的,比如简单的穴位疗法就能帮助到人,而抖音、视频号、微博等都可以成为中医用来连接群众的媒介工具。
所以帝寒金温在创立初期,就将中医与互联网牢牢结合在一起,用新媒体教予老百姓如何在家就能处理简单问题。
日复一日,我们通过图文、视频等比较贴近群众的方式科普日常保健或者治疗的小妙招,随时关注大家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反馈加以调整。
通过视频的广泛传播,不少母亲在小妙招的帮助下也能处理孩子的很多问题,这也就相当于放大了中医在家庭中的建设作用,就像“把名老中医深植于每个妈妈的脑子里”。
目前,全网媒体矩阵账号1000+,设有咨询、学习、中药、文化等多类栏目,坚持“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因此,若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青年中医不能光坐着看书琢磨研究妙方偏方,这样毫无意义。
我们需要投入到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小毛病的斗争与教育中,坚定地走科普路线,这样的方式客观上帮助的是别人,实际上帮助的是我们自己。
因为中医有教化老百姓远离疾病的义务,没有老百姓的小毛小病作为支撑医者难以成长,而且中医的根本是数据,我们需要从大量数据中才能搜集到真正解决问题的规律。
再者,中医是大道,它的价值不仅在治病层面上,更在于教予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常言“上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最高级别是防病,防病不是医病,防病是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预防病苗发生。
这一点,别人做不到,只有自己可以做到,因为只有自己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微妙的变化,只有自己能够指挥自己的行为。
所以说,通过线上的中医知识普及,让老百姓足不出户,收获健康知识,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中医的人,国家和个人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财务负担也会轻很多。
因此,帝寒金温希望广大青年中医明白,虽然我们解决的是小毛病,但是拦截了小病发展成大病的可能,事实上也是解决了大问题的,也一定程度上为国家贡献了一份力量。
中医的新媒体传播要基于内容与疗效
第43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当前网民规模已经超过8亿,其中98.6%都是手机网民。
网民主要使用的平台,第一是微信。而在微信公众号传播影响力前100中,自媒体占到75%,偏政务的还有新闻媒体类的占到25%。
自媒体已经在舆论场当中具备越来越大的传播力。
强大的数据传播能力背后,是互联网信息多且杂,鱼龙混杂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一些中医药领域的伪健康传播,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加剧了中医药面临的舆情困境;
一些中医药健康传播信息不少内容流于浅表,甚至相互矛盾;还有不少中医药健康传播信息权威性、专业性较为欠缺,传播效果很差;
甚至有传播效果方面存在着只顾传、不顾效的问题。
基于此,帝寒金温倡议所有中医药人,中医的新媒体传播要基于内容与疗效!
身为医者,我们传播的内容必须对疗效负责,不能像那些一心只想卖东西而枉顾真实疗效的媒体一般。
01基于内容的传播能助力青年中医化被动为主动
中医的传播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一是很多疾病在疾病初期是很好解决的,二是很多疾病是因为惶恐导致的,并不需要人为治疗。
比如曾经一位朋友,有过因为牙疼导致心电图出现紊乱而差点进ICU的经历,然而他并没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后来心绪平稳后心电图也恢复了正常。
没有医学基础的普通群众,容易陷进这种恐慌,所以帮助群众了解基础的中医知识,消除他们对疾病惶恐的心理暗示至关重要。
青年中医师必须要有主动宣扬中医知识的意识,不能放弃这个向人们科普中医的途径,尤其是在目前还不够强大的处境下,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用基于内容的传播主动帮助群众。
02基于疗效的传播能获取精准且大量的患者流量
相信很多医者都有类似的经历,看诊时因为跟前诊医师的诊断不同而遭受到患者的质疑,流派间的学术碰撞和对疾病的不同观察让医者们有不一样的诊断是常有的事,但患者对这点认知是浅显的,很多医患沟通障碍甚至医闹也由此引发。
基于疗效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这些恶性事件,因为虽然青年中医的能力尚缺,但是他们的简单纯粹反而能更容易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良心。
这样基于疗效解决问题负责任的态度也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当粉丝认可了我们的理论并建立信任后,自然而然就会转换成我们精准的患者流量。
帝寒金温自从将中医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全网铺设账号后,已积累了许多对中医有认知、有好感,甚至是通过我们的科普,收获健康知识,变得信赖中医,信赖帝寒金温的忠实粉丝。
没有轰轰烈烈的“喊口号”,没有大张旗鼓的“搞宣传”,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科普,一日一日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播撒在粉丝心中。
这些忠实粉丝们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还教会了亲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就这样进入千家万户,粉丝从受益者并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样长此以往积累起来的患者数目是很可观的,为我们大量的临床积累奠定了患者基础。
而且这样的知识扩散成效是不可估量的,因为真正有用的内容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就如同我们拜读的圣人古籍,他们即便故去,其智慧仍旧帮助了无数人。
帝寒金温乘互联网东风,创新建立了中医药文化指导下的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社区,努力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持续满足老百姓对日常保健、防病治病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希望能用帝寒金温自己的案例,给青年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在新媒体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向纵深发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青年中医要注意在专病上的临床数据积累
青年中医当有此志向,中医是服务于14亿人的,不是每天看诊百人这种层次的,不管是多高水平的中医师,服务的人数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临床中可以重复的数据转化成可以解决老百姓常见问题的方案。
以帝寒金温名老中医多年的经验而言,青年中医不要总是看诊所有病,更应该进行的是单个病种或一个病的角落上的数据积累,有意识地替整个行业积累到更大的数据。
因为,处在不同数据下,问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某个病种上的数据积累不足,其病症的共性规律是摸索不到的,而且假如所有病连起来的数据无法获得对这个社会的稳定观察,这是很糟糕的。
帝寒金温很早之前,就看见了“数据积累不足”、“数据不互通”的弊端。在帝寒金温看来,科技创新是通向中医药事业未来的“必经之路”。
为此,帝寒金温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AI技术,将近百万中医数据、古今名老中医医案及中医经方等,收录其中。
帝寒金温人工智能AI技术,就相当于一个熟背了所有病症、熟悉中医经方,且有着丰富经验的“名老中医”在旁指导辅助诊疗。
能够解决中医因为某个病种上的数据积累不足,其病症的共性规律摸索不到,导致无法发挥中医药真正效能的问题。
通过这种高效、快速批量培育和提升更多中医医生技术水平的人工智能AI技术,才有机会把中医做大,真正实现中医的振兴和发展。
坚持临床,砥砺前行
“我在刚坐堂行医的时候,内心总是很焦躁,很多病人看到我:一个小年轻,而且还是娃娃脸,本能地不信任。有的草草咨询两句了事,有的能明显看出来就是不信任。”许多中医从青涩走向成熟时,都遇过这些问题。
老中医明显更吃香,凭什么大家要相信一个年轻的中医师?
这是长久以来,大家对中医形成的刻板印象,想要更改难度非常大。
老中医,优势是临床经验丰富,年轻医生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而你们更多要做的是不断在临床中总结归纳、提升医术。
青年医师一定要通过临床和群众紧密联系,他们也会服务于我们,给予我们很多和身体接触的机会,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成长,只要回到这个正确的路上,就能自然而然地从青年医师变成一个“老中医”。
这么多年,帝寒金温一直都将以上思路贯穿在中医药传承与推广中砥砺前行,只是想走一条能帮助更多人的大道,希望青年中医们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