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擎】旧的阶层用等级区分人,新的阶层用资产区分人

2023-07-09 23:42 作者:必见  | 我要投稿

主题:消费主义

主旨:重新思考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论述

第1个视频笔记:

一、为什么要重新思考?

社会中关于消费主义的行为与认知背道而驰,一方面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似乎已经完全蔓延进我们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操纵了我们。而另一方面社会上从不缺乏对消费主义的揭露与批判的声音。行为与认知上的分离表明虽然我们不乏消费主义并非一种良性价值观的认知,但依旧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如“剁手党”社会现象的出现。

这种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不仅让我们质疑过往的种种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是否正确。

二、过往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

过往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在于大众的消费是一个被是一个被生产商、营销专家、广告商等等编织的凭空制造出消费者不必要需求的系统性骗局,构建了大量的消费文化、消费骗局让人们深陷其中。

在西方学术理论界,消费社会被看作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一个进步的左翼的知识分子希望唤醒大众,认知消费主义的虚假,摆脱对消费主义的依赖。

2.1过往消费主义批判理论来源

过往的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来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其他的理论阐述,如后现代的这个鲍德里亚写的《消费社会》,鲍曼1978年发表的《工作、消费、新穷人》,2020年法国加卢佐写的《制造消费者》等,这些理论大致都在这样一个左翼的脉络当中。


三、为消费主义辩护的理论

为消费主义辩护的理论主要在经济学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消费会刺激经济发展,最终让每一个人都收益。


四、伊沙伊·兰达为消费主义辩护的观点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为消费主义做了某种辩护。

2013年,伊沙伊·兰达就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左派与大众消费主义问题》

4.1、论文《The Negation of Abnegation:Marx on consumption》(《克制的否定:马克思论消费》)中的主要观点

兰达并不认同法兰克夫化版本的马克思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他要论证的是:马克思并不是对大众的消费欲望以及这种欲望需求的扩张是有敌意的,恰恰相反,他认为马克思把这种大众欲望的扩张看作是资本的伟大文明影响之一

4.1.1消费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

在兰达的解读中,马克思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主旨不是在于鼓励过度消费,而在于消费在资本主义中是长期不发达的。尽管资本主义扩大了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但同时以限制、规范、监管我们的消费和消费能力。

因此兰达认为马克思实际上在以消费主义的名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貌合神离,不能混为一谈。


在资本主义的古典阶段,资本主义一直是跟守财奴、节俭、吝啬相联系,鼓励追求无止境的积累而推迟延缓满足,强调工作储蓄和节俭的意义。

如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描述的:所谓“新教的职业伦理”,鼓励储蓄,崇尚勤俭的工作,不是把工作当作获取愉悦的手段,而是为了工作本身的努力。并且谴责过度消费浪费了本该用于更多的工作的时间和金钱。

当代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十几年遭受的危机当中,资本主义和紧缩政策十分兼容。在紧缩政策当中,统治阶级运用所谓必要性的、牺牲的学说来抑制了工人阶级的这个消费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以应对自己所遭受的那种周期性危机。

4.1.2兰达观点的依据

兰达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有两个文本:

  • 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比较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


第2个视频内容笔记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文本依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其中大量讨论了劳动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 因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援用的资料。

但一则《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比较早期的阶段性的论述(不够成熟);二则法兰克福学派选择性的解读了该文本


兰达认为《巴黎手稿》对消费问题它并不是单一的论述,关于消费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复调的、甚至有相互紧张和矛盾观点的论述。其中大量见解并不支持常见的那种对消费的悲观解读。

兰达认为: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是反对消费的,是限制扼杀和征服消费的。马克思从来没有把抑制消费、放弃消费看作是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一种方案,恰恰相反,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身是如何想要抑制消费的。

支持上文解读的文本依据(来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134-135页):

"因此,国民经济学家,尽管它具有世俗和纵欲的外表,却是真正道德的科学,最最道德的科学。他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克制。你越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舞会和餐馆,越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就越能够积攒,你的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贼盗的宝藏,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大。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的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的本质也积累得越多。”

兰达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12项活动、其中6项显然是跟消费有关的、5项是艺术性的、智性的和情感的活动、1项是体育娱乐活动。而消费性活动还是其他活动的基础。

在兰达看来,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绝不是排斥、诅咒消费的,马克思是为工人的消费的增加和需求的倍增来辩护的。

“关于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增长如何造成需要的丧失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丧失这一问题,国民经济学家(和资本家:当我们谈到作为资本家的科学自白和科学存在的国民经济学家时,我们一般总是指经验的生意人)是这样论证的:(1)他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需的、最可怜的肉体生活,并把工人的活动归结为最为抽象的机械运动;于是他说,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受方面再没有别的需要了;因为他甚至把这样的生活都宣布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

“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正象他们把工人的活动变成抽取了一切活动的纯粹抽象一样。因此工人的任何奢侈在他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而一切超出最抽象的需求的东西——无论是消极的享受或积极的活动表现——在他看来都是奢侈。”

兰达认为这段文本体现了:马克思批判了那种所谓资产阶级的资本家、国民经济学家对工人消费的看法:只要是超过基本需求的都是虚假的、都是奢侈。


2、《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依据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与资本主义消费之间有联系,但兰达认为马克思的这种观念只只是一种描述性的关联。如果把一种价值的维度加进去,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消费的价值评判和后来拒绝这种消费的法兰克福学派是非常不一致的。

文本依据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6卷上册29-30页。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一旦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和直接状态,——如果消费停留在这种状态,那就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陋状态的结果,——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为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力的大众,——任何其他的产品也都是如此。”

资本主义的生产和资本主义消费之间存在联系,但这并不意味这种联系使得资本主义之下的这种消费失去了资格,而成为一种有害的、野蛮的或者不人道的体验。

兰达的解读:马克思认为消费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完善的、是需要改进的。暗示了这种文化消费的上升和完善的可能性,而不是要把它消灭和退化。所以扩大消费和普遍的”发展需求“是一项有益运动

兰达认为:马克思是充分认识到消费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不意味着马克思反对消费,相反这是马克思认定的所谓“资本的伟大历史品质”。在另外地方,马克思也提到了这个资本的巨大文明的影响是超过了所有传统的、局限的、自满的、对当前需要的满足。

文本依据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6年卷下册19~20页。

历史的自行产生的需要即有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越是成为必要的,现实的财富发展便越高。

于是,过去多余的东西便转化为必要的东西,转化为历史地产生的必要性,这就是资本的趋势。一切生产部门的共同基础是普遍交换本身,是世界市场,因而也是普遍交换所包含的全部活动、交易、需求等等。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求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求。”

这两段话表明了两点:一是生产不仅是生产商品,也生产了需求;二是马克思认为所谓”必要性“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什么对人是必要的“的内涵是变化的。

社会需要是从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为产生需要越是成为必要的时候,同时也是财富发展程度越高的时候。

因此过往多余的东西转变为现在必要的东西,所谓“必要”是一个跟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的概念,伴随着资本发展的趋势。

兰达认为:马克思是想把资本主义归功于“奢饰品的民主化”,就是过去只供精英消费的物品会逐渐转化为大众消费的必需品。也就是说,马克思在那个阶段,他认为“虚假需求”这种概念是资本家发明出来的。如果我们继承了这个“虚假需求”的概念,并且用这个来对所谓大众消费远离的必要性来做批判,那么恰恰是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至少是马克思那个阶段的思想。


4.1.3将消费主义从资本主义中解救出来

兰达认为:所谓“虚假需求”的这个概念是牢牢地根植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在资本主义当中,只有一种需求被看作是真实的,那就是积累的需要。

兰达表示:尽管资本主义无疑会将消费者作为操纵的目标,当左派的批判理论家在重复这一见解的时候,并没有看到消费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左派批判理论家在揭露资本主义在迎合无数虚假需求和短暂的快乐时,并没有把这种揭露深化为对资本主义逻辑的一种激进批判。以至于关于这种批判被导向去蔑视他们希望启发的那些大众消费,并且最终侮辱了他们需要拯救的人。

兰达认为:马克思的立场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就是要捍卫消费者的权益,捍卫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所谓“堕落”辩驳。与其说是要将消费者从资本主义的诱惑中拯救出来,不如说是要从资本主义对消费的诽谤和工具性的操纵当中解救出来,并且以此来超越资本主。将资本主义揭露、批判为一种所谓道德上的反消费主义体系



4.2兰达论文总结

兰达的论文展现了资本主义一方面控制消费,另一方面利用消费的两种脉络。

在论文的最后说:消费社会尽管有他所有的失败和矛盾,但不应该被马克思主义者以冷漠的优越感所拒绝,而应该辩证的来审视消费,而要让我们重视、发掘消费隐含着的那种难以捉摸的自由领域。


兰达论文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大众非常自然的、正常的、想要过上更舒适的生活,拥有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一种希望、欲望需求不应该被病理化、被当作一种边缘精神的疾病。他认为左翼的反消费主义理论是失败的悲观主义的产物,象征着一种左翼的视野的一种降低,在本质上是伪装成激进的一种保守主义立场。接近于《共产党宣言》当中所描写的“反动的社会主义”——拒绝了技术、消费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发展进步的那种反资本主义,在极端的情况下,希望建设一个去技术化的、节俭的、本地社区的世界

兰达更最基本的观点是这样:不是工人阶级需要从消费主义中拯救出来,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欲望中解放出来,而是消费主义应该从资本主义中被解放出来,成为下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动力。

4.3关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展现了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变革

对于资本主义批判事业在西方理论界的一个变化:在早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集中在资本主义的稀缺和剥削性的生产制度方面,它扼杀了人类的进步。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之后,西方左派主要转向对“异化”和所谓“丰裕社会”的批判。

早先的社会主义是关于超越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和技术潜力,创造一个基于物质极大丰富的一个新社会。而到了晚境,在西方左派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失败之后,这个政治领域的社会想象力越来越狭窄,许多自称为社会主义的东西已经被一种悲观主义所代替。充其量只是什么争论“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来约束资本主义”,并创造新的不是替代模式,而是抵抗模式。所谓反消费主义呢就是其中之一。用来对抗痴迷于无限增长的不断扩张的资本而不是革命性的、社会变革的、大胆的愿景。


4.4对兰达论文的评价

无法确定兰达有没有选择性的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但从这样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在西方左派对消费主义的问题中仍然可以存在争论的空间,特别是我们是不是要把消费和资本主义完全变成一个同义词来使用?是不是消费主义内部蕴含着突破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解放的力量?至少当我们使用“虚假需求”、“人为的不真实的需求”的概念时我们是否可以再谨慎一点?


第3个视频:

五、对消费主义若干问题的探讨

对消费主义的若干问题:

  • 商品和制造过程的分离;
  • 商品的价值:实用价值、交换价值和象征价值;
  • 符号消费:商品的消费当中对人的身份的变化;
  • 没有自主性的群氓:消费者被消费主义所迷惑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失去了主体性?
  • 文化消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
  • 消费主义作为意识形态


涉及的两本著作:

  • 《制造消费者》-【法】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 Galluzzo)著
  • 《商品帝国》-【德】弗兰克·特伦特曼(Frank Trentmann)著

5.1关于消费主义定义

5.1.1定义本身的困难

关于事物的定义总要在对它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之后,有了一定的认识才可以模糊地给出一个定义,甚至很可能给不出好的定义,很难与其他事物区分开。

如维特根斯坦在代表作《哲学研究》中提出家族相似概念:认为很多重要术语(如艺术、宗教、意识)是从例子间的相似找到统一性的,这些词没有严格的界限。


5.1.2常见的消费主义与消费的区别

常见的关于消费(本身)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 适度 VS 过度
  • 理性 VS 冲动
  • 主动 VS 被动

但在具体定义适度与过度、理性与冲动、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区分时,又会陷入没有明确界限的问题中。


5.2对消费主义的问题探讨

5.2.1常见的若干消费主义批判理论

  1. 消费主义所表现出的过度的消费引导了过度的生产,对人和自然生态产生破坏,导致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
  2. 消费主义引导的个体的过度消费,即支出和收入完全不对等。出于某种原因的过度消费最终导致陷入某种困境。
  3. 消费主义在消费中制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等级,以此展开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批判。


5.2.2商品脱离了生产过程

《制造消费者:市场社会的历史》把整个200年来的这样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变化做了一个把握。市场社会的历史,从一个更基础性的商业文明跟消费主义的关系的角度把当代社会的消费状况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鲍德里亚和鲍曼的批判传统消费主义的眼睛。


市场社会的历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是商品越来越多,同时生产过程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抽象化的过程。

商品拜物教的出现需要我们对商品本身有一种陌生的感觉,生产和消费的脱节推动了这个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我们生产的东西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使用,生产的商品的过程和使用是一体的;而到了工业文明之后,生产逐渐分布到全球的范围内。

一方面消费与生产的脱节造就了我们现在相较于以往的物质的极大丰富与文化繁荣;另一方面这种脱节掩盖了生产过程的一些残酷的、剥削的、不公的部分。

当然也要看到,这种生产和商品之间的脱节并不是完全能够被封闭的,通过记者调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工作仍然能够把这个被断裂的过程复原呈现在我们面前。

品牌的依赖也在这种脱节之中诞生,由于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这种遥远的距离感也摧毁了对商品品质的信任,最终依赖于品牌消费者重新建立了信任。


5.2.2符号消费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批评:

“消费社会是一个系统,他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

消费中所形成的“符号消费”的特质,即选择商品不再为了实用性,而是为了商品本身传递的图像和信息。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很多的消费行为,其社会功能、社会意义更为显著,人们通过某种消费来获得一种意义功能和身份功能。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到: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本身,即其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自己的符号,或者让你加入一个更为理想的团体,或者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商品背后隐含的是生产关系的不透明性和劳动分工的现实性,不透明性使得人们无法掌握符号的真实价值,只好由象征意义来决定它的交换逻辑。这区别于马克思提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最终体现在市场上的价格,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价值在现代社会也在塑造它的价格,即它的交换价值。

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中说到:

“看似是人们选择着商品、商品给人们带来愉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服从一种集体性的社会逻辑,人们不是为了真的内在需求而消费,他们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为了守住他们所属的阶级,他必须遵守这个消费的法则。”

尽管符号消费在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但我们依然怀疑:即使我们一旦进入了意义消费和身份建构的消费,我们是否会服从它的整个逻辑、完全失去了自我的掌控呢?

关于符号消费要分两个问题来讨论:

  • 商品的象征意义压制了实用价值
  • 消费社会中的身份建构


5.2.2.1商品的象征意义

特伦特曼在《商品帝国》这本书引述了一个例子:

1655年,科学家罗伯特·波伊尔写道:欲望是一种神圣的恩赐。当“其他生物满足于……容易获得的必需品时”,上帝为人类配置了“多重欲望”。“奢侈品和美味”并不是不道德的。“贪婪的欲望”激发了一个“好奇心十足的行业,需要人们去探索、仔细分析和彻底探索自然”。对商品的追逐并没有让人偏离属灵的世界,相反,这将使他们“更加膜拜全知的上帝”。上帝要让人们成为消费者,而不是禁欲主义者。

对于消费的欲望,一直存在关于堕落、过度、不理性和它的必要性、是属人的争论。购买商品从满足实用性的、功能性的、最基本的需求到满足符号性的、象征性的、意义的、需求,这一过程到底是堕落还是进步呢?

一方面,物质的极大丰富无疑扩张了人们的欲望,廉价的、平价的、高端的商品的区分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刺激产生了大量的欲望释放。

另一方面,人的欲望和动物的欲望是不同,人需要构建起自己的意义,所以消费行为在承托物欲之外,其象征意义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建构、一种情感寄托,这并不能构成对对消费的批判,因为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事物、意义都是建构的。如买入大量的、阅读不完的书籍,从实用性上讲,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但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的消费,通过占有书跟书的某种情感依赖从中获得了意义,获得了一个读书人的一个身份感。

当然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物的象征性意义应该是接受多重阐释的,应该是更为开放的、更为民主化的阐释,而不是指向某种特定的、身份等级划分的或者具有歧视性的那种象征意义


5.2.2.2消费社会中的身份建构

加鲁佐提出: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永久性的项目,就是你要不断地利用市场提供的符号资源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塑造自己。

英国社会学家斯莱特认为:新兴的现代社会的观念是人是可以建立自我的,而且常常是通过消费来建立自我,即通过使用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服务来建立并且展示我们的社会身份。于是消费就会给我们带来自主性、意义感、归属感和自由感等等

人的身份是要靠自我建构。

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说:

符号价值的经济也是建立在一种歧视上的,但这种歧视不是有固有的自然等级造成的,在那种等级的差异化,而是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关,这种地位呢是暂时的,也是可变的。

消费主义这种意识形态让人相信这个人的高低贵贱、统治与被统治不是由上帝赋予的,跟封建社会的、贵族制的封闭不同。资产阶级的等级是开放的,社会地位是可以上升的。看一个人的能力、才华和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因此成为资产阶级。在这样一种资产阶级的自由的神话当中的,他会把功绩、效益本身看作一个你身价的新的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自然流动的社会体系,每个人的地位都是靠你自己的努力或者你的金钱挣来的。但这个阶层流动本身就是一种等级差别、一种新的歧视。所以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超越了过去的等级体系,另一方面,他也代表着新的歧视。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当中提到人的依赖关系的三个形态(三个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是对物的依赖,他已经超越了那种过去的、旧的、封建贵族制的人身依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如女性因为消费社会的发展获得了很多从前没有的自由和权利,当然这种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一种完全的人的全面的自由解放,正如消费社会也在通过女性的消费去剥削她们、奴役她们。

符号消费尽管构建了一种新的等级去维护自身,去推动人们的消费,但这种社会等级、这种歧视本身又会受到人们的反抗,这种反抗一定会对消费社会形成冲击,迫使其改变自身,这是社会博弈的过程,也是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刘擎】旧的阶层用等级区分人,新的阶层用资产区分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