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申论材料那么多,大作文如何不跑题?

2021-11-15 17:54 作者:公考余思君  | 我要投稿

一提起申论,令考生闻风丧胆的就是大作文,分值40分,几乎半壁江山。同时,需要考生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之内,构思并落笔成文1000字左右,对考生能力的考察要求之高,直接导致了很多考生,谈“文”色变。

 那么如何攻克大作文?

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一般来说,考生们的症结有以下表现:



模板大师


很多同学,盲目追求速成,不去认真的研究真题,而是去花很多的时间去背诵申论作文模板,以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模板用百套题。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低分。因为,这些考生低估了申论。


首先,公务员是一次选拔性的考试,申论的作答是依据材料而答,每次考试的材料都是变化的,作文的观点和写作的角度也都是随“材”而变的,模板是万万行不通的。


其次,低估了阅卷人的能力,阅卷人都是来自高校的专家,他们对文字有着高度敏感性,单纯依赖模板是逃不过阅卷人的火眼金睛。所以,扔掉模板吧少年,让你的作文回归。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是唯一的出路,具体如下。


01

 分析题干和给定材料,找出论点

【例】2017国考副省级申论的大作文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题目要求“以水为师”为题,那么论点就是“以水为师”,通俗的讲就是:把水当老师,向水学习。做为老师的“水”必然有很多优点,才值得我们学习,因此,这篇文章就应该围绕着:学习水的优点,来展开论述。



02

以材料为依托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就需要回归材料,找到水的优点。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


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


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


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


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材料中提到:“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说明水的优点是具有包容性。第一个分论点是:学习水的包容性。


材料中提到:“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说明水的优点是具有普惠性。第二个分论点是:学习水的普惠性。


材料中提到:“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


《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说明水的优点是适度性。第三个分论点是:学习水的适度性。



03

依靠积累,写论据


分论点:学习水的包容性。要论证,可以跟日常生活相结合。


比如我们喝的茶水,是水包容了茶叶;我们喝的粥,是水包容了粮食;我们喝的饮料,是水包容了水果;我们喝的中药,是包容了草药。


因此,我们要跟水一样,要具有包容性,去包容身边的人,包容不同的文化,包容不同的文明。



04

学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常用的方式有: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那么,上文提到的“学习水的包容性”为分论点进行论证,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说理论证相结合。


只有在写作文的时候,熟练的使用各种论证方式来论证,就达到了考试的基本要求。



跑题先锋


申论大作文有着严格的要求:观点明确。可见真题!


01

【例】2019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的大作文


“给定资料5”结尾写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02

【例】2019年山东省考申论A类


进一步思考“给定资料5”中划线句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字数1000~1200字。



很多考生之所以担当了“跑题先锋”,是因为没有理解什么叫“观点明确”,反而被题目中的“自选角度”所迷惑,开始自由发挥、肆意驰骋在答题卡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三类文以下,明确的说是大作文低于20分。


其实,在申论考试中,“观点明确”包含着二层的含义:


01

观点要正确


观点必须来自于对题干的分析、理解和对给定材料的提炼和理解,观点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模棱两可。


02

观点要清晰


观点必须出现在首段,分论点也要围绕观点进行论述,要让阅卷人一眼就捕捉到你的观点。



抄材料达人


很多同学,由于平时没有积累,肚子里空空无物,下笔如拙,在考场上只能抓住“材料”当令箭,把给定材料拿来直接抄,大段大段的抄,通篇通篇的抄,去凑字数,盲目填充作文。


最终的结果就是,答题卡满满都是字,但都是废字,低分是你的结果。


俗话就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主要看你会抄不会抄。而且,申论大纲也明确的告诉了考生:“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大纲清楚的提到“给定材料分析、概括、提炼、加工”,可见,是要求考生更高层次的“抄”,有技巧的分析和概况“抄”,有水平的提炼和加工“抄”,而不是傻傻的通篇抄,大段抄。这就需要考生做到:


01

区分材料内容


哪些是陈述性材料,哪些是事例性材料。陈述性材料能否对大作文的论点起到支撑作用,事例性材料能否作为论据使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抄之有术。


02

要学会提炼有效信息


材料中有的修饰词较多;有的描述性词语较多,都需要把主干提炼出来,再去抄。


03

要有技巧的抄


比如说同义替换、短句加长、长句压缩等,适当的变换表达方式,还是可以抄抄的。



脑动的小巨人,手动的小矮子


很多考生,平时在学习申论时,仅停留在“脑动”环节,按题目要求认真勾画,给定材料详细阅读,到最后最关键的落笔环节,便犯懒了,只是在脑子里把答案过了一遍,这篇作文就算过去了。


这样的“脑动”只是纸上谈兵,到考场才发现,经常“脑动”而不“手动”的结果就是:用词用语水平低、过多的口语化表达、词不达意、提笔忘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高分离你远去。


毕竟,公务员招考是要吸纳优秀的人加入,而这些人正是决定中国走向的人。要担当这么重要的角色,文字表达能力不行是万万不可以的!想要破解还需要:


01

多看多读


通过半月谈、人民论坛等优秀社评平台,学习大家手笔,汲取经验智慧,提高分析问题的高度和深度。


02

多写多练


一定要把申论的历年真题认认真真的写在答题卡上,不能仅仅停留于“脑动”,只有写在纸上,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


真题中蕴含着命题人的思维,是众多命题专家经过反复商讨和论证才形成的,只有认真解读真题,才能摸清考试规律,克服“模板大师”,成为真正的“利用材料小达人”。


申论材料那么多,大作文如何不跑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