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与前端研发


人类自从开始大规模的运用机器参与生产,就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人们生产生活产品的能力大幅增强,大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这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工业品的产量也是逐步提升的。也就是某种产品的产量必然会经历一个从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到超出人们需求的这样一个过程。
个人将工业产品普遍的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时代称之为前工业时代。而对应的,工业产品生产过剩普遍超出人们需求的时代,称之为后工业时代。这两个时代,对应产品的销售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而后者却是典型的买方市场。
前工业时代,消费者对工业产品是渴求的,满足的是人们从0到1的需求。某种工业产品一旦可以获得,即意味着可以大大的改善生活条件。小到日用百货生活所需的各种小东西。大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种工业产品:纺织品,冰箱,厨具,自行车……工业产品基本上不愁销路,对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体察不足。
而一旦进入后工业时代,消费者对工业产品是挑剔的,满足的是人们从1到2345678的需求。同类型的工业产品在这个时代会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仍是只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没有意识到市场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产品质量一般没有任何特点,价格在高度饱和的市场下只能维持一个低价位。产品利润低薄也就没有钱进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性,产品只能维持在低端市场。
而另一类的工业产品则着重满足于不同类型消费者差异化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将自己的产品进行刻意的偏向,从而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其产品也能够牢牢的把握住市场份额最大的中端市场,并以此为锚不断的向市场两翼延伸。在低端市场依托自己强大的产品力和供应链体量优势,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一定的特色的前提下,还能将产品维持在一个低价格的状态。在高端市场依托自己在中间市场的利润形成自己的特有技术优势,并对产品进行标签化设计形成较高的附加值。
很明显后者更加适应后工业时代。这两种销售策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显然是对消费者理理解的不同。那前一类的工厂要如何适应后工业时代呢?是继续因循着原有的生产策略混吃等死?还是积极的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很明显大浪淘沙,选择前者的已经被拍在沙滩上了。
但适应后工业时代很明显有一条捷径可走,即积极的去模仿已经适应后工业时代的公司,去抄袭他们现有的已被市场认可的产品。这在自身体量较小,没有能力去推出符合市场新产品的时候,不失为一条非常稳妥的生存之道。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国,在21世纪普遍的进入了后工业时代。而我们的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也在积极的模仿西方已经成熟的市场化产品。这个东方的巨人在过去几百年间狠狠地摔了一跤,现在重新站了起来奋起直追!但是在他前面能够追赶的人却越来越少。他将他们一个个甩在身后,当前方就只剩一个身影的时候。他朦胧的看见前路泥难,一时间竟不知何去何从?
好在还有一个白头喙嘴的家伙可以摸着走。但超越那个家伙之后怎么办?中国终将会成为那个带领全人类领跑的巨人。跟随者和领跑者所处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跟随者只需要跟着跑就行。而一旦成为第一变成领跑者的时候,就要担负起全人类发展的重任。
我们的课题没有这么大,我们这里只是探讨在消费领域如何发掘新的产品路线的问题。好在在有的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那只鹰的前面。这个领域就是互联网,他给我们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如何开拓新产品的解决思路。在互联网开拓新产品领域很明显的一条即是重视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做好调查研究、用户研究。只有将用户的需求摸准,我们才能准确的做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深刻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做事方法,永远是有其价值的!
那还需要注意什么?
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潜在的需求更是无限的。但人类在一段时间能够实现某种需求的手段却是有限的。如果说用户需求是我们产品设计的下限,那技术能力就是我们产品设计的上限。我们在做用户研究的同时,又必须对当下技术能达到的普遍水平有着一定的了解,甚至对潜在性技术的突破方向有着深刻的洞察,因为需求是能够倒逼技术成长的,技术能力绝非是一成不变的。但能不能去这样做?需要我们做出理性深刻的判断。
除此之外也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资本能够快速集结,形成对某个产业的推动。当我们做好了用户和技术两个领域的研究之后,得出在某一领域能够创新推出某个新产品的可能。我们要积极的去游说资本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本的运作模式和不同资本的喜好有所了解。
我将上述这一系列从用户到技术到资本,三个层面的推动性工作,称之为前端研发。本频道致力于探索前端研发的实施可行性。将对其涉及的三个领域进行探寻和学习。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改变这个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