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书单回看

2022年立下“一路学医一路读30本以上的书”时曾经设想最终数字一定是超过30的,最终其实成了一个混沌的结局。因为最终是在次年(农历年)的一两月后完成了最后一本书《活山》的阅读,但在22年结束前也确有数本不记录在内的书完成了重读,所以是否达到目标也是模棱两可的。
总的来说,自己散漫的态度确实是骗不了自己的,终归还是拖沓了很多,包括校内关闭时的一大把时间,与朋友一年上百本的阅读量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甚至于说,就连一开始定了的每一本写个读后感的计划也是被这散漫的态度给取消了,无限地拖延以至取消,大概就是这些年我的真实写照了,只得报以苦笑。但也真的不想就这么取消了,干干脆脆地做个随性的评论,也算一个好的收尾。

1. 《四圣心源》
黄元御的核心书籍,花费了我很长时间,是从2021年看到了2022年,花了近一个月,内容确实艰涩,以至于每天只能推进数页。当然,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有其它杂念生的杂事干扰,包括过年在家确实有很多事情,所以进程很慢。
全书看完也许会只剩一下一个黄元御很重视中焦脾胃的完建,但事实是中焦的功能很重要的同时,折射出来的也是人体整体的一个升降关系,这个在古中医派也是核心。虽说同样的话重复很多,但值得重复的确实是重要的,须细品。
2. 《挺经冰鉴》
曾国藩的两本书合集,前者讲人事之道,后者讲识人断面。两部分到现在我并不记得多少了,倒是很不推荐这两本书,因为着实是腰封的噱头大于书的实质。人事和面相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但不一定要像这类推销口吻的人说的,定要向曾国藩学习,生活中处处皆是。跟着这类人的节奏走,其实你学的不是曾国藩,而是这些人贩卖的固定思维,会把你框在狭小的牢笼中,形成一个气量极小却自以为眼光极高的人,切忌切忌。
不过仍要说,人间事处处有,非悟透不得脱身,以及相由心生确是真。
3. 《俗世奇人叁》
冯骥才的又一新作,我曾经对冯骥才这部书的第二部十分鄙夷。源于第一部着实精彩至极,第二部的文笔与故事却处处显得牵强,不免狗尾续貂,当然这第三部的水平却又比第二部高了许多。我的态度也是发生过改变,现在我仍然对第二部不看好,但却不会鄙夷到冯骥才本人身上去。原因是我最初喜欢他是因为一本文集中《刷子李》的精彩故事,引得我去求购《俗世奇人》,从而喜欢上这类乡野世俗的传记小说,我不能因为后来的这些变化丢弃了最初的这份喜欢,真正的喜欢,当然是永远保持这份初见。毕竟变化是永恒的,以后来的改变否定最初的喜欢,这是与时间规律相悖也是完全不合实际的行为,是一厢情愿,也是病态的喜欢,应当革除。
4. 《孙子兵法》
这本书算是跨越时间的回顾了,我最早看的古文书就是《孙子兵法》,是大约6岁时,在外公桌上看见的一本比我年龄大许多的燕山古籍出版社的老书,那时我没有细看,只看了原序和曹操作的序,深刻记得“子之十三篇……”的内容。这本书的早期阅读,奠定了我之后的古文水平基准,可以说这种过早的接触,让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突飞猛进,以后再正式在课程中接触时,倍感亲切。
遗憾的是,《孙子兵法》正文真的是跨越了近二十年我才真正阅读的,期间尽管各方营销式文章疯狂安利,我都不为所动。
5. 《思考中医》
哈哈,也是本跨越时间的书,2020年大事件刚刚结束的时候,我去往某个边缘城市的医院见习,夜间回到宿舍就翻看这本书,当时是中医萌新状态看完了前半本,这次是稍微有点见识以后再续看后半本。书本身如何不需我多讲,刘教授的学术及组织早已成体系。倒是我这萌新当时也是大四了,学习四年仍是萌新,我相信不是我能力不足,问题出现在别的地方。
以及我这种“跨时间”的行为,除了因故暂时搁置,也确实有凑数补缺的嫌疑。
6.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祝华英道长的代表著作,他本人也于去年(农历)逝世。就像我等不懂,所以不敢乱用“羽化”一类词语,这本书也一样,不懂一些前提就不能明白其中揭示的规律所在。
经脉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个内容的前提在于“内景”,也就是祝道长之所以能揭示,在于他有“内景”的前提才能发觉。当然这也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发现的,事实上很多前辈其实都提到过这件事,只是我们受限于眼光的狭隘和资源的有限,无从去认知而已。例如周Q川的《内经知要述义》也提到过这个,经脉的运行路线,内经只是展示的某一部分主导的时候的路线,并不是全貌。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只是一部分,真正要窥视全貌,还得靠勤求博采。
7. 《李安传:十年一场电影梦》
我最爱的真人电影是《饮食男女》,我最爱的动画电影是《言叶之庭》。
这本书来源于安利,我在居家时看了一大部分,后来又在关闭中看了剩余部分。李安的创作生涯很长,但问世的作品确实挺少,但他的能力与时代,给予他足够多的奖励。当然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获奖,是因为我喜欢美食与家庭,他为我展现了出来,所以他是个好导演。
8. 《诸神的踪迹》
在我看来这本书充满争议,我其实希望通过这本书探寻上古神话故事,但显然作者故事化的成分更多,甚至童话化了许多。神话故事本身其实充满各种复杂含义,但这本书无论在哪一层都没有达标,它唯一做到的是把许多传说都一股脑地堆积出来,又缀连成一串故事,倒也合理,但成文并不太精彩。
9. 《一针疗法》
的确好看且好用的一本书,我的评价不多不代表不好,而是真的无须多讲。
10. 《任应秋中医经典入门七讲》
凑数的一本小册子,但的确想要加一句,我曾经也是靠阅读任应秋的《内经讲稿》入门学习,但那时便发现他的很多内容都有些藏着掖着的意味,直到后来也确实印证了这个猜想,他的西医出身和西学中背景实在不容忽视,且又是后来的教材编写者之一,“中医近代化”的历史上注定少不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11.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老同学推荐的书,他很喜欢这类投资理财管理的书籍,我读来无太大兴趣,但架不住这份情谊,但仍然要重点说一下,投资理财确实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环。决策的高度与准确度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而金钱本身也确实是个人做事的前提。
12. 《传习录》
“跨越时间”的又一本书,之前看完了半本,这次为了“凑数”继续看完。“心学”的确是我最愿意接受和推广的儒学流派,无他,确实是直叩心关,自己骗不了自己。强烈建议各位,尤其是能看到这里的,上古至今,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少之又少,不要因为一时一世的帝王行径就否定某一人某一派。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又没有帝王?如果流传下来的都是工具,那干脆什么也都不要学是最好,“人生识字忧患始”嘛。很多人总是陷入历史的一个犄角旮旯,在于统治者书写历史,继而对一切历史产物心生鄙夷,再到对一切历史及当代绝望。这类人的认知,不是多少,而是几乎全部的带有对旧有统治者的N性,才会承认权力的压迫性,而忽视人类全体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属于那一类,自视眼光很高,实则气量极小,只能望见高处,却早已忘记自己同属人民。
说多了,王阳明之言,着实应用作启人思考与感悟,格物难格。
13. 《书蠹乐趣》
略显枯燥的一本关于藏书者故事的书,我想也有翻译的责任在里吧,整本书有些味同嚼蜡,难以令人感受藏书者的乐趣何在。我知道确实有乐趣,只是文字之中实在寻不出来。
14.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怀瑾在这本书中倒是讲了许多关乎“修道”的东西,但需要注意的是,全书读后,第一大要义却是不要轻易尝试包括打坐在内的“修行”功夫,因为如果没有真正功夫的明师一步步带着,轻则身体受损,重则留下病根,完全不开玩笑。
15. 《孟子》
战斗在战国时期的儒者,为何不多与他交流交流呢?
16. 《大学中庸》
为了补全“四书五经”看的,《孟子》也是,目前仅剩《诗经》《礼记》了,两者都因为没有找到完整的版本。这些古籍如今也是稀缺资源了,市面上可见的实体书籍,绝大多数是经过删减修改的,尤其是《礼记》,都是删去许多内容的。
17. 《商君书》
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见面。我看的这本还是岳麓书院出版的,但真心不太推荐这个出版社的古籍,原文部分完整度堪忧。回过头说这本书,主要在翻看之前,某些视频推之为“禁书”,与之一同的还有《罗织经》之流,后者我也找到了,但还没看,也许会安排在2023年了。
要说是“禁书”,我想也不至于,执此说法者,无非是刻意去营造这本书背后的FJ势力感,顺便卖弄学识,以证实商鞅做的事不过是“愚民”。往往这些话在翻书以后就能被推翻,但恰巧这类言论的受众多是不愿意去慢慢翻书的,所以深受其害。当然《商君书》确实做了“愚民”“弱民”的事,但首先这本书大概率不是商鞅本人著作,而是后世法家中崇拜商鞅者编写,其次任何历史人物或事件应该放在它发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来谈论,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以及,我们确实应该尊重事实,比如商鞅的结局并不太幸运,比如老秦家确实从一个关外“蛮夷”国家最终成长为天下一统的大国。
18. 《外经微言》
陈士铎的书,号称这本书是与内经对应的外经,并且声称这本书是岐伯相授,这类故事在古代屡见不鲜,倒也并不需要去在意。但这本书的思想理论确实适合初学者学习,都是对内经极好的印证与诠释。
19. 《人间草木》
汪曾祺的书,我买了一套四本,有趣的是,也许汪曾祺的作品实在太贴近生活,真的很畅销,以至于出版社把他的这些散文一辑再辑,集成了不知道多少本册子,真是让我难以抉择,最后选了装帧比较实用的一套,用以闲暇时翻阅,顺便凑数。
至今这一套都没读完,但汪曾祺的散文,确实值得一看。
20. 《老子他说(上)》
南怀瑾的“科普”著作之一,他的这些著作,几乎都是把他的讲稿整理起来,然后分为一个个小章节。《老子》或《道德经》,这本书实在轮不到我去吹捧或评论,但如若你要接触中国这类文化,南怀瑾可以作为你的一个引路导师,他绝对不会给你灌输错误的知识,且难能可贵的是,他既能给你展现很多平常看不见的领域,也能在关键地方拉住你,以免你误入歧途。
21. 《温病条辨》
这本书,我一路看,地铁上、值班时、空闲时,但是一遍确实是不太够的,吴鞠通治法与判别是值得去细致学习的。中医临床一大难点在于判别你所认定的矛盾发生的点位,究竟在何层次,如何发生,又应当如何去结束或转变,这是极其关键的。
另推荐《临证指南医案》,当在临床有一定的水平以后,不妨多看看叶天士怎么去处理诸多杂症,他的一些思路,着实需要细品。
22. 《行走边缘的医工师徒》
这对师徒,师父是周Q川,徒弟是廖厚泽,具体的内容,学习中医的人不妨寻来阅读一番,内里除了过往的一些历史事件,也插入了许多的脉法精要,适合看看。
23. 《回归中医》
这本书才是真正的行业“禁书”呀。何为禁?那真正是为人禁绝的存在,但凡能脍炙人口以至于被吹捧为“禁书”的,多是营造的噱头。唯独这本书,内容上完美展现了“中医近代化”(这个词是我创造来代指这段历史的)的开端、过程与将来注定的结局,对中医历史真相感兴趣的,建议一定阅读;想要提高自己中医方面认知能力的,也请一定阅读;假如在中医学习中遇到疑惑或瓶颈的,也请一定阅读。
友情提示:校图书馆大概率不存在此藏书,建议自行购买。
24. 《格致余论》
朱丹溪的小册子,虽说也有凑数之嫌,但无论如何,金元时期医家是过不去的一道坎,多读多看多学,兼听则明。
25. 《药师经的济世观》
南怀瑾关于这本经书的解读,或者说是关于这位佛的解读,佛家的学问很广,涵盖面很多,也是建议想要加深自己认知的人,在确认自己处于一个不为知识所迷障的情况下,可以加以进修。
26. 《苏东坡新传(上)》
本书同样来自安利,作者为台湾人士,曾经历数年无妄之灾,以其衰朽之躯,穷极数年完成这本巨著,直到近些年才被发现并出版,原稿据说已珍藏于我与苏轼的共同故乡眉山的三苏博物馆中。
由于故乡便是眉山,我读过许多苏东坡的传记,这本书极好,书页之间,藏着厚重的时间。
27. 《三指禅》
来自陶生一的推荐书单,周学霆的脉学著作,但内容不仅限于脉学,可读,应读。
28. 《五行针灸指南》
同样来自陶生一的推荐书单,读过以后尚未实践过,我的针灸水平着实欠缺。
29. 《活山》
本书同来自安利,初起繁杂,但后续渐渐轻灵,不失为一本闲暇可看的书,但其塑造于战争时期的厚重背景,隐约为其增色,但这也不重要,应看山。
30. 《一日学舌诊》
同来自陶生一的推荐书单,舌诊的常规与非常规内容,这本书中都涵盖了大部,看舌的层次,也都一一揭晓,但这也只限于看,信息的获取途径总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