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二第一章教育基础笔记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以选择题为主)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词源:
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和育最早分开解释,来自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概念(单,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中介)
3、教育的属性(更细致的粉笔p8)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非本能行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在,教育就会存在
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
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①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的相同特点,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③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教育≠经济发展水平);④长期性;⑤生产性。
4、教育的起源

5、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夏开始出现教育机构;
学校正式产生在商,小学学习文学写字,大学学习礼乐;
西周政教合一,只有在官府才能学习,国学由中央政府设立,乡学由地方政府设立;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比如孔子),百家争鸣,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西方古代社会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简答)
①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③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代社会(1840年以后)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简答)
①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 教育世俗化
④ 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执教
20世纪以后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简答)
① 教育的终身化
② 教育的全民化
③ 教育的民主化
④ 教育的多元化
⑤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多样化阶段→现代化教育
(一) 萌芽阶段
1、东方萌芽阶段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
《论语》、《学记》(考的多)

有教无类不包括女子;因材施教并不是孔子说出来的,是朱熹总结孔子的行为提出来的
孟子:
① 性善论;
② 教育目的:明人伦;
③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盈科而后进;
④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夸大“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
① 性恶论;
② 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
③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④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特别重视“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墨子:
① 兼爱非攻
② 尚贤、节用
老子:
① 《道德经》
② 无为而教
③ 绝学无忧(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
地位: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学;
③ “学不躐(lie)等” 循序渐进;
④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学相长原则;
⑤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渐进、集体教育原则;
⑥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论语》:
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2、西方萌芽阶段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精神助产术)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世界最早的是孔子)
知识就是美德
问答法
(2)柏拉图的《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培养“哲学家”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肯定教育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
(4)古罗马的昆体良(律师)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教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培根首提出
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取出来(喊口号)。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纽斯来实现
标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首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倡“泛智教育”(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教育学之父。
(3)康德 首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康德首讲授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巴特来规范
标志教育学正式成为独立学科,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不止知识,也包括道理)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类似于老子) 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
(6)洛克《教育漫话》 绅士的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漫话)
“白板说”(人生来就像白板一样,人通过后期教育塑造)“绅士教育”(可以在家里学习)
(7)裴斯泰洛奇 提出“要素教育论”
由简到难的要素学习,《林哈德与葛杜德》
(8)斯宾塞 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1、实验教育学 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 二伊做实验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2、实用主义教育学(常考)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
新三中心:儿童(学生)、经验、活动
四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VS: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在苏联与我国都有深远影响。
(2)马卡连柯
《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3)杨贤江(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西(单选,对应的上即可)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活的教育学”
布卢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考频比较低)
不完全,只是部分方法
一、观察法
分类: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使用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观察者是否参与)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法
类型: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历史法(查阅资料)
四、实验法
五、行动研究法:老师或者实验人员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去研究分析并解决它,而不在理论构建
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
包括选、辨、简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该部分与粉笔课本上内容有些差异)(对xx的反作用即xx功能)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经济用生产力水平替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再生产劳动力),像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术教育之间的调整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
(二)教育与政治(政治指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政治决定教育性质
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领导权
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结合粉笔内容做的修改)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粉笔补充)
(三)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与方法
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粉笔补充)
2、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教育促进文化选择(对文化整理选择)
教育促进文化交流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四)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自然结构+社会结构)
2、教育对人口的反作用
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提高人口质量(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有积极作用,比如能促进社会发展:成为再生产劳动力、科学知识的途径;也有消极作用:当教育反应落后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二)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生理前提/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以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可塑性)。
2、环境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如:狼孩);
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与个别差异;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接受环境的同时也会改变自身与环境)。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但学校不是万能的)
原因(简答):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勤能补拙;铁杵磨成针;出淤泥而不染;逆境也能成才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都可出题)

阶段性强调不同的年龄阶段
不均衡性注意要抓住关键时期,适时而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目的(选择题为主)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由高到低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抽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具体)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细)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案)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孔子、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背诵:社会太恐吓图图)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帕克(背诵:啰嗦一路怕无人裴)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重点在于自己的体验经验,反对外在约束)
(三)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唯一途径)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是五方面平均发展,是均衡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应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即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
体育: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比,突出的特点在于教育性和基础性;
体育最基本的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的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
四、学校的教育制度(选择为主,频率较低)
(一)概念(单选)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总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如小学、初高中)、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简答) 背诵口诀:政经文人在国外
1、经济、政治(古代不公正)、文化因素(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则是男女平等)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小学6-7岁入学)
3、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三)当代学制改革发展的趋势(选、简)
1、重视学前教育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考分流)
4、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结构层次与类型多样化(人群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等)
5、普及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四)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学制 一轨注重学术性,一轨注重群众性(不同人群上的不同学校,而且之间不会交叉)。
美国:单轨学制 从小学直到大学,体现民主性。
前苏联、我国: 分支型学制、y型学制、立体式学制(初中之后分轨,产生了分支),既有利于普及又兼顾学术。
(五)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单)
壬寅学制(1902,学习日本):《钦定学堂章程》,没有施行
癸卯学制(1904,学习日本):《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学习日本):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不同学
壬戌学制(1922,学习美国):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男女同校同学
(六)义务教育(单)
特征:强制性(强制推行)(最本质的特征)
普遍性(普及性)(对象)
免费性(学、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