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聊《大江大河2》,农村的孩子怎么逆转人生

2021-01-15 10:51 作者:辰星杂谈  | 我要投稿

中午吹水,小伙伴给我发信息说:《大江大河2》我都推荐一周了,怎么还不写点相关的东西,是准备憋个大的?


我说倒不是憋个大的,主要这部电视剧拍的是真的好,光是前面这十集免费内容,就解决了我之前很多关于的疑惑,工作生活细节上的处理方式和政治博弈手段更是可以直接用于工作。


所以想写的太多,

一是反而不知道怎么下笔了。


不过小伙伴今天聊到的一个话题,正好可以作为千头万绪的一个开始。



宋运辉这样的人,

什么时候会一败涂地?


大家说了很多,认为宋运辉如果要摔坑,一定是会摔在他那个脾气上。借用剧中水书记的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有说宋运辉会吃亏在性格上,刚则易折,一定会被小人斗下去。


这些说法都没错。


宋运辉讲原则,好处是交到的朋友都是真朋友,也不容易受到道德绑架。向程家那种索恩的方式,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过不去报恩这道坎,答应了把大舅哥夫妻调取东海,指不定为自己留下一个大坑。而宋运辉可以硬顶回去,没有也不怕别人在背后说东论西。


坏处自然也很明显,“日虽耀,近之必伤”。讲原则就没有私情,没有私情就是没有人情味,像老韩这样的“合作者”会被逼到对立面。也很难和身边人拉进距离,像杨巡、东宝这样的关系,再好都会和他保持明显的距离。


所以他一旦出事,也很难有人拉他一把。扛的过去还能起来,扛不过去就再没有机会。






至于性格的问题就更没说错了。

宋运辉的刚,本质上是一种傲气。这种傲气在第三者的角度会觉得很吸引人,觉得这个人有个性,有魅力。但是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人会觉得舒服的。


傲气没有内敛,就会对身边人会形成明显的压迫感。加上宋运辉这个人身上没有一点可供其他人找回自信的地方,私德、人品、能力都完美无缺,又会让人感觉到一种仰视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和压迫感的共同作用,使得宋运辉越是优秀,身边人就越不舒服。在这种不舒服到达一个界限时,就会激发他人的对抗情绪。


因此没有人喜欢身边始终有一个人来反证自己的失败与无能,所以拉他下水,就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通俗点说,大家都有不足,凭什么你宋运辉完美无缺?而且一个没有把柄和所求的人,谁不敢用呢?鹤立鸡群,你让鸡怎么想?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会真正

让宋运辉一败不起的原因。


抛开宋运辉的优秀,把视角往深处放一点,看看宋运辉的内在,是什么让宋运辉能自信的喊出那句台词:你真以为我走到这一步是靠你们程家吗?




宋运辉改变人生的第一个素质:

敏锐的感知力


宋运辉出生在农村,依靠教育改变了命运,得以从山里走向了大学,进而走进了金州,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他改变人生的起点是高考,是那个教育给了他转折。


而在当时那个时代,读书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甚至于在当时很可能是无用功。所以在第一部的时候,出现了宋运辉他们看到人民日报社论号召放开审核,鼓励年轻人上大学时候的激动。


他猜的路:对了。


所以与其说宋运辉人生逆袭是依靠教育,本质是上依靠宋运辉那近乎于预感的敏锐感知力。他感知到了周边信息隔离的束缚,并且敏锐的找到了打开这个束缚的窗口。


很多人都知道农村的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很不容易,但并不知道不容易在哪里。说起来的都是流于表面的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落后,学习氛围差等。但实际上的核心原因信息隔离却没人提起。



人成长的本能是模仿,是因为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去学习这个人的一言一行,并最终向这个人靠拢,从而不知不觉的成长到了接近或超过那个人的高度,从而走出了原本的生活环境和阶层。


而信息隔离的可怕,

是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可以模仿。


不同于城市孩子的幸运,农村孩子没有生活在城市这个多样化的环境之中。没有身边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怎么成为那样的人。也没有身边三百六十行的从业人员与庙堂活动的社会名流,可以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具体目标。


在农村孩子长大的那个小乡村,信息隔离加上环境单一,让农村生活及其一致。在农村的街坊邻里大多从事相同的工作,过着相同的日子。


过的最好的是村长和镇上的领导,最有见识的是一年很难从城里回来几次的亲戚。父母邻里的期待就是孩子能继续守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守在自己身边。



所以农村孩子从小对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模糊的,他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参考对象,更无法奢求有人像城里孩子那样,有人手把手的教他走人生的路。



所以农村的孩子想要逆袭,首先要能敏锐的意识到信息隔离,意识到村外的世界或许是不一样的,突破认知的边界。然后延伸出想去村外看一看的冲动,为自己确立一个虚幻而不具体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为了不成为村民这样的人。


最后还要进一步敏锐的抓住打破这种信息隔离的方式,尝试各种村里人不喜欢的方式。去摸索没人试过,或者村里人都抵触的路。如村民觉得读书无用,就要好好读书。村民觉得打工做生意是瞎折腾,就要去打工做生意。


所以剧中宋运辉依靠读书打破了村里的信息隔离,走到了金州,走到了东海,从小宋成了宋厂。雷东宝和杨巡也依靠打工做生意,村民害怕做什么,他们就带头做什么,从村民成了致富村的书记和杨老板。



因此宋运辉能够逆天改命的原因,并不是依靠单纯的努力,而是那种近乎于预感的敏锐直觉。



敏锐的感知到了信息隔离的存在,敏锐的摸索出了打破信息隔离的方式,在摸黑找路的战战兢兢前行中,幸运的走通了这条路。


所以直至现在,农村的孩子想要逆天改命,走出乡村,都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敏锐感知力。否则能力再强,一辈子也走不出那个乡村,最多就是一个聪明的村民。




宋运辉逆袭改变人生的

第二个素质:狼一样狠劲


光意识到信息隔离和找到打破信息隔离的渠道还不行,还需要去调整自身一切,让自身的各项素质符合这个渠道的要求。就像宋运辉高考灯下的秉烛夜读,高校改方言的苦练口语,生活习惯的卫生化,都是为了符合教育这条路的基础要求。


杨巡和雷东宝也是一样,在改变人生的路上,他们除了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外,也逼迫自己学会低头哈腰,八面玲珑,忍辱负重,以符合打工做生意这条路的基础要求。


而这些转变都是与他们之前生活环境的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事风格相背离的,淳朴的农村人学会了八面玲珑,刚直的知识分子成了城府的政客,这些改变都是对过去自己的一次否定,也是对自身由内之外的全盘改造。


用个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换了一个人。





而人都是不喜欢被动改变的,一方面改变本来就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内核是自我否定,而自我否定是最反人性的一种行为。


另一方面是因为外界环境而要求自身的被动改变,更是一种双向的自我否定,拥有敏锐感知力的人会对这种否定二次强化,进一步加深了对改变的厌恶感。


所以什么叫做狠,就是一种极致的理性化,能否摒除情绪对决定的影响。虽然知道这样改变自己是不舒服的,但是还能够逼迫自己去改变,咬着牙去把自己塑造成适合的样子。


这种狠,

就是现在吹的

最凶的一种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因为这种狠,这些农村孩子可以不断的调整自己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事风格,且不受限于各种情绪情感的束缚,以求自身始终能符合环境和上升渠道对自己的要求。


这种人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就像宋运辉,每一次环境的变化,非但不会引起他的不适,反而会进一步启动他的自我优化。从村里到城市大学,他能针对自己不好的方言口语和生活习惯逼自己改变,从乡下人变得比城里人更像城里人。从大学到工厂,他能针对自己的技术逼自己钻研,从学生变得比工人更像工人。从金州到东海,他能逼自己学政治,从工人变得比领导更像领导。


这种不断变化过程中,宋运辉也在不断变化,并且不断的适应当下环境对的需求,把不好的素质摒弃掉,把好的素质保留下来,使自己更加优秀,更加完善。


才有了同时具备农村人的吃苦耐劳,学生的原则分明,工人的脚踏实地,政客的城府算计于一体的宋运辉。


用剧中话说:

宋运辉就是一个会来事,

搞得定事,

还搞得好事的人。


所以这样的人,成功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而话说回主题,

宋运辉这样的人

什么情况下会一败涂地?


那一定是他失去这两项基础素质的时候。失去敏锐的感知力,就会信息闭塞,自满自足失去对向上奋斗的动力。没有向上奋斗的动力就会失去那份狠劲,自然无法调整自身素质以适合上一层环境的需求,从而无法对现处环境的人形成降维打击。


宋运辉一直的骄傲是他的能力,而他能依托的也就是这种能力。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能力超过了其他人形成的降维打击,每次都能解决其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他其他的不足才会被忽略。


这就有点类似于学校考试,某门课其他人最多考10分的时候,他能考100分,这样就算其他三门课他不如别人,光这一门课拉开的分数距离就依旧可以保障你稳坐第一。


但如果他的素质无法对同环境人形成降维打击的时候,大家考10分,他也考10分,或者最多考15分的时候,就是他倒霉的开始。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人比他家庭背景好,人际关系广,有钱有势,也熟悉规则。


这时候同台竞技,各项素质累计,宋运辉不但不在有任何优势,反而会处处呈现劣势,最终因为原则和性格问题被这个环境所淘汰,然后不断的被踢回到下一层他能重新形成降维打击的水平的环境之中。





聊聊《大江大河2》,农村的孩子怎么逆转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