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
生命和感官是奇怪的
人类就是一种奇怪的动物
非得真的吃亏了才会长记性。比如你小时候迫不及待要吃某样东西,要给好吃的烫过几回后才晓得不能急;比如开易拉罐,真给划下一道口子之后,才知道要小心...
这些小事每个人都会注意,一时的皮肉之苦会让我们形成条件反射。但往大的错误看,还真不一定有人能改。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吃亏确实有时是福,但也只是对明智的人。
明智的人总会将过错进行反思,尽管有时候自己的责任并不大,他们总会朝着更好的方向改进;而愚笨人则不然,他们一味喜爱推卸责任,从不吸取教训,这种人往往易怒且素质不高,无意识地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永远走不出来。或者,明知道自己有错却推给别人,那又是一种品行的问题了。
那么,假如一个人本来就很高明,或他生存的环境实在太安逸,那又该如何呢?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皆可,不耻去问更是一种捷径。可这些方式仅仅会让我们获得理论知识——它不是你自己思考得到的,你非要等到经历了什么,或者身边亲近的人经历了什么灾难才会知道,换个词吧——恍然大悟更佳。
我时常会想,那些把世事看得通透的人,难道个个都是经历了莫大的痛苦吗?
人们学苏轼的诗词,多半是选他抒发豁达之情的几首。到高中之后学习得深了才知道,这位大诗人也曾如此不堪:他被贬,像一个天使从天堂一下子掉到了地狱——仕途全毁,爱人早逝,亲朋无一字,无人能解其愁。这样的处境,他也跟普通人一样,想不通啊,这样一个可爱而纯粹的人怎么能想的通呢?但他不得不放下,因为人到底还是要活着的,总要苦中作乐。

我以为,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后,上天应是把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给了他,让他更加变得敏感,了解世人皆苦。再把通透赋予给他,让他坐在低谷一点点反思之前的种种过错,他变了许多,从而后来在诗词和人品上名垂千古。
但我依旧不明白为什么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苏轼时,要把他和很多人对比,只强调他的豁达通透。
世上有两种人是通透的,第一种是生来不受世俗污染的人,通俗来讲是情商低到了极致,他不会被世间疾苦所影响,一辈子开开心心,在迷雾中自己开辟了出一簇光,心满意足;第二种是经历了太多,无可奈何而不得不放下。
倒也是啊,若那么多痛苦实在放不下
不就郁郁而终了吗?
关于面对人生疾苦,不说大的空话,就我自己如今而言,还时常记起曾喜欢过的人对我说的那句话:
“开心最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