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个维度去评价高考志愿
高考是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选择,如何去评价填报的志愿,可以从以下七个维度去思考:
第一 专业的难度
大家都想学热门专业,但热门通常也是较难的专业,当然也有冷门也很难的,比如哲学,难主要指智力和体力的付出。有些专业,可能对智力有一定的挑战,比如物理,很多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反映,大一、大二还好应付,等到了大三就很费劲了,大四的时候就像听天书。有些专业是辛苦,比如医学,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所以,要量力而行,不是说越难的专业对自己越好,大学四年,除了学习,你还要关注自己心灵的成长,找机会去历练自己,如果学业已经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的话,就没有时间全面发展自己了。
第二 回报大小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当然要考虑回报,教育的付出包括学费、生活费、投入的智力活动以及机会成本,教育的回报包括对自己在大学期间获得的精神的满足,知识素养的提高,社交圈子,能获取的社会资源,还有给自己今后带来的潜在经济回报。
第三 回报期限
有些专业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有些专业和职业关系不太大,这就形成了回报期的不同,一般来说,工学、农学、体育这类专业回报快,但回报期也短,而文科类的、经管类的,医学类、教育类的,回报比较慢但回报周期也长。有些专业随着年龄增长,能力是在下降的,比如计算机编程,有些专业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比如电子信息,机械工程、医学、经管类专业等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经商相对于读书,回报是快的,但商人有了钱,都希望后代成为读书人。这里的道理你可以仔细琢磨。
第四 与个人的契合度
有些专业,对于个人来说,能力上没问题,但是自己不喜欢,那也没有热情坚持下去。不过,也要考虑到人的兴趣也是会改变的,有些改变还不一定是坏事。这个因人而异,有的人很早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而有些人经过多次选择后才能固定下来,但同样都可以很成功。
第五 与家庭的契合度
大学期间的费用,是否在家庭可承受的范围内,家庭能否在你的专业上提供智力和非智力的帮助,比如父母就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在专业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行业内拥有广泛的人脉,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支持。不过,很多时候父母也都不太愿意让子女从事和自己相同的工作。
第六 风险大小
包括将来从事行业是否有衰落的风险,职业自身的风险等。比如一些职业学校学习的简单技能:编程,画画,翻译就极易被人工智能替代。金融、财务等相关职业的风险也比较大,同时回报也高。
第七 自由度
专业能否让你今后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数学、物理的自由度就大,可以转的专业比较多。名校比普通学校的自由度高,出国、考公、保研、就业都有优势。从第一点到第六点,主要从选择专业的角度谈志愿,但在麻省理工现在也流行另外一个观点:你学什么其实不重要,关键是跟哪个老师学,你是学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比如一些工科的知识,可能过几年就都过时了。这么看的话,奔着名师去学还是有道理的。
以上各个维度之间会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专业难度大,同样自由度也会大。自由度大的专业,短期的回报也不明显,专业难度大的,回报也慢。
高考虽然重要,但现在早已不是一考定终生的年代了,考入大学,人生的道路也才刚刚开始,今后还会有充足的时间做选择。任何选择也没有绝对的好坏,适不适合自己最重要。能从每一段路中有所收获,那就是值得的。

这些内容都是我的原创,你在别的地方不可能看到,做知识类分享不易,最后希望大家给我一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