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回顾古巴导弹危机

今年10月28日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60周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全面核战争的一次事件,回顾整个事件,对今天依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背景是卡斯特罗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成立古巴共和国。新生的古巴政府领导层大多数主张对美国实施激进政策,这使美国产生了担忧。古巴地处加勒比海,北部距美国佛罗里达州仅217公里,基本属于美国的后院。美国政府不仅担心古巴会对美国造成威胁,更担心美国失去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于是决定用各种方式逼古巴新政府下台。1961年1月美国开始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无果。后又于1961年4月策划了猪湾事件,发动古巴流亡分子和雇佣军,企图以暴力手段推翻卡斯特罗政府,又遭到失败。虽然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政策都没能击败卡斯特罗,但古巴毕竟地处美国后院,两国力量悬殊,天天被美国盯着给压力,卡斯特罗也受不了。他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援,于是苏联登场了。
卡斯特罗选择苏联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苏联是唯一一个能够抗衡美国的超级大国,二是因为美国的制裁,卡斯特罗没法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只能寻求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世界来帮助古巴发展经济。而彼时的苏联正苦恼于美国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木星”中程导弹,在这种导弹的打击下,苏联的工业基地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被炸成平地的危险。苏联急需新的导弹基地来保持与美国核力量的平衡,因此对送上门的古巴非常热情,对古巴的处境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关切。当然赫鲁晓夫也并非不知道与古巴发展关系的风险,但他思量再三,还是决定豪赌一把,他觉得肯尼迪是个年轻小子,不会有什么强烈的反应。
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苏联和古巴两国达成秘密协议,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带有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这些导弹的射程在1000-1500英里之间,足以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
1962年10月,美国侦察机发现了古巴的导弹发射场,以及一枚在发射装置上呆着的中程导弹,美国专家信誓旦旦的保证它搭载的绝对是核弹头。肯尼迪接到汇报后大为震惊,因为此前赫鲁晓夫曾向他保证,不会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之前挑起任何事件,而这枚导弹则证明他在说谎。肯尼迪除了感到被欺骗的愤怒,还感受到严重的威胁,既包括苏联人挑起核战争的威胁,也包括美国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的威胁。
肯尼迪决定反击,他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10月22日肯尼迪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电视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并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所有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封锁命令一经下达,美军立刻开始行动,一边调集准备出兵古巴的军需物资,一边开始采取措施保护美国免受核打击。
肯尼迪的反应在赫鲁晓夫的意料之外,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美国总统会如此强硬。但赫鲁晓夫却决定加紧向古巴运送导弹,这个操作就很迷惑。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按照苏联和古巴的协议,仍要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并且要对美国的拦截进行“坚决拒绝”,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激烈的回击”。10月24日,美国海军的军舰将整个古巴如铁桶一般严密封锁,并密切监视者任何一艘去往古巴的船只。
此后的几天里,发生了多起足以酿成大祸的事件。如10月27日,美国U-2侦察机飞抵苏军中程导弹阵地上空侦查,由于当时苏军在古巴的最高指挥官普利耶夫大将不在指挥所,主管防空的副司令官下令开火,U-2侦察机被防空导弹击中坠毁,飞行员安德森少校当场阵亡。噩耗传到美国空军司令部,以李梅为首的空军将领暴跳如雷,认为苏联已经开了第一枪,要求总统立刻批准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展开空袭。肯尼迪考虑再三,否决了空军司令部报上来的作战方案,决定在外交上再努力一把,把大规模空袭的时间推迟到10月30日。
同样是在10月27日,美国海军在古巴附近海域发现了苏军B-59号潜艇,该潜艇装备有核鱼雷。美国海军向B-59号投掷了数枚训练用的深水炸弹,逼迫潜艇上浮。B-59号潜艇的艇长萨维茨基在深水炸弹爆炸的震荡下误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便决定发射核鱼雷,让这些美国人陪自己一起葬身鱼腹。但由于无法获得莫斯科的授权,根据苏联海军规章,发射核鱼雷还需要政委同意。时任B-59号潜艇的政委马斯连尼科夫也同意发射,但被潜艇参谋长阿尔希波夫中校制止,决定先上浮与总部取得联系。一场核大战被制止了,时后阿尔希波夫仕途顺利, 最后晋升为海军中将。
总之,经过事件初期的愤怒之后,美苏两国领导人都冷静了下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上过二战战场,肯尼迪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担任鱼雷艇的艇长,他的哥哥约瑟夫·肯尼迪则是一名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飞行员,1944年执行任务时因炸弹引信故障而牺牲,飞机在空中被炸成碎片。
赫鲁晓夫在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西南方面军的政委,负责守卫基辅,由于斯大林的指挥失误,苏军在基辅战役中阵亡超过70万人。1942年斯大林命令西南方面军发动哈尔科夫战役,前线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将军发现苏军有陷入德军包围圈的可能,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撤退,遭到斯大林拒绝,赫鲁晓夫亲自给统帅部打电话,斯大林拒绝接听。赫鲁晓夫放下电话的那一刻,巴格拉米扬将军失声痛哭。最终苏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遭到德军合围,阵亡7万人,被俘24万人,斯大林一怒之下解散了西南方面军,把赫鲁晓夫召回了俄罗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赫鲁晓夫的长子列昂尼德在空战中坠机身亡,尸骨下落不明。
两国领导人都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深知战争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而核战争则更是没有胜者,人类文明可能会在蘑菇云中化为尘埃。于是双方都开始在保持剑拔弩张但又不真正开枪的对峙局面下,选择在外交途径上解决危机。10月27日夜晚,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面见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提出解决方案:①、苏联导弹撤出古巴,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②、美国承诺用四到五个月时间从土耳其、意大利撤除中程导弹。罗伯特·肯尼迪同时还向多勃雷宁传达了美国军方的强硬立场以及肯尼迪总统面对的强大压力,希望苏联方面就此作罢。
赫鲁晓夫最终选择了撤出古巴,由于他不愿意与美国真正开战,又得到了美国撤除中程导弹的承诺,而且还得知美军计划最迟10月30日发动对古巴的空袭,所以再拖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苏联于11月11日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所有导弹,肯尼迪于11月20日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次年4月之前撤除了土耳其、意大利的中程导弹,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圆满解决。
美苏两国用中程导弹做交易,各自收获了可以令自己满足的利益,但古巴的国家利益就没有人再关心了。卡斯特罗在古巴导弹危机最紧张的一天——10月27日向克里姆林宫发电报,建议赫鲁晓夫不要怕,率先用核武器打击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古巴政府的二号人物切·格瓦拉则宣称:要么革命胜利,要么舍生取义。我们只有自由之路可以走,即使这意味着数百万人民将死于核战争。而赫鲁晓夫则在10月28日劝告卡斯特罗:我们不能让自己被挑衅所左右,五角大楼的军国主义分子在试图挑起你的对抗行动,企图破坏对危机的和平解决,我请求你不要给他们这样做的接口。最终苏联撤走了在古巴部署的所有导弹,古巴人民只能依靠自己来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
远在东方的新中国却并不跟随苏联,而是坚定的和古巴人民站在一起。10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经主席圈阅的社论《保卫古巴革命》,文章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即美国的一切承诺都是空头支票,而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抽身逃走,无疑是背叛了革命战友。社论中谈到:我们中国人民,对于面对着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古巴人民,怀着最崇高的敬意,表示最坚决的支持。中古人民是经得起任何严重考验的革命战友,不管在怎么样的惊涛骇浪中,我们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都永远同古巴人民站在一起,为保卫古巴的革命而斗争到底。
由于中国政府的声音和苏联不同,因此社论发表后,在苏联的操纵下,东欧各国共产党指责中国是冒进主义,要把全世界拖入热核战争。为了反击指责,主席在12月15日发表的社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中指出:如果说中国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斗争是冒险主义,那么我们要问,是不是中国人民不尽自己的可能支持古巴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不叫冒险主义呢?是不是硬要古巴放弃主权,放弃独立、放弃五项正义要求,才不叫冒险主义,也不叫投降主义呢?全世界都看到,我们既没有要求把核武器运进古巴,也没有阻挠把所为的进攻性武器撤除古巴,所以对我们来说,根本谈不上什么冒险主义,更说不上什么把全世界拖入热核战争。
随后主席谈到对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这个问题,不点名的批判了赫鲁晓夫:中国共产党一贯认为,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我们既反对投降主义,又反对冒险主义……如果在战略上不敢藐视敌人,那就必然会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如果在战术上,在具体的斗争中轻率、鲁莽,那就必然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如果在战略上不敢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轻率鲁莽,那就既会在战略上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又会在战术上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主席的见解深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思考一下。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末期,随着苏联核力量的快速发展,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了。在新的核平衡尚未形成之前,美苏两国都想要在核战略上获得优势,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战略试探和摩擦就是避免不了的,而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两国间最强烈的摩擦。虽然古巴导弹危机被评为“零和博弈”的经典案例,赫鲁晓夫在这场博弈中面子和里子都丢尽了,但人类最终躲过了一场核大战,还是值得为赫鲁晓夫唱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