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默默无闻的开创者——英国重巡洋舰发展史

2019-06-07 10:45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题图为第一次爪哇海战中正在进行对空作战的埃克塞特号)

在一战爆发之前,英国人总能在战舰的设计思路上想到许多创新的点子——包括无畏舰、战列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领舰,无一不是由英国人开创的先河,而重巡洋舰也不例外。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之时,各国正是参考英国最强大的的巡洋舰——霍金斯级,制订了巡洋舰的限制标准。而当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正式将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区分开来时,霍金斯级也理所应当地被认为是全世界第一型“重巡洋舰”。然而尽管英国人可以称得上是“重巡洋舰”的鼻祖,英国重巡却未在战争中留下太多自己的印记。相比于在战争年代仍在坚持建造重巡洋舰的美国和日本,英国人在1930年条约签署后就未曾染指过新重巡的建造,而老重巡名声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后辈诸如阿尔及利亚级和扎拉级也要逊色不少。本文将带你走进英国重巡洋舰的设计发展历程,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战舰的诞生之路。

1.一切的开端——霍金斯级巡洋舰

20世纪初,英国的巡洋舰主要分为三类:较大型的装甲巡洋舰,任务为伴随主力舰队作战和驱逐敌方游击部队;中型巡洋舰,任务为通商航路护航及袭扰敌方船队;小型巡洋舰,主要任务为侦察,扩大主力舰队的视野范围。不过随着费希尔爵士的海军理论发展以及无畏舰的出世,小型巡洋舰和中型巡洋舰的任务逐步统一,并最终造成了“轻巡洋舰”的出世,而战列巡洋舰则将接替大型装甲巡洋舰的地位。不过理想是很丰满的,现实里战列巡洋舰高昂的造价令其无法完全取代装甲巡洋舰的作用。1912年,海军建设部新上任的主任尤斯塔斯·丁尼生·德恩库尔爵士向海军部建议,应新设计一型现代化的大型巡洋舰,用以取代数量庞大却在无畏舰时代没什么作用的装甲巡洋舰,同时其也可以担负一些以前中型巡洋舰的职责,保护通商航路并担当海外基地的防务。

停泊于温哥华的“雷利”号巡洋舰

彼时,英国皇家海军在建造巡洋舰时遵循一个原则:德国人每拥有一艘巡洋舰,皇家海军就应拥有两艘同级别的军舰。德国在1912年通过了一项海军扩充案,皇家海军经由情报部门得知德国人在该案中计划在1920年之前新建10艘新型巡洋舰用于海外基地防务和破交,而这些巡洋舰可能会装备6.9英寸或更大口径的主炮。时任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得到消息后,命令建设部设计一型能与之对抗的巡洋舰,不过1913年7月,第三海务大臣率先向丘吉尔提交了自己设计的大型巡洋舰方案B3。他将自己的方案描述为“胜任大西洋所有任务的轻巡洋舰”,标准排水量7500吨,主武装为8门7.5英寸舰炮,航速26节,水线装甲带厚4英寸。为了保证良好的适航性,B3方案“大西洋轻巡洋舰”的长度和吃水深度都比较大。

“大西洋轻巡洋舰”设计方案B3

尽管第三海务大臣本人对于自己的方案十分满意,海军建设部也认为其战斗力完全能够压倒德国巡洋舰,丘吉尔却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这个方案成本太高。基于数量应有德国两倍的原则,皇家海军需要建造20条这样的大型巡洋舰,成本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B3方案的预计造价为70万英镑一艘,丘吉尔想要一型更小、更便宜的船,于是他指示海军建设部修改方案,新方案排水量应为6500吨,但是速度在使用纯燃油锅炉的条件下应该更快(27.5节)。8月份,海军建设部提交了满足丘吉尔要求B4方案,这个方案相比于B3在武备上有较大弱化,仅保留了两门7.5英寸主炮,其余6门则替换为6英寸舰炮。B4方案预计造价55万英镑,相比于B3有大幅下降。而考虑到英国本土可能发生的断油情形,海军建设部还同时向丘吉尔提交了使用油煤混烧锅炉版本的B4方案,不过相比于使用纯燃油锅炉的方案,其航速有所下降(26.5节)。

“大西洋轻巡洋舰”设计方案B4

不过B4方案提交之后却被丘吉尔搁置了起来,原因是情报部门传来的新情报表明德国人不会在新巡洋上使用6.9英寸主炮,而英国皇家海军的建设重心也因此转到了需求更为迫切的新型轻巡洋舰身上。尽管如此,海军建设部并没有遗忘自己的设计,一战爆发后不久,建设部就又在1914年10月份向海军部重提建设大型巡洋舰的需求。他们始终认为相比于为侦察及对抗驱逐舰所设计的新型轻巡洋舰来讲,大型巡洋舰在执行海外远洋任务时更有优势。1915年6月9日,海军部召开会议讨论了建设部的提议,并最终同意他们设计一型大型巡洋舰。不过由于战时需求紧迫,新舰应该沿用城级(准确说是伯明翰级)的船体设计以缩短工时,订单下发后应能在18个月内建成服役,航速应不低于30节,火力应不低于10门6英寸火炮,考虑到海外基地的补给能力应使用油煤混烧锅炉。海军部计划在1915/16年度建造三艘这样的巡洋舰。

基于统一火控的考虑,海军建设部放弃了在B4方案上使用的7.5英寸+6英寸的双口径主炮设计,而选择了使用7门7.5英寸火炮作为主炮——尽管相比于B3方案减少了一门,但是由于7门炮有5门布置于船体中轴线,实际上其单侧火力比B3方案还强。船体设计和舱室布局基是用伯明翰级的设计放大,防护设计也基本相同,因此很快完成。1915年12月,海军部从内阁获得预算,并下达了首批4艘大型巡洋舰的订单,4舰分别被命名为“霍金斯”、“雷利”、“弗罗比舍”和“埃芬汉”。1916年4月,第5艘“卡文迪什”的订单也下发——尽管计划中该型巡洋舰应该建造6艘,但是由于预算的原因第六艘的计划被取消。这5条大型巡洋舰即为“霍金斯”级。

霍金斯级线图,1921年

尽管在设计上霍金斯级采用了8座燃油锅炉+4座燃煤锅炉的组合方案,但是1917年10月份,在霍金斯级尚在建造中时,海军部下令将霍金斯级上效率极低的燃煤锅炉全部替换为燃油锅炉,于此同时卡文迪什号也被命令改造成为一艘航空母舰,并重新命名为“复仇”号。不过最终建成时,仅有雷利号安装了完整的12座燃油锅炉,弗罗比舍号和埃芬汉号由于成本原因少装了两座,而霍金斯号甚至根本就没换——到1929年,霍金斯级把所有燃煤锅炉拆除,仅剩8座燃油锅炉。

“复仇”号航空母舰,她最早的名字为“卡文迪什”号

2.问题重重的霍金斯级与改造替换方案

1919年7月,因为战争导致皇家海军重心调整而工期延误的霍金斯号巡洋舰终于建成服役。霍金斯号服役伊始是世界上纸面战斗力最为强大的巡洋舰,也立刻成为各国海军模仿和立志超越的对象,1921年开始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也是将霍金斯级设定为“巡洋舰”的上限。然而如此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却是皇家海军内部源源不断的抱怨声音。霍金斯号的舰长认为舰艉的两门主炮由于比其它主炮低一层甲板,实际使用时上浪十分严重,在海况不好乃至于军舰高速航行时都会导致这两门炮无法使用,而那里的水兵工作条件也十分恶劣。1921年当二号舰“雷利”号服役之后,其舰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并且认为舰艏的一号炮塔面临更严重的上浪问题。他同时还认为,该舰装备的7.5英寸主炮射速太慢,根本不适合巡洋舰使用,反而还大大增加了舰船重量和所需船员人数。与此同时,2号炮塔的输弹也有些问题,扬弹机只能将炮弹从弹药库提到露天甲板上,而背负式布局的二号炮塔则位于更高一层的甲板上,需要再提一次弹,这样大大降低了输弹效率。

1930年的弗罗比舍号,注意其将后桅杆后的一门主炮拆除,并在此安装了一个水上飞机操作平台

就在船员们对霍金斯级怨声载道的同时,皇家海军又收到了新的请求。1921年,英国的一些海外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要求皇家海军能够设计新建一型“大型巡洋舰”供他们使用——原本霍金斯级即为此目的设计建造,但是由于数量过少以及服役后性能不让人满意,其并不能满足自治领的需求。海军建设计划部认为这样一型巡洋舰,数量和续航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其应能保证5500海里/16节的续航能力和6周或两个月的自持力,而这时现存的英国巡洋舰所难以达到的指标,包括霍金斯级在内。时任火炮部门的负责人德雷尔少将向计划部建议,新舰应使用8英寸主炮,吨位应该达到10000吨。他提出如此建议的缘由一是英国海军已经将日本和美国设定为假想敌,而为海外自治领所使用的大型巡洋舰无可避免地会面对假想敌的同类型战舰,而情报表明美国和日本都在计划建造10000吨装备8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舰;二是相比于本国巡洋舰大量使用的6英寸主炮,8英寸主炮拥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好的穿透后效,更加适应距离越来越远的未来海战,而对于弹着观测来讲大口径火炮也会更加容易,而相比于霍金斯级上使用的问题多多的7.5英寸火炮,8英寸火炮也会更有效率。海军部同意德雷尔少将的看法,不过由于海军建设部日程已经被新战列和战巡乃至于航空母舰的设计方案所排满,无法抽出空隙来设计新的巡洋舰,这项计划也就此被搁置起来。

1927年的复仇号(卡文迪什号),重新改装为巡洋舰服役

尽管新的大型巡洋舰方案被搁置,已经在霍金斯级上吃够苦头的皇家海军仍然对其方案十分感兴趣,他们希望自己的霍金斯级也能够安装8英寸主炮。1925年,这项要求被正式提交到海军部,海军建设部也因此提出了将霍金斯级改建为装备6门8英寸主炮的方案,计划使用为仍在设计中的郡级巡洋舰设计的双联装炮塔。然而尽管经过研究后证明这个改装方案可行,但是海军军械部提出,若要如此改装吨位已经接近条约规定上限的霍金斯级,其吨位将不可避免地超过10000吨;而且改装需要的成本很高,改装一艘霍金斯级需要的资金已经足够建造一艘新巡洋舰;霍金斯级的防护设计依旧是一战思路,其薄弱的弹药库防护可能会使其在面对小型舰艇时也很危险。更为重要的是,军械部认为如果将霍金斯级做如此改装,其他列强也会纷纷建造更多类似的大型巡洋舰而导致海军军备竞赛加剧,这与条约初衷相悖,也不会令英国获得太多优势,和其改造所需要的超高成本相比并不值得,因此霍金斯级的改造方案胎死腹中。尽管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各国重巡洋舰总吨位后,英国人再度考虑起改造战斗力低下却占了不少吨位配额的霍金斯级,最后依旧因为成本过于高昂而不了了之。

3.条约时代与郡级重巡洋舰

1921年11月,海军裁军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尽管这次会议列强的议题主要集中在限制主力舰数量和尺寸上,英国人仍提出了限制巡洋舰数量和尺寸的要求。原因是英国巡洋舰要担负保卫通商航路的任务,而由战时经验得知,英国大量的通商航路需要数量及其庞大的巡洋舰队,但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英国并没有如此财力去负担这么重的造舰任务。而如果能够限制拥有远洋破交能力的敌方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数量的话,英国方面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因此与会的英国第一海军大臣亚瑟·李提出,希望美英日三国巡洋舰吨位能按5:5:3分配,吨位最大不应超过10000吨——英国人不希望自己的假想敌拥有比自己更多、更强大的巡洋舰。不过最终《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时,李所提出的吨位限制要求没有被采纳,条约仅仅是规定了巡洋舰的吨位上限为10000吨,火炮口径为8英寸。海军又需要开始重新讨论一年以前德雷尔少将所提出的方案了。

1922年二月底,条约签署后不久,海军火炮部门要求各兵工厂立刻开始8英寸舰炮和炮塔(包括单装和双联装)的研发工作,7.5英寸穿甲弹的研发工作也一并被要求进行(在此之前,霍金斯级是没有穿甲弹可用的)。海军军械部希望建设部能够尽快完成一型万吨8英寸主炮巡洋舰的设计,但建设部表示没有详细的技术指标的话,设计工作将很难进行下去,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各项技术数据上取得平衡——就像几年前,海军参谋部要求在E级轻巡洋舰上增加装甲以使其能够抵御6英寸穿甲弹的攻击,但实际上这型船设计上是伴随驱逐舰队作战,速度更为重要,而且日德兰海战期间也没有一艘轻巡洋舰是因为敌军巡洋舰炮击而沉没的。海军参谋部提出这样的要求,无非就是认为轻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薄弱,导致敌军中小口径火炮能够轻易在远距离击穿弹药库而导致殉爆,就像日德兰海战里英国战巡那样——这大概就是后遗症吧。

搁浅的“雷利”号巡洋舰

尽管如此,海军建设部还是指示设计师利利克拉普(这个人在20年后成了建设部部长)完成了几个方案的草图绘制。这些方案船体都是基于E级或霍金斯级巡洋舰设计,拥有3座双联装8英寸主炮炮塔,但是由于动力系统与原型毫无改进,这些方案的航速都在27~28节之间。不过到了6月份,形势又有了变化。海军参谋部认为经历了战争的一些轻巡洋舰预期寿命应该被缩短,服役8年之后就应考虑建造新舰替换,而建造替换舰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海军需要一型长寿的军舰——而不是像E级这样设计使用寿命10年的军舰。不久之后,情报部门传来消息,称日本将在1928~1929年左右建成服役4艘装备8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舰(即妙高级),皇家海军因此需要至少4艘同级别军舰做应对,而英国又在八月份折损了“雷利”号(在加拿大触礁搁浅),因此急需在1923/24财年开建至少5艘万吨级巡洋舰以保证自己最起码在数量上不落于人后。

 1922年10月,由于新的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内阁催促海军建设部应尽快展开新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建设部对利利克拉普下了指令,要求其在1923年1月份之前完成草图绘制。与此同时,计划部主任杜德利·庞德爵士向建设部提出建议,认为新巡洋舰应考虑在远东与日本作战,续航力应至少达到6500海里/16节,航速应与日本巡洋舰相当(33节),并应装备鱼雷和水上飞机(他建议装备鱼雷的原因是因为日本人会为他们的巡洋舰装备鱼雷,而当时鱼雷技术发展令其射程已经能赶上巡洋舰级别的火炮)。利利克拉普立刻开始了设计工作,在众多新要求下,他也决定不再拘泥于老E级和霍金斯级的船体,转而设计一型全新的军舰。他决定在新船上使用平甲板船型并增加舰体的长宽比,理由是他认为这样有助于减重。武备方面他选择了8门安装于4个双联装炮塔内的8英寸火炮和2座4联装鱼雷发射管,轮机采用8座锅炉4台轮机,出力100000马力,预计航速33~34节。11月份,建设部初步审查了他的方案后提出,希望能在新舰上使用3座三联装炮塔,并全部安装于舰体前部(就像纳尔逊级那样),以便于在舰体中部腾出一些空间安装一个水上飞机机库。同时他们认为,建造一艘速度-长度比超过1.2(速度-长度比为速度与水线长度的平方根的比值,速度单位用节,水线长度单位用英尺,新巡洋舰的设计长度约为600英尺,因此速度超过29.4节速度-长度比就会超过1.2)将会使成本大幅上升。不过随后因为较晚才开始研发的三联装炮炮塔进度比较落后,机库的存在意义也不是太大,再加上建设部也意识到航速的重要性,这些提议随后都被放弃。

刚建成的“什罗普郡”号巡洋舰,并没有安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注意其三根倾斜的烟囱

1923年1月,建设部又与总设计师利利克拉普就新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此时能够确定的有:新舰标准排水量10000吨,满载排水量12000吨,标排下航速33节,8门8英寸主炮,使用双联装炮塔,轮机出力100000马力,尚待讨论的细节基本只剩下防护。利利克拉普估算认为,船体重量大约为5300吨或者更多,轮机重量2100吨,武备重量1000吨,其他设备总重约675吨——这样在10000吨的总吨位限制下,留给防护的重量仅剩不到900吨。如果按照能够抵御8英寸穿甲弹的标准设计的话,需要4英寸厚的垂直装甲和3英寸厚的水平装甲——仅剩的重量显然不够在全舰铺设如此厚重的装甲。他最早提出的方案(1923年6月份)使用了2英寸的垂直装甲带和1英寸的装甲甲板(弹药库上方为2英寸),这样的防护水平就会使装甲重量高达830吨,而其能力就只是抵挡驱逐舰级别的火炮(4英寸火炮)。就在此时,海军参谋部提出,巡洋舰防护的最重要目标是不被中小口径炮弹一击毙命——即不应被一发击中弹药库导致殉爆。这显然又是日德兰后遗症在作祟,但利利克拉普却认为这十分有道理。他决定提出几个新方案,在弹药库设置足以抵挡8英寸穿甲弹的装甲小型封闭装甲盒,而将轮机和其他部分放空以使穿甲弹能够“无害通过”。1923年10月份,海军建设部向海军部提交了3个完成后的草案,3个方案之间仅有些细微差别。

“肯特”级线图

海军部在审视了这三个方案后表示,不应该将忽视船体防护,轮机舱段应至少拥有1英寸的装甲甲板和2英寸的垂直装甲带,原因是如果船体内部产生跳弹或者敌方炮弹引信延时较短的话,“无害通过”的设想就不成立,这在实战中是有先例的。为了节省出安装这些装甲的重量,海军部建议建设部在轮机上动刀,使用75000马力的轮机,这样速度只会减少1~2节,是可以接受的。海军火炮部同时认为,弹药库装甲盒的4英寸垂直装甲也不足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抵挡8英寸穿甲弹,应增厚至5英寸,但是由于重量因素这个要求被回绝。火炮部还认为,由于未来海战远距离交战将是主流,较厚的水平装甲比垂直装甲更为重要,因此应削减垂直装甲以换来更厚的水平装甲——不过将垂直装甲带削掉1英寸,节省的重量也只够把水平装甲加厚0.5英寸。1923年10月29日,按照海军部和火炮部门要求修改后的方案被提交上来,轮机出力减至75000马力,弹药库装甲盒被保留,轮机舱段装甲带厚度为1英寸,水平装甲为1.5英寸。同年12月,设计方案被提交给海军大臣们参阅,并最终获得批准。1924年5月,细节设计完成,而直到此时海军部才发现,武装重量其实并没有利利克拉普预估的那么重,而采用出力较低的轮机实际上也没节省多少重量。增加的装甲改变了船体的重心,使得军舰并不能携带预期重量的燃油,6500海里的续航力实际上无法达到(实际上只有4600海里/16节)。不过这些都算不上大问题,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进行修改,因此细节设计一经提交后就立即下发至造船厂,海军部决定将新型巡洋舰以本国郡名进行命名,因此将该级称之为“郡”级巡洋舰。1924年批准建造的5艘被分别命名为“贝里克”、“坎伯兰”、“萨福克”、“肯特”和“康沃尔”,虽然贝里克号是最早开工的,建造编号也最为靠前,但是由于肯特号获得了最小的舷号(54),因此后世也将这5艘郡级统称“肯特”级。1925年,澳大利亚向英国提出购买两艘郡级巡洋舰的请求,因此英国按照“肯特”级的标准再度开工了两舰,分别命名为“澳大利亚”和“堪培拉”,供皇家澳大利亚海军使用。

“堪培拉”号巡洋舰,1942年,注意其烟囱后部的水上飞机弹射器

建造过程中,海军军械部提出郡级的主炮应具有一定的对空能力,因此主炮仰角被提升至70度。鱼雷与水雷部同时提出,应该在郡级巡洋舰上装备新研发的氧气鱼雷。1927年,贝里克号安装了MkVII型氧气鱼雷进行了测试,但实际上换装MkVII型鱼雷的郡级仅有两艘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军舰和后续的伦敦级,而5艘肯特级则无一换装。肯特级在建造时由于担心超重而并未安装水上飞机弹射器,但是在建成后建设部发现,肯特级实际的排水量其实距离10000吨的条约限制还有一定的余裕,足够安装弹射器,因此在30年代初,5艘肯特级和两艘澳大利亚的巡洋舰都重新获得了她们的飞机弹射器。

“肯特”号于1931年

4.条约型巡洋舰的改进与“小型巡洋舰”

1923年中,就在郡级巡洋舰仍在设计之中时,英国皇家海军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目标:在1929年之前建成一支拥有70艘巡洋舰的舰队。海军计划部认为这70艘巡洋舰里应有28艘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而在1924、1925和1926年每年应开工8艘,其后每年开工4艘。以每艘建造周期为3年计算,在1929年时正好拥有28艘万吨级巡洋舰,而1927年以后开工的新舰则用于替换届时将会过时的一些老舰。然而就在海军部准备将这项计划提交内阁时,英国政局发生了动荡,首相鲍德温在年底举行大选后遭遇不信任投票辞职,新上任的首相为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对于军备扩张尤其是海军扩军毫无兴趣,其上任之后不久就叫停了新加坡海军基地的建设工作。海军部想尽一切办法来保住他们的巡洋舰,将全新的万吨级巡洋舰描述成为替换已经拆解的郡级装甲巡洋舰(即“蒙莫斯”级)而设计建造的替代舰(郡级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考虑到造船工业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尽管依旧对成本不满,内阁还是同意海军继续建造新巡洋舰,但是每年8艘显然是不可能批准的,因此第一海军大臣将1924年的计划缩减至5艘,1925年4艘,1926年3艘。1924年2月,这项计划被内阁通过,1924年计划的5艘即为5艘肯特级。

三艘郡级巡洋舰齐聚一堂,由近及远分别为萨福克号、贝里克号和坎伯兰号

1924年7月,当肯特级的设计工作完成进入建造阶段时,海军建设部也开始着手进行1925年计划的巡洋舰。由于有情报指出美国巡洋舰会使用三联装主炮炮塔,因此海军建设部和军械部高层向总设计师利利克拉普提出,有没有可能在新舰上也安装三联装炮塔。军械部认为使用三座三联装炮塔的话,其总重跟4座双联装炮塔基本一样,还能提升火力,而海军建设部则倾向于使用4座三联装炮塔——因为有传言说美国的巡洋舰就将使用这种火力布置。利利克拉普对4座三联装炮塔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他预估相比于肯特级,新巡洋武备方面将会增重300吨,而使用三联装炮塔导致弹药库体积增大,装甲盒体积也会增大,因此装甲也需要更多重量,预估为100吨。为了节省出这些重量,利利克拉普认为应砍掉肯特级上安装的鱼雷武装和防雷突出部,并将锅炉数量缩减为6座。由于扩大的弹药库,燃油储存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不过他认为新巡洋的续航力依旧可以达到8000海里/12节。然而随后海军建设部要求,新巡洋舰应该能拥有至少34节的航速,利利克拉普设想的缩减锅炉数量的思路被否定,而为了达到更高的航速需要安装至少100000马力出力的轮机。不过,由于在肯特级设计完成后,利利克拉普已经发现自己对轮机重量的预估过重——他在设计肯特级是预计100000马力的轮机重量应有2100吨,实际上其只有1700吨不到,因此新舰甚至有能力安装120000马力出力的轮机系统。尽管由于使用三联装主炮和体积更大的轮机导致船体放大,结构重量增加,但是由于取消防雷突出部的设计,船体增重预计仅有65吨。

建成后不久的“德文郡”号巡洋舰

1924年9月,随着细节计算的进行,利利克拉普发现如果要维持此前设定的一些指标(4座三联装主炮,与肯特级相同的弹药库装甲盒防护,34节航速),全舰将只有110吨的重量可以用于其他部位的防护——这只够在弹药库上加一层薄甲板。海军建设部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决定放弃增重明显的三联装主炮方案,而沿用肯特级上8门主炮的火力布置,鱼雷武装也因此得以回归。10月底,利利克拉普向建设部提交了两个初步的草案设计,A方案基本就是取消了防雷突出部的肯特级,动力系统相同(75000马力),节省的重量用于增加一个更大更重的大型飞机弹射器和起重机吊臂等航空设备,以及加强指挥塔防护。而由于取消突出部导致舰型变化,水下阻力更小,这个方案预计航速比肯特级快0.75节。B方案为使用110000马力轮机的高速方案,而肯特级上飞机弹射器的位置则被一组额外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取代。1925年1月,建设部高层选择了A方案进入细节设计。详细设计于年中完成,与肯特级的区别除了上述的航空设备和防雷突出部外,就只有船体没有像肯特级一样有些许内倾(内倾是为了减重)。不过由于政局动荡,1925年巡洋舰的预算一直也没能获批,直到年底计划内的4艘巡洋舰订单才得以下发,4舰分别被命名为“伦敦”、“德文郡”、“萨塞克斯”和“什罗普郡”。“伦敦”和“德文郡”两舰在1926年初“按时”开工,“萨塞克斯”和“什罗普郡”则因为大罢工导致的预算和生产力不足而推迟到1927年初才动工。这4艘巡洋舰被后世称为“伦敦”级。由于在建造过程中,MkVII型氧气鱼雷开发成功,伦敦级4舰的鱼雷全部换装MkVII型,5艘肯特级则保留MkV型鱼雷。

正在进行海试的“萨塞克斯”号。注意其船体没有内倾

由于工党政府一直质疑万吨巡洋舰的成本太高,因此在利利克拉普提交了两个1925年巡洋舰的方案供高层选择后,海军建设部又要求他设计一型更小的巡洋舰以期节省成本——尽管工党政府在不久之后就垮台了。利利克拉普决定基于E级轻巡洋舰的尺寸和船型进行研究,武备、轮机等设备沿用肯特级。由于新的高强度结构钢的研制成功,利利克拉普认为船体上可以节省大量重量,这型较小的巡洋舰可以用8340吨就达到基本等同于肯特级的战斗力。1925年2月,海军建设部正式给利利克拉普下达了设计小型巡洋舰的指令,小型巡洋舰尺寸不应超过575x62x15.75英尺(长x宽x吃水深度,换算为米是175.3x18.9x4.8m),吨位8500吨,轮机出力100000马力,航速34.5节,防护水平、防空武器和鱼雷武装应等同于肯特级,主武器为8门6英寸主炮(4座双联装炮塔)。不过由于较小的船体导致油箱容积较小,利利克拉普认为新舰续航力应该只有6900海里/12节。不过他同时也表示,可以在水线以上的生活工作空间添加几个附加油箱,以达到8000海里/12节的续航力要求。

“小型巡洋舰”约克号线图

1925年3月,利利克拉普向建设部高层提出,小型巡洋舰可以考虑使用6门8英寸主炮替换8门6英寸主炮,因为大口径火炮的有效射程和毁伤效果要远好于口径较小的火炮。利利克拉普认为,6门8英寸火炮及其炮塔、弹药等设备总重大约850吨,而8门6英寸火炮约为675吨,只用多出不到200吨的重量就可以使小型巡洋舰在面对敌方的8英寸火炮巡洋舰时也有一战之力,而面对6英寸火炮巡洋舰时则占据优势。起初,建设部高层对这个提议并不感冒,但是随着利利克拉普本人的坚持,高层的思想开始转变。1925年8月,建设部命令利利克拉普将设计重心放在使用6门8英寸主炮的小型巡洋舰上,6英寸主炮的方案被废弃,但是同时要求吨位应限制在7500吨,不久之后又被提升至8000吨。基于此要求,肯特级上使用的平甲板船型被放弃,小型巡洋舰计划使用短艏楼船型,尾炮塔的安装位置要比一号炮塔低一层甲板以节省重量,同时弹药库装甲盒侧面装甲厚度也被削减为3英寸。

建造完成准备入役的“约克”号,注意其双烟囱布局和舰桥顶部的火控塔,其最初打算在二号炮塔上安装一个飞机弹射器,并在舰桥内预留了机库空间,但是后来此方案被放弃

1925年底,海军部决定,在1926年计划建造的3艘巡洋舰里应有1艘如上所述的8000吨级小型巡洋舰,另外两艘为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计划按照伦敦级的设计方案建造。万吨级的巡洋舰被称为“A型巡洋舰”,8000吨级的小型巡洋舰则被称为“B型巡洋舰”。海军计划部认为皇家海军未来需要更多的B型巡洋舰来保卫通商航路,而A型巡洋舰更应该伴随主力舰队作战。B型巡洋舰的详细设计工作也就此展开。海军鱼雷部曾向建设部询问,是否有在B型巡洋舰上在加装一座双联装炮塔的可能,不过这个提议因为成本控制原因而被驳回。建设部计划在B型巡洋舰上简单拷贝肯特级的船体防护,但是肯特级采用如此薄弱的防护主要原因是吨位限制,而B型巡洋舰的吨位大大低于条约限制,因此海军部希望其防护水平能够更高。1925年12月,增强防护后的B型巡洋舰方案由建设部提交到海军部,新方案维持了肯特级的弹药库装甲盒防护及水平防护水平,侧面主装甲带则增厚至3英寸。武备方面,与肯特级相比除去少了一座双联装8英寸主炮炮塔外,唯一的区别就是少了两根鱼雷发射管——肯特级为两座4联装,B型巡洋舰则使用两座三联装。新方案的预计标准排水量为8200吨(实际建成后发现其实要更重一些),而为了防护则牺牲了一些续航性能——只有7000海里/12节,预计造价比A型巡洋舰低22万英镑(一艘肯特预计造价为200万英镑)。1926年3月,B型巡洋舰方案获得海军部认可,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试航中的“诺福克”号重巡洋舰,舰桥顶端的火控塔是初期与伦敦级唯一的区别

与此同时,1926年计划中的两艘A型巡洋舰也进入论证阶段。尽管最早这两艘巡洋舰计划按照伦敦级的标准来建造,但是由于B型巡洋舰都拥有了更好的防护,A型巡洋舰再维持如肯特级般饱受诟病的防护水平就显得有些说不过去。1926年5月,海军部高层开始研究新巡洋舰应该采用何种防护水平。根据一战经验,炮战距离应该介于10000~20000码之间,弹药库应能在此距离内抵挡自己的8英寸火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轮机舱段则因为重量有限而不考虑抵挡8英寸穿甲弹。实验分析表明,现有的装甲盒设计完全不能保证20000码以内对8英寸穿甲弹的防护,而5.5英寸厚的侧甲足以保证13500码以上距离上对8英寸穿甲弹的垂直防护。不过海军建设部认为,在15000码或者以上的距离,炮弹命中水线部位进而击中弹药库侧甲的概率并不大,应该增强弹药库的水平防护。1926年7月份,海军建设部、军械部和火炮部齐聚一堂,开始共同讨论新巡洋舰的弹药库防护。尽管大家都同意,现有的装甲水平不足以使A型巡洋舰的弹药库在20000码以内的距离上免疫自己的穿甲弹,但是解决方案无一不会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军舰超重,因此这场会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维持原状,不做任何改动。海军部认可了这个决定,并在1926年10月份通过了两艘新A型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与伦敦级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两艘新A型巡洋舰随后被命名为“诺福克”、“多塞特郡”,后世称之为诺福克级,随后与B型巡洋舰的订单一起下发,B型巡洋舰则获名“约克”。1927年初,海军参谋部建议在诺福克级两舰舰桥顶端安装一个新设计的火控观测塔,随后这个建议被接受,这也成为诺福克级和伦敦级几乎唯一的区别。1927年中,三艘巡洋舰相继开工建造。

5.日内瓦海军会议与伦敦海军条约

尽管工党内阁于1924年底垮台,重新执政的保守党也意识到其一些政策的正确性——英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财政状况已经不允许皇家海军进行大规模扩充。然而由于作为皇家海军假想敌的美日仍然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军备竞赛,对于皇家海军来说,维持优势而又能够省钱的最佳方法就是限制军备条约。1926年,海军大臣们就开始准备在下一次军备限制会议上提出限制8英寸主炮大型巡洋舰数量的提案。1927年6月,在英国的主导下,美、英、日三国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海军军备限制会议。与此同时,尽管完成了1926年计划内的三艘巡洋舰设计工作的皇家海军已经开始进行接下来几年的规划工作,原定于1927年设计建造一艘A型巡洋舰和2艘B型巡洋舰,1928年和1929年则分别开工一艘A型巡洋舰,但是由于英国与会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限制假想敌的大型巡洋舰数量,他们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诚意,因此海军部叫停了这些巡洋舰的设计工作。

不过与会各方的意见分歧极大。英国方面希望将巡洋舰尺寸限制到7500吨以下,主炮口径6英寸以下,即以后各国不再建造8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舰,现有的该类型军舰应维持美、英、日5:5:3的数量比例分配配额,多出的部分应当停建拆除。美日则不同意,并且认为巡洋舰总数也应按照5:5:3的比例进行数量限制。英国方面则坚持,由于美日巡洋舰主要用于舰队作战,而英国的巡洋舰主要作用是为漫长的通商航路护航,因此需要比美日更多的巡洋舰。各方众口难调,日内瓦会议只得不欢而散,因会议而停止的后续巡洋舰计划又再度启动。此时,皇家海军从情报部门获得“可靠的消息”称,日本的新型巡洋舰将安装12门8英寸主炮和20管61cm鱼雷发射管(假的),海军军械部因此向建设部提出,能否在1927~1929年计划里的A型巡洋舰上加强鱼雷武装。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在早先的C级和D级轻巡洋舰上,英国人都在上面安装了4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在郡级的船体上安装4座3联或4联装发射管其实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度,难度仍然在于重量。海军参谋部一向认为,郡级巡洋舰可怜的防护水平是8英寸火炮过重导致的,而这一次加装鱼雷的困难又使他们再一次提出,有必要考虑将万吨级巡洋舰的主炮口径缩减为7.5英寸或7英寸。尽管这可以节省很多重量用于安装更多的主炮和更厚的装甲,但是和对手相比其火力依旧不值一提。军械部很难理解,为何其对手能够在如此小的船体上安装如此重的火力,建设部则表示他们的船体强度很可能遭到削减。年底,情报部门又传来了新情报,称美日的新巡洋舰都会安装8门8英寸主炮(还是假的),海军参谋部因此断定英国巡洋舰的火力并未落于人后,这一系列的讨论也最终以维持原状为结论而告一段落。

埃克塞特号线图,注意其直烟囱设计

由于A型巡洋舰的方案迟迟没有定下来,1927年11月,第一海军大臣威廉·布里吉曼决定将原定于1927/28财年开建的A型巡洋舰推迟到1928/29财年,而在本年度仅建造一艘B型巡洋舰。B型巡洋舰按照前一年开建的约克号标准建造,但是第一海军大臣表示有必要增强其弹药库的装甲盒厚度,被推迟的A型巡洋舰也应该做类似修改。他如此要求的原因是科研部门研发出了新型的高速8英寸穿甲弹,拥有比此前使用的炮弹更好的穿透性能。与此同时,8英寸主炮70度仰角的功能被认为是鸡肋,新舰上应该取消如此设计,也有助于减重。1927年12月,经过修改的B型巡洋舰方案提交至海军部。相比于约克号,这个方案使用了新设计的MkII型炮塔,主炮最大仰角从70度降为50度;弹药库装甲盒被增强,侧面厚度达到5英寸;舰体长度被稍微加长,以解决约克号重心过于靠前的问题。这些修改也导致新舰吨位比约克略大,达到8550吨(约克为8400吨),航速则因为长宽比增加而略有提升,达到32节(约克为31.75节)。1928年3月1号,设计方案被通过,订单下发至造船厂,该舰命名为“埃克塞特”。同年9月,由于在服役不久的郡级巡洋舰上获得的使用经验表明,其烟囱距离舰桥太近,排烟影响内部工作环境,于是仍在建造中的埃克塞特号和约克号一同接受了烟囱改装,将前中两个烟囱合二为一,形成了不同于郡级(3个细烟囱)的双烟囱布局。

1932年的“埃克塞特”号巡洋舰,注意其重新设计过的舰桥形状

尽管1927年A型巡洋舰的计划被推迟一年,但是其设计论证工作其实早在年初就已经展开。由于早已获知美国彭萨科拉级将安装10门8英寸火炮,以及情报所述的日本12炮巡洋舰所带来的震撼,海军建设部在5月份要求设计师们考虑设计一个装备5座双联装8英寸主炮塔的方案,所需重量则通过牺牲舰内居住空间及部分装甲来提供。不过这个方案很快就被放弃,因为英国设计师们不知道该把第五个炮塔放在什么位置——放在船体中部会导致射界极为有限并且挤占本就已经紧张的甲板空间,放在前部(如同纳尔逊级、妙高级等那样舰桥前3个炮塔品字布局)射界同样有限,而且炮口爆风也会影响舰桥工作。6月份,建设部决定重新考虑在前一年设计诺福克级时放弃的增强装甲方案,所需重量同样由牺牲居住性、降低干舷高度来提供。建设部希望新巡洋的水平装甲厚度能加厚至3英寸,侧面垂直装甲带则加厚至6.5英寸——不过由于重量限制,6.5英寸的装甲带只能选择覆盖一部分轮机舱室。随后由于日内瓦海军会议的召开,设计工作被暂停。不过由于会议很快谈崩,1927年7月,设计工作重新展开。第一海务大臣贝蒂上将十分中意的这个装甲增强的方案,但是他回绝了建设部关于取消弹药库装甲盒设计的提议——建设部设想将主装甲甲板延长以提供对弹药库的保护,但是贝蒂认为弹药库装甲盒能够使弹药库有效抵御来自水下的攻击(包括水中弹和鱼雷)。1927年7月21日,设计草案经由贝蒂之手提交给了海军部,但是如上文所述,在争论了将近半年之后,海军部才最终决定,以该方案为基础进行1927计划A型巡洋舰的后续设计工作——尽管此时,该计划已经不可能按时完成,以至于被推迟至1928/29财年。

“萨里”级巡洋舰方案线图,注意其舰体中部的装甲带

1927年底,加强防护版的A型巡洋舰后续设计继续进行。建设部提供了两个备选方案——X和Y,区别在于Y方案使用了更少的锅炉(6个)和出力更低的轮机系统(60000马力)而使得航速更低(30~30.25节,X方案为30.75节),但是轮机舱被装甲带覆盖的面积则更大。X和Y方案上共同采取的减重措施包括使用长艏楼船型、将鱼雷发射管位置下移一层甲板、减小居住舱面积以及降低干舷高度等。1928年初,海军参谋部开始对两个方案进行评估。参谋部指出,由于英国巡洋舰需要同时担负伴随舰队作战和商船队护航的任务,其航速有必要维持与舰队同等的水平,30.5节是下限,因此X方案是更好的选择。但他们同时指出,X方案炮塔的防护过于薄弱,会轻易被驱逐舰的4.7英寸火炮击穿而导致瘫痪,建议在炮塔四周加装1英寸的装甲,所需重量则通过削减其他部分装甲来获得,主装甲甲板从3英寸削减为2.5英寸,侧面垂直装甲带从6.5英寸减薄至5.5英寸。不过,1928年5月,由海军各个部门联合举行的会议上却认为,由于已经有15艘快速巡洋舰在建造中,足以满足舰队使用,新巡洋舰应该追求最好的防护效果,速度慢一点并无太大影响,因此Y方案被选中,防护方案也按照此前参谋部的建议进行修改。1928年5月21日,海军部通过了修改后的Y方案,同时下发两艘巡洋舰的订单(一艘为1927计划,一艘为1928计划),并两舰被分别命名为“萨里”、“诺森伯兰”,即“萨里”级,计划于次年年初开工。就在萨里级设计进行的同时,皇家海军决定更换所有8英寸火炮巡洋舰的舰桥——原有的堆砌式的岛式上层建筑被认为空气动力学性能不佳,会在其后产生大量乱流导致烟囱排出的烟覆盖整个舰艉,从而使得在舰桥上无法观测到舰艉的情况,因此所有巡洋舰此后都加高了烟囱高度,并更换了一个两侧带切角的塔式上层建筑。

完成现代化改装后的“贝里克”号巡洋舰,注意其修改过的舰桥样式

原本萨里级计划在1929年春季开工,但是由于本年度英国要进行大选,因此建造工作被推迟。大选的结果是工党再度获胜,5年前就一直反对海军建设的麦克唐纳再度上台,他上任之后就在1929年6月份下令搁置萨里级的建造准备工作,并准备同美日展开新一轮的海军限制军备会议。尽管如此,海军部仍然要求建设部开始进行1929年计划的一艘A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由于萨里级在完成详细设计方案后,其预计吨位距离10000吨的限制仍有100吨的差距,海军部要求利用这100吨再度加强一下萨里级的防护或者提升一下速度。由于设计萨里级时有人质疑其通风系统完全没有受到保护,建设部决定为通风风扇添加一个小型装甲盒。为了能够节省出提速所需的重量,建设部又再度要求总设计师利利克拉普考虑换装3座三联装炮塔的可能性,而使用为新型驱逐领舰研发的转速更高的高速蒸汽轮机则可以保证在轮机总重增加仅50吨的情况下达到80000马力的出力。不过利利克拉普表示使用三联装炮塔会导致舰体及内部舱室尺寸改变,而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去重新设计舰体。不过,这个问题不久之后也就不再需要担心了——1929年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和美国和美国总统胡佛进行了会面,双方基本达成共识,工党政府叫停了一切海军新项目的开发。1930年4月,《伦敦海军条约》签署,条约规定英国只能拥有14.6万吨的A型巡洋舰(即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的重巡洋舰),这正好是3艘霍金斯级、11艘郡级、约克号和埃克塞特号的吨位总和,英国不再有任何配额去建造新的8英寸火炮巡洋舰(重巡洋舰)。条约签署后,萨里级的建造计划被正式取消,1929年A型巡洋舰的计划也就此胎死腹中。

1929年A型巡洋舰计划草图,注意其拥有两个飞机弹射器

6.后条约时代的改进与大型巡洋舰建造计划

尽管条约断绝了英国建造新重巡的可能性,但是老船的现代化改造工作依旧需要进行。在签订条约期间,皇家海军终于能够正式一窥其他各国的条约重巡设计。他们对美国人出力强劲却重量较轻的轮机十分羡慕,但是对美国人为了节省重量而使用共鞍主炮而感到不齿。不过最令英国人感到意外的是,波特兰级重巡洋舰能够在限制吨位以下还维持非常高的防护水准。由于早已对本国的郡级几乎等于没有的轮机舱防护不满,建设部决定首先增加防护。参考美国波特兰级的防护水平,建设部决定为郡级的轮机部位添加一条4英寸的垂直装甲带。海军部同时要求为通风风扇添加防护(如同1929年计划),但是建设部担心这会导致超重,而仅仅是将轮机舱风扇下移一层甲板以纳入装甲带保护。由于在计算后发现即便进行如上改装,郡级仍有接近80吨的空间可以升级,1934年2月,建设部又提出将上述的改装方案命名为X方案,并又提出另外两个方案:Y方案将装甲带加厚至5英寸并延伸覆盖发电机,通风风扇侧面则有4英寸的装甲带;Z方案则进一步将装甲带加厚至5.5英寸。1934年7月,海军部决定在三艘较轻的肯特级上(贝里克、坎伯兰和康沃尔)使用Z方案改装,萨福克号使用Y方案,肯特号使用X方案。为了进一步节省重量,肯特级的鱼雷武装也被拆除。

完成现代化改装的“萨福克”号,注意其舰体中部水线部分增加的装甲带和艉部巨大的机库

1936年,随着日本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谈判,皇家海军决定按照条约规定,将巡洋舰的限制吨位提升300吨至10300吨,所有郡级重巡洋舰也计划按此吨位标准进行改造。5艘肯特级率先接受了改造,安装了新的火控塔和一个新机库,对空武装也得到更新,并安装统一的对空射控装置。1938年,伦敦级的改造工作也被提上日程。由于对肯特级上安装的细长装甲带的效果表示怀疑,皇家海军希望能在伦敦级上安装一个高度更高的装甲带,水平防护最好也能得到加强。同时海军部建议修改轮机舱设计,换用新的高出力锅炉,用分布于3个锅炉室内的6座新型锅炉替换分布于2个锅炉室内的8座老式锅炉,这样不仅有利于减重,也有利于增加生存性(一个锅炉室炸了只会损失1/3的动力,而以前则会损失一半)。1939年,伦敦号开始按此标准改建,不过由于同年二战爆发,伦敦级和诺福克级6舰里也仅有伦敦号接受了如此改造。

改造完成的“伦敦”号重巡洋舰,上层建筑完全重新设计,鱼雷也被拆除

海军部在讨论伦敦级改造方案的同时,由于条约失效,1930年后仅建造过轻巡洋舰的皇家海军也再度把目光投向了大型巡洋舰。由于情报指出,日本和德国都在计划建造20000吨的超级巡洋舰,作为应对英国也应需要同类型的军舰。1938年1月,海军建设部指示设计师约翰设计一型20000吨装备12门9.2英寸主炮(3座4联装)和12门4.5英寸副炮(6座双联装)的重巡洋舰。该型巡洋舰应该拥有8英寸的主装甲带和4英寸的水平装甲,航速33节,预计造价500万英镑。海军军械部向约翰提供了一些4联装9.2英寸主炮炮塔的技术细节,约翰发现20000吨的船体对于这种炮塔来说有些小,需要至少23700吨。为了节省吨位,他决定放弃4联装炮塔而使用三联装,但即便如此为了达到33节的预定航速,这个吨位依旧不够用。他最终决定在装甲上动刀,主装甲带被削减至6英寸。1938年2月,约翰向海军部提交了自己的计划草案,但是海军部高层对此并不感冒,他们对建造如此大的巡洋舰毫无兴趣。建设部依旧没有放弃,提出了更多的设想,包括将使用3座三联装的8英寸主炮和更好的装甲的方案(9~10.5英寸的主装甲带),不过依旧没有引起海军部的兴趣。1938年12月,由于获悉美国正在设计阿拉斯加级,并且情报指出日本即将开始建造20000吨、装备6门12英寸主炮、7英寸主装甲带的超级巡洋舰(假的),海军建设部指示约翰在之前8英寸/9.2英寸主炮大型巡洋舰的船体设计基础上安装6门12英寸主炮。不过约翰在研究后认为,在防护维持9英寸主装甲带和3英寸水平装甲的前提下,使用6门10英寸主炮可以大大节省吨位至18000吨,这样使得航速可以达到34节,造价也可以维持在500万英镑以内。

脑洞人士绘制的英国大型巡洋舰想象图,注意这并不代表实际方案造型

由于超大型巡洋舰的方案一直得不到高层青睐,1939年6月份,海军建设部决定申请继续建造更多的万吨级重巡以满足使用需求,设计方案基本延续1929年方案。然而,二战的爆发再一次打断了这些工作,丘吉尔随后也再度出任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认为,既然战争已经爆发,再按照条约标准去建造万吨级重巡毫无意义。他认为,为了对抗德国重巡洋舰,皇家海军需要一型14000~15000吨的重巡洋舰。建设部接到指令后,基于此前的大型巡洋舰设计方案,设计师约翰再度完成了草案设计,新方案计划装备三座三联装9.2英寸主炮炮塔或四联装8英寸主炮炮塔,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分别厚7英寸和2英寸。建设部认为这个防护水平不足以使其在面对德国重巡时占到优势,因此在征得丘吉尔的同意后,新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又回归到了1938年初的2万吨方案上来。1939年9月8日,装备9门9.2英寸主炮或12门8英寸主炮的21500吨重巡洋舰方案被提交至海军部。然而在研究了这些方案过后,海军计划部认为这种军舰没有伴随舰队作战的价值,而如果是为了保护航路、猎杀敌方破交的巡洋舰的话,这种大型巡洋舰也更容易被发现而引起对方警觉,导致无法进入有效交战距离,更何况9.2英寸的火炮也需要研发,而耗费更多时间。装备更大口径主炮的快速战列舰能够比这种军舰更适应其角色,而且也能伴随舰队作战。如果真的需要巡洋舰担当此任务,能够快速拉近距离的高速巡洋舰比这种大型巡洋舰要有用得多。海军部认同了计划部的看法,1939年底,大型巡洋舰计划被放弃,皇家海军决定在1939/40财年建造一艘快速战列舰——前卫号。

“前卫”号战列舰正式宣判了英国大型巡洋舰方案的死刑

尽管大型巡洋舰方案屡屡受挫,但是施佩伯爵号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的表现以及美国计划建造阿拉斯加的消息都给了海军建设部继续坚持的理由。1940年1月,建设部又重新向海军部申请设计建造2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年底,海军部召开了一项会议,讨论皇家海军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军舰。备选方案有3:一是类似于斐济级的8650吨级轻巡洋舰,二是14000吨级、装备12门6英寸主炮的大型轻巡洋舰,三是15000吨以上、装备8英寸以上口径主炮的重巡洋舰。会议决定先由建设局提交各类型方案再做下一步打算。1941年3月,建设部提交了3个重巡洋舰方案,放弃了需要耗费时间研制的9.2英寸主炮,全部方案使用3座三联装8英寸主炮炮塔,吨位在15500~17500吨之间,副炮采用8~16门4英寸或4.5英寸的高平两用炮,主装甲带厚4.5英寸,主甲板厚2英寸(弹药库上方4英寸)。1941年10月,海军部决定在下一年建造一艘重巡洋舰,并在11月向兵工厂下发了三联装8英寸主炮炮塔的订单,但是次年2月份,重巡洋舰设计工作被叫停。皇家海军此时已经意识到,对于巡洋舰来说,其主要工作不再是与敌方巡洋舰交战,而是防空。他们更需要的是黛朵级这种纯粹的防空巡洋舰,而装备8英寸主炮的重巡洋舰因为主炮不能对空而成为鸡肋舰种。更何况,一艘将近两万吨级的重巡洋舰,其造价足够建造两艘黛朵级,而其防空能力,却不及后者的一半……

15500吨的重巡方案,副炮为12门4英寸高平两用炮

7.英国重巡的战后余热

英国在二战中折损了埃芬汉号、康沃尔号、多塞特郡号、约克号和埃克塞特号重巡洋舰,二战后绝大多数幸存的重巡均无所事事地等到1950年退役拆解,只有伦敦号还在紫石英事件中掺了一脚,到长江边上和解放军炮兵部队的105mm榴弹炮展开了炮战——虽然她一门榴弹炮也没打中却反而吃了好几发榴弹炮弹,但是她的炮击却歪打正着地打中了在江边集结的解放军步兵部队,导致了上百人伤亡。此外唯一的例外是坎伯兰号,二战结束后她改装为一艘武器测试舰,测试了众多英国在战后研制的火炮,例如用于虎级轻巡洋舰上的152mm/50 Mk N5型和76mm/70 Mk6型舰炮,六联装40mm博福斯STAAG等。坎伯兰号一直服役到1959年才最终退役拆毁。

停泊于上海的“伦敦”号重巡洋舰,身上布满了解放军炮兵留下的痕迹
战后作为武器测试舰服役的“坎伯兰”号重巡洋舰,注意其舰艏装备的6英寸Mk N5型舰炮


默默无闻的开创者——英国重巡洋舰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