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笔记摘抄
了凡四训 袁了凡 44个笔记 ◆ 译序 >> 《了凡四训》显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的另一个层面:透过自我修行创建良好的生活。这 >> 当人们普遍地向神佛、风水寻求帮助的时候,袁了凡极力向人们证明,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平安,源于内心。 >> 上天是公正的,不是看你拜不拜,而是看你实际做了什么。最后,每个人都要为他自己的行为买单。钱是买不来神灵的保佑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心念和行为里找到安心的路。所以,要修心。 ◆ 译文 >> 云谷禅师问我:“一般的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成为觉悟者,是因为执着于各种妄念。你整整坐了三天三晚,不见你起心动念,是什么原因呢?” >> 禅师回答:“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你二十年来,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 禅师又说:“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 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就从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固有命数,是再生的义理之身。 >> “《易经》所讲,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开章讲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乐于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得到许多幸福’。你信不信这句话呢?”我说 >> 云谷禅师给我看了一本功过格,就是用来记录善恶功过的簿册,善言善行记为“功”,恶言恶行记为“过”。禅师让我把每天做的事情,都一一登记。善事看看是否增加了,恶事看看是否减少了。又教我念准提咒,说这个咒有强大的感应力。 >> 孟子谈到怎么立命,说‘夭寿不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短命和长寿是很主观的二分法,当我们安静的时候,当我们全然地投入生活时,哪有短命?哪有长寿?细细说来,如果我们对于丰足和短缺不起分别心,那么,就可以在贫富方面乐天知命,不被贫富所牵累。如果我们对于潦倒和成功不起分别心,就可以在 >> 贵贱方面顺应天命,不为贵贱所牵累。如果我们对于短命和长寿不起分别心,就可以在生死方面得大自在。人生在世,生死是最重要的事,勘破了生死,一切的顺境和逆境都能够安之若素。 >> 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说,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又可以说,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所谓‘修’,就是自身有过错,都应当彻底改正,永不再犯。所谓‘俟’,就是哪怕有一点点非分的企图、念头,有一点点的迁就、迎合,都应当彻底斩断它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不动念的境界,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学。 >> 孩子,还没有人算过你的命,不知道怎么样?但是,不论怎么样,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也要想到忍饥挨饿;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 >> 孩子,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一日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有的却不能勤勉修行德性、拓宽学问,为什么呢?只因“因循”两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守着世俗之见,按照社会的惯性得过且过,对于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 不论犯了什么过错,还是多久以前的事,只要下决心改正错误,就是难能可贵的。 >> 然而,我们一定要明白,人世无常,生命非常脆弱,就像佛陀说的,命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接不上,想改过也来不及了。所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而一旦觉悟,就一定一刻都不能懈怠,一念都不能放纵。 >> 善于改正过错的人,在还没有付诸行动改正错误之前,就先把其中的道理彻底弄明白了。 >> 以前好发脾气,就要好好想想:别人固然做得不好,但别人做得不好,恰恰应该同情。如果违背情理相互争斗,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实在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发脾气的。 >> 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并不发怒,即使是关于自己的谣言、毁谤满天飞,也只觉得是火在空中燃烧,再大的火也一定会熄灭。 >> 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大发脾气,费了很大的劲很多的心思去辩解、去澄清,其实是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愤怒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至于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好好想一想道理在哪里。道理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去改正,而且是彻底改正。 >> 不管什么过错,其实都是由心而来。如果我的心不起妄念,怎么会犯错误呢?我们不必对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种种不当行为一个一个去分析,去寻求戒除每一个行为的方法,而是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那么,邪恶的、不当的念头就不会来找你。好像太阳高高挂在天上,那些鬼鬼祟祟的东西就全部消失了。这是专注于正念的精要。 >> 过失都来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应直接砍掉它的根,而非剪掉它的枝条和叶子,因为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 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 >> 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 孩子,我们都是平常之人,日常言行里大大小小的过错多到不可计数。但是,我们回顾自己的往事,常常不觉得自己做错过什么,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思太粗陋、目光太短浅。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平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这些都是作孽之相。一旦出现这类状况,就必须奋发图强,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 徐凤竹最终官至两浙巡抚。 >> 其他人又举了很多例子,但中峰和尚都说未必。大家就让他解释为什么,中峰和尚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所以,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 >> 私心就会伪善。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这些情况,都应当自己细细考量。 >> ,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像这些细微的区别,都应当仔细分辨。 >> 什么叫阴、阳呢?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利,不过是一种福报。但是,名声也是造物所忌讳的。世间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有些人没有过错却莫名其妙地背负恶名,他的子孙往往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微妙了。 >> 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 >> 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譬如,我们拿财物帮助别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物,那么,就是做到了“三轮体空”,也做到了“一心清净”。如此的话,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泽,一文钱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我们做了善事,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总是想着要得到报答,那么,哪怕施舍了万两黄金,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这又是一种说法。 >> “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真正付诸行动才是过错。一念之差,也是过错。” >>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 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 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不应该只戒掉杀生,对于一切的存在物,都应当有所爱惜。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其实都有灵性。我们抽丝的时候要煮茧,锄草耕地的时候要杀死小虫子,我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杀死了不少无辜的生命。所以,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计其数,都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古人有诗:“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的心啊。 >> 说:“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 >> 道人说:“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 道人说:“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只要常常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比如谦虚,并不花费你的 >> 钱,为什么不自我反省而骂考官呢?” ◆ 原文 >> 治心编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