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乌尔班大炮——毁灭拜占庭帝国的巨炮

2022-08-30 13:13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1452年巴尔干地区战云密布,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或许是出于自己敏锐的嗅觉来到君士坦丁堡,希望通过为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效力觅得一份锦绣前程。乌尔班拥有当时全欧洲最高明的铸炮技术,任何一位有雄心的君主面对这样的才俊想必都会求贤若渴、拜为上宾,然而对于拜占庭帝国而言此时却是最黑暗的日子。奥斯曼帝国入侵前的150年间拜占庭的疆土早已支离破碎,在1449年君士坦丁十一世登基时帝国势力已经不出君士坦丁堡市郊,而且被奥斯曼帝国的广袤领土所围困。此刻野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奥斯曼帝国的新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已在君士坦丁堡以西140英里外的阿斯麦首都阿德里安堡准备一支大军,锋头直指拜占庭帝国首都。实际上君士坦丁堡对乌尔班的发明深感兴趣,并且提供一份微薄的薪金以期留住这位匈牙利天才,然而帝国苦于财政的枯竭根本无法负担极其昂贵的青铜炮制造,对实质上已经破产的皇帝来说甚至连乌尔班微薄的津贴都不能按时发放。乌尔班不满足这样困顿的生活,在象征性地为拜占庭帝国生产一些小型火炮后按照“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于1452年秋天前往阿德里安堡,去年仅19岁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那里碰碰运气。

穆罕默德二世

此时穆罕默德二世正在为是否进攻犹豫不已,君士坦丁堡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座历史名城虽已经衰落但仍然具有成为奥斯曼帝国中心的潜力,数百年以来它都是对穆斯林最有吸引力的战利品。不过整整7个世纪君士坦丁堡一再打退穆斯林觊觎者,它坚固的城防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令其易守难攻。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中该城共遭23次围攻,只有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十字军依靠运气突破它的城墙。乌尔班的跳槽是幸运的,在接见并详细询问这位火炮工程师后穆罕默德二世希望他能制造一门足以击破君士坦丁堡城墙的重炮,乌尔班肯定地回答:“我已经仔细研究过该城城墙,我有信心制造这样的重炮,它不仅能击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甚至传说中巴比伦的城墙也不是对手。”于是他获得穆罕默德二世的授权。

整个1452年秋天乌尔班都在阿德里安堡督造那门巨炮,奥斯曼帝国为这位工程师提供应有尽有的原料,工人们挖掘巨大的专用铸造窖池来融化青铜,开始铸造这史上前所未有的武器。当模具被击碎后展现于众人面前的是一件恐怖而非凡的怪兽——乌尔班大炮,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1453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皇宫外举行第一次试射,大炮置于宫门之外,装填虽冗长但很顺利,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炮弹没入1英里外的6尺深的泥地。乌尔班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而穆罕默德二世终于有了令自己成就功业的利器。

如何将巨炮顺利运往140英里外的君士坦丁堡则成为穆罕默德二世难题,好在穆罕默德二世手中掌有巨大的资源,于是动用400人以及60头牛作为搬运队。运送巨炮的过程极为缓慢,每天只能前进2.5英里,同时专门有一队工兵负责在前架桥开路。乌尔班的铸造厂持续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往往比不过第一门巨炮,但长度也达到惊人的14英尺。直到6周后巨炮才运抵君士坦丁堡附近,此前工兵已经做好火炮发射的场地准备(诸如清除灌木、平整地面等等),并且在距离城墙250码开外修筑一系列火炮工事。奥斯曼士兵沿城墙的薄弱地点布置14到15个炮兵阵地,乌尔班大炮布置在穆罕默德二世帐篷前的显要位置,以便穆罕默德二世随时监督战果。炮兵阵地通常布置一门主炮,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奥斯曼士兵称之为“巨熊周围的幼兽”,它们可发射200至1500磅的炮弹。虽然有目击者称穆罕默德二世拥有极为庞大的火炮阵容,但实际上可能只拥有69门大炮,不过在当时也算一支惊人的炮兵力量了,当然攻城部队也少不了装备一支作为辅助的投石机部队。为了安装这些笨重的金属大炮奥斯曼士兵动用复杂的滑轮系统,为了防止守军火力摧毁这些昂贵的兵器特意安装巨大的木质护盾为大炮提供防护,而炮弹和火药则由舰队从黑海北岸运来。火炮部队由训练有素的两组队员构成,全面负责火炮的布置、装填、发射和维修。在那个年代操作这些重炮需要很长的时间、耐心和技术,首先要向炮筒装载火药,接下来再小心地放入适当口径的炮弹,调整射击俯仰角度全靠炮兵往炮架下嵌入不同尺寸的木楔子,一些巨型木梁垫在火炮下以便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1453年4月12日导火线终于装入了乌尔班大炮的火门,这支庞大的炮兵部队在前线足足占据了4英里宽的位置,历史上首次炮兵协同齐射就此开始。这时的君士坦丁堡战场恐怕是战争史上体验火药威力最直观和震撼的场所,齐射开始之际天翻地覆、地动山摇,这是当时欧洲人从未领教过的。炮弹发出致命的尖啸将君士坦丁堡巨大的石墙砸成碎屑,给附近军民带来绝望和死亡。乌尔班大炮对城墙薄弱地点的选择性射击起到良好的效果,有时炮弹摧毁整段的城墙,有时候是城墙的一部分,有时是一座塔楼或一段胸墙。当时没有哪座城墙坚固到可以抵御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一位目击者这样形容道世界围城战的景观从此改变,炮弹所经之处致使伟大的狄奥多西城墙分崩离析,守城者目睹此景无不瞠目结舌,惊惶不知所措。部分重型炮弹甚至穿越城墙,深入城区达一英里左右,一些炮弹击毁民居、教堂,一些炮弹杀死市民,一些炮弹坠入市区中的果园。在方圆两英里的地界内都能感觉到强烈的震动,甚至在港口中抛锚的军舰也不能幸免。

炮击对守军心理上的打击甚至更为剧烈和有效,炮击的轰鸣、烟尘和震动让经验丰富的拜占庭骑士和意大利佣兵也感到恐慌。对平民来说这更似世界末日的征兆,四处是狼奔豕突的人群,妇女晕倒在街上,无助的市民只能聚集在教堂徒劳地期盼上帝的拯救。机智的守军运用各种方法减轻炮击的破坏,一种手段是用泥浆和砖灰即时加固、修补受损的城墙,或者用羊毛等软物装填的袋子,甚至贵重的挂毯去填充塌陷的地段。守军也试图用他们寥寥无几的一些火炮击毁敌人的炮兵阵地,然而他们急缺发射所需的硝石,并且奥斯曼的火炮防护严密。更为糟糕的是城墙和塔楼都被证明并不适合用作火炮的发射平台,因为它们都难以承当发射的后坐力及震动,这样勉强的发射对城墙的破坏甚至超过敌军的炮火。雪上加霜的是守军最大的火炮很快又被摧毁,拜占庭将士由此对叛变的乌尔班恨不得能将其碎尸万段,然而无论如何守军凄凉的处境说明君士坦丁堡城墙在围城战中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了。君士坦丁堡的守城部队仍然在坚持着,随着奥斯曼士兵伤亡的增大穆罕默德二世开始感到焦躁,他决定集中炮火轰开一段城墙以便快速解决战斗。然而操作巨炮极端费时费力,一门乌尔班大炮一天最多只能发射7次,火炮时常出现故障,春季的雨水也使大炮在后坐力下经常从炮架上滑落至泥浆中。大炮容易出现炸膛事故,对乌尔班巨炮而言每次发射都是考验,开火时巨大的热量和冲击令并不纯净的金属炮管出现的细小的裂缝,以至于每次发射后炮兵都不得不用热油浸湿炮身,从而避免冷空气扩大这些裂痕。4月20日乌尔班大炮还是发生炸膛事故,在场指导的乌尔班当场殒命,附近的炮兵也遭到重大伤亡。乌尔班遭到这样的厄运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但对面的拜占庭将士还来不及庆祝上帝的眷顾穆罕默德二世坚强地命令人们修复炮身并令它重回战场。但数次发射后大炮再次炸裂。这令穆罕默德二世狂怒不已。然而根本的原因并非乌尔班学术不精或炮兵操作有误,而是在于这样的钢铁巨兽肩负的军事使命已然超出当时冶金术可承担的上限。这次事故对奥斯曼的炮兵并不致命,乌尔班巨炮在打击守军士气上有不可比拟的巨大威力,但对城防实际的破坏更多是那些口径稍小的大炮完成的。

在围城的早些时候一个匈牙利代表团前来面见穆罕默德二世,某位匈牙利人观摩奥斯曼炮兵的工作后提出建议:不要尝试始终攻击城墙的同一地点,在第一发炮弹击中城墙后平移弹着点大约10米打出第二个缺口,接着在这两个弹孔之间打出第三发炮弹,使弹着点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便能把对城墙的伤害增至最大。于是奥斯曼炮兵改变了战术,炮兵群首先用小口径火炮在城墙上打出前两个弹孔,接着用重炮做致命一击,新的战术对君士坦丁堡城墙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炮击一连持续六天,尽管有瞄准和装填上的困难但奥斯曼炮兵还是设法保证每天射出120发左右的炮弹。炮火集中在城墙的中段,最终这段外城墙垮塌。但是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的拜占庭士兵开始高效地修补受损的城墙,他们发明一种别致然而高效的方法,当一段外城墙受损时他们立即用手边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诸如石块、木材、灌木甚至大量泥土)来加以修复。他们还放置大量装满泥土的木桶作为掩体,以便抵挡奥斯曼军队的箭矢和枪弹。每当夜幕来临城中的男女居民纷纷来到受损的墙头连夜抢修,以至于第二天黎明让奥斯曼军队是上一次炮击的效果完全化为乌有,奥斯曼火炮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了。

拜占庭的小型火炮并不适合发射重型炮弹,于是守军另辟蹊径将一些火炮(其实应该称作“手炮”,它们可单兵操作)当作“霰弹枪”使用,他们在炮管中装填5到10枚核桃大小的铅弹。当奥斯曼士兵蜂拥而至时他们从极近的距离发射,效果是敌军血流遍地,有些地段尸体甚至堆积到城墙的高度。这些拜占庭袖珍火炮所发射的铅弹穿透力很强,它常常可以贯穿一名身着铠甲的奥斯曼士兵,随后击中他身后的另一名士兵,然后再次贯穿再击中下一名士兵,直至炮弹的威力消逝,于是一发铅弹常常一次便能杀死2到3名敌兵。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奥斯曼军队遭到惨重的伤亡,但是对兵力强大的穆罕默德二世来说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4月18号穆罕默德二世认为炮击已经取得足够效果便发起总攻,然而总攻在付出极大人员伤亡后依然失败了,穆罕默德二世遂下令继续炮击。在这之前火炮偶尔也用于攻城战,但像君士坦丁堡战役中这样长时间和猛烈的炮击却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也没有任何其他一支军队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持续的炮击下城墙不断陷落。君士坦丁堡守军在炮击、敌人进攻和反攻、修复城墙中不断循环往复,他们渐渐陷入类似一战中的“堑壕战”那样的境地,这样的拉锯战却逐渐耗尽守军的精力和士气。到了5月28日炮击已经持续47天,奥斯曼军队总计已经消耗55000磅火药并发射5000炮弹,城墙上已经出现9个缺口,攻守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但默罕默德二世并不松懈,相反穆罕默德二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遂于5月29日下令发起全面总攻。早上1点三十分奥斯曼士兵在约4英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冲击,在他们身后炮兵进行火力掩护。在几个小时的混战后一发重炮击破栅栏并打开城门缺口,奥斯曼士兵蜂拥而入,守军的抵抗崩溃了。号称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终于被奥斯曼帝国攻陷,穆罕默德二世终于实现前辈们的夙愿,重炮在这次足以改变欧洲历史的围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标志着欧洲传统要塞技术的过时和攻城战术的改变,在军事史上也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乌尔班大炮——毁灭拜占庭帝国的巨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