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西郊元墓发掘简报
大同市西郊元墓发掘简报
王银田 李树云(大同市博物馆)
1987年9月与1992年10月,大同市博物馆先后在城西近郊的宋庄、齿轮厂发掘元代墓各一座,两墓均遭严重破坏,墓顶残缺不全。现分别简报如下:
一 宋庄元代墓
1.墓葬形制
该墓(编号SM1)位于城西宋庄西北2公里处,城区工程三处总库东院东北角,为砖券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南偏西5。。墓道限于客观条件没有发掘。甬道位于墓室南壁正中,宽0.72.高1.2、长0.32米,用不规则的自然形石块封门。甬道顶部已被破坏,推测为券顶。墓室呈方形,长宽均为1.85米。北部置棺床,棺床宽0.73、高0.20米,长与墓室长度同为1-85米,用方砖错缝砌成,砖长、宽均为31厘米。棺床上置木棺,已朽,且被破坏。铺地砖也用方砖错缝平砌,单层。墓底0.20米以上,于四角用砖叠涩内凸。立壁高1.05米,其上起券结成穹窿顶。穹窿顶有两次明显内收,并用青绿、土黄二色绘以条带,在两部分条带中间,于四壁正中各绘斗拱一垛,皆为一柜斗上承三升拱,拱上有三枚散斗,用墨线勾勒。墓室四壁、墓顶、棺床全用白灰涂抹。墓室残高2.05米,推测原高为2.35米(图一)。
2.出土器物
共计26件,其中陶器24件,骨器2件
陶器
细颈瓶1件。标本SM1:1,灰陶质,侈口,圆唇,细长颈,鼓腹,圈足,最大腹径偏下。直径7.3、口径4、底径4.6、高11.2厘米(图二,1)。
盖罐1件。标本SM1:2,灰陶质,直口,圆唇,广肩,鼓腹,荷叶形盖,盖唇略小于罐口。柱形钮高1.1、盖高4、罐口径16.6、底径6.1、最大腹径12.8、通高11.9厘米(图二,2)。
陶碟4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标本SM1:4,圆唇,弧腹,平底略内凹,外表涂红色。口径10.3、底径6.8、高2.4厘米(图二,4)。
小罐4件。器形相同,大小略有差异。标本SM1:5,灰陶质,敛口,圆唇,鼓腹,平底。口径5.2、最大腹径8.2、底径4.5、高6.5厘米(图二,5)。
陶瓶1件。标本SM1:6,灰陶质,五瓣莲花口,沿略外卷,束颈,鼓腹,圈足。口径5.4、底径3.2、最大腹径7.2、高12.1厘米(图二,6)o
鸡腿瓶2件,形制略有差异,分二式。
I式标本SM1:7,灰陶质,直颈,圆唇,溜肩,腹微鼓,腹部饰宽旋纹,平底。口径4.9、底径4.9、最大腹径8.4、高13.8厘米(图二,8).
II式标本SM1:8,灰陶质,束颈,圆唇,侈口,溜肩,腹微鼓,腹部施宽旋纹,平底。口径5.2、底径5.2、最大腹径9.4、高16.2厘米(图二,7)。
陶盒2件,形制、大小略有差异,分二式。
I式标本SM1:9,灰陶质,带盖,子母口,盖顶略鼓,盒直壁,平底,外表涂红色。直径5.8、通高2.7厘米(图二,9)。
II式标本SM1:10,灰陶质,带盖,通体涂红色。盖部直口,圆唇,折腹,平顶。口径11.1、顶部直径6、高1.8厘米;盒子母口,直腹,平底略向内凹。口径9.4、底径11.1、高3.3厘米(图二,3)。
陶盆1件。标本SM1:11,灰陶质,外表残留淡红色。平沿,圆唇,敞口,腹壁斜直,平底内凹,盆外壁有凹旋纹。口径22.6、底径12.4、高5.2厘米(图三,5)。
陶碗1件。标本SM1>12,圆唇,敛口,I鼓腹较深,圈足,底内凹。口径7.5、底径4.4、最大腹径8.4、高4.1厘米(图三,2)。
陶匜1件。标本SM1:13,灰陶质,敛口,圆唇,弧腹,平底,口部一侧有流,流略向下倾斜。口径12.3、底径8、高4.2厘米(图三,1)。
香炉1件。标本SM1:14,灰陶质,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底外凸,蹄形足,其中一足已残。口径5.8、最大腹径偏下,为7、通高5.7厘米(图三,6)。
簸箕1件。标本SMl:15,灰陶质,已残,呈扇状,圆唇,平沿,斜壁,浅腹,平底略向内凹。长14.8、最宽10、最窄处7、高2.7厘米(图三,7)。
陶杯1件。标本SM1:16,灰陶质,敛口,圆唇,斜腹,平底略内凹。口径6.4、底径4.1、高2.5厘米;把靠近杯底,已残,残存部分宽约0.8厘米(图三,3)。
盏托2件。大小、形制均相同。标本SM1:17,上部为平沿,敛口,弧壁。高L 1厘米;中间翼岀部分折沿,圆唇,呈盘状;底座部分直壁,高L 2厘米。盏托直径6.9、通高3.6厘米,外表涂红色(图三,4)。
骨刷柄2件。形制相同。标本SM1:18,骨质圆润光亮,头部宽而厚,宽L 1、厚0・5、长5厘米。正面三排排列规整的小孔,前后穿透,背面刻四道较浅的沟槽;把部窄而薄,宽0.7、厚0.3、长4厘米。骨刷通长9厘米(图三,8)。
二 齿轮厂元代墓
1.墓葬形制与葬具
该墓(编号CM2)位于城西大同齿轮厂西北角铸造分厂院内,为砖券单室墓,墓朝正南,方向180。,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因条件所限,墓道没有发掘。甬道位于墓室南壁正中,宽0.77、长0.5、高1.08米。封门墙二层,内层下边用自然石块堆砌二层,高约0.37米,上边用素面青砖斜向堆砌二层,高约0.47米,外层用一块大石板封堵,券顶。墓室长方形,南北长2.9、东西宽2.33米,北部置棺床,棺床长2.33、宽1.7、高0.16米,由三层方砖错缝砌成,单层。砖长30.5、宽15、厚5厘米。墓室四壁下端为顺砖五层砌成,高31、内凸4厘米。表面涂很薄的白灰,多已脱落。墓室四角下端用立砖砌成四个小龛,高63、宽62、深8厘米。龛以下墓室为长方形,以上叠涩成圆形。墓四壁,顶部皆涂抹白灰,北壁素面,其余东西南三壁绘有壁画。墓室立壁高1.04米,其上叠涩结为穹窿顶。墓顶正中有一圆孔,直径14、深18厘米,外表用两块条砖盖住,砖缝间夹一直径0.7、长17厘米的铁棒。墓室内高2.24米。
此墓葬具与宋庄元墓不同,特点为无棺,棺床上设木榻。榻下四条腿,卯于榻架的木档之中,同一侧的两条腿下侧有横木相连。榻的主结构是长方形框,框下四条腿,腿高12厘米。框中有五条主档,用棒卯与框子相结,主档上置7根未固定的木条(图四)。其上置墓主人,此墓为火葬墓,墓主人骨灰用织物裹成人形,头西向,身下用苇席一领。
2.随葬器物
随葬品以瓷器为主,另有铜镜、木器、铜钱等。此墓曾淤过水,随葬品原始放置位置已难以确认,但就此墓发现时的情况看,随葬品主要分布在棺床前的木质小桌左右。小桌位于棺床正前方,已朽,高近棺床。小瓷碗、瓷碟放于其上,瓷碟上原有木质盖,已朽,散见于碟子周围。桌东侧前方置一钧瓷碗和一件绿釉瓶。桌西侧用两块砖平砌二层形成小台,台上放一大瓷碗,碗内残存黑色胶状物。墓室西侧置一木质盆架,与壁画上的盆架相似,已残。棺床西侧边缘散见巾架残片,从残片看,巾架制作精美。墓室西壁南部,南北向置一骨朵。铜钱分布在死者头部前方和腰部下(图五)。
随葬品中瓷器9件,木器3件,铜镜1枚,铜钱40余枚。
①瓷器
绿釉瓷瓶1件。标本CM2:1,卷沿,圆唇,小口,束颈,广肩微耸,鼓腹,矮圈
(缺)
盆内装满块状物和水果。罐束颈鼓腹,饰花瓣纹。桌南侧绘一株花,桌上置托碗、案、盖罐、注壶等物。桌后一人颇似墓主,女性,着宽袖长袍,披帛站于桌后。裙长踱地,佩绶,打一花结于身前,高髻包巾,环形耳饰,眉间点痣,左手执一物似叉,身体略向右侧。桌子北侧侧身站一侍女,身着方领窄袖长袍,左手举于胸前,右手藏在袖内,右臂抬起。发型同南侧女侍(图版伍,上)。
③西壁
画面人物五个,皆女性。中置一桌,桌两侧有二女婢,桌前跋地对坐二人,桌后站立一人。桌北侧女婢面南侧身而立,执器、服饰、发式都与东壁南侧女婢相同。桌南侧女婢面北半侧身站立,发式、服饰与前者相同。桌前跋地对坐二人,正中置一大方盆,方盆中放注壶1件,盖罐2件,盖罐上贴有纸条,北侧罐上书“玉莲春”,南侧罐上书“莲花香”。盆左侧一女眉心点痣,着长袍,发式同前两名女侍,盆右侧之人,高梳双髻,着襦裙,右手持一物似水果(图八,下)。桌后站立一人,发饰亦与桌旁女婢同,着交领窄袖长袍,双手捧一托碗,半侧身向北而立。正中方桌上置一蕉叶纹敞口大盆,盆内置长勺。桌上还有一个相同纹饰的束颈鼓腹盖罐及托碗等(图版伍,下)。
三 结语
以上二墓均无纪年。宋庄墓中所出小型陶质明器在大同元墓中十分常见,其中的鸡腿瓶是北方元墓常用的随葬品,荷叶盖罐则在元代南北各地广为流行,同样器形的瓷器传世、岀土都很多J大同市至元二年冯道真墓就曾岀土1件②,陶瓶与陶盏托则分别见于大德元年王青墓应与冯道真墓壁画,陶匝、陶碟与大同曹夫楼中统二年(1261年)砖室墓④所出极相近,则宋庄墓为元代墓葬无疑。齿轮厂墓所岀双鱼铜镜在金、元墓葬都曾岀±,其起源很可能在东北,故被认作金代器物气但在大同,这种器物都岀自元墓;绿釉瓷瓶则显系宋代梅瓶的孑遗,其形制比宋代梅瓶为矮、粗,是典型的元代器物。同墓所出两件钧骨,一件天蓝,一件月白,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为典型的元代钧瓷作品,故此墓也定为元代墓葬。
宋庄元墓中值得注意的是两柄骨刷。依器物尺寸看,很可能是牙刷0 1770年,英国人阿迪斯在一块骨头上钻了一些小孔,将硬猪鬃一头涂上胶,嵌到小孔之中,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牙刷。事实上,牙刷是我国口腔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牙刷问世前,唐医学家王涛《外台秘要》里就有用柳枝洗齿的记载。元•郭玉诗中有“南洲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句,这是“牙刷”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记录。1954年发掘的应历九年(959年)辽附马赠卫国王夫妇合葬墓曾发现骨刷,形制与宋庄元墓骨刷相同,与现代牙刷近似,头部有两排共八个植毛孔⑥,应是牙刷无疑气据报道,辽庆陵曾岀土牙刷®。同样的器物还见于洛阳涧西金墓旬、内蒙古四子王旗金大定墓如、北京定陵气以上各墓所岀骨刷,形制相同,规格都与现代牙刷相近,其中辽庆陵骨刷与辽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墓所岀骨刷都曾经专家鉴定为牙刷。从为数不多的几座出土牙刷的墓来看,其墓主生前都具有一定地位,说明至少在辽、金、元、明各代牙刷是富人享用的洗具。相比之下,宋庄元墓牙刷的植毛孔多而密集,排列十分规整,刷头圆润光滑,背面的三条槽沟深浅适度、整齐,与辽、金牙刷相比已明显地进了一步。
中国古代壁画墓的地理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区域,南部为关中、中原一线及其以南地区;北部为关中、中原一线以北,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形成于汉,但南部地区则盛于唐而衰于宋,北部地区则是盛于辽、金而衰于元。大同已发现的古代壁画墓仅限于辽、金、元三代,其盛衰演变与整个北方壁画墓的演变是吻合的。大同元代壁画墓发现不多,已报道者仅两处®,都在城西近郊。就壁画内容而言,与辽、金壁画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辽、金两代,大同皆设西京府,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辽代晚期的墓葬壁画已形成一定的格局%金代的墓葬壁画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金代末年,随着蒙古人的铁骑,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经济、文化生活屡遭摧残,壁画艺术急剧衰落,从已发现的几座元代壁画墓来看,壁画的艺术水平都不高,其备茶(酒)、备膳等反映居室生活的内容是由辽、金壁画沿袭而来的,而另一部分反映隐居、岀世内容的壁画则真实地反映了元代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民族的不满情绪。
(发掘:周雪松 绘图:张莉华 摄影:赵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