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
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
《文物季刊》 1995年01期 王银田 韩生存(大同市博物馆)
1993年4月,大同市博物馆为配合大同市木材厂新址建设工程,在南郊区小南头乡齐家坡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墓葬。此墓位于大同市城东,御河东岸齐家坡村东南1公里的缓坡台地上。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墓葬形制及葬具
该墓为单室土洞墓,南北向。墓道位于墓室正面,为斜坡式,宽0.9、长约18米。因墓东侧1米即为两栋三层楼房,而且在清理墓道时又出现了大面积塌方,为安全计,墓道只发掘了一部分,墓室也只简单地进行了清理。墓门口上距地表5.5米。墓室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3.08、东西宽2.16米,墓底距现地表8米(工地开工前曾推掉表土厚约1米),墓室内高约3米,顶部已坍塌。
木棺一具,保存较好。棺东西横置,居于墓室正中偏北处。棺西头宽大,东头窄小,大头顶部前倾。南侧板底长1.92、上边长2.10、前端咼0.6、后端高0.34、厚0.12米。沿侧板外表四边,钉铜泡钉一周,个别已脱落,现存13枚,推测原来共有15枚。在中部偏前一侧的下端饰铜铺首衔环与铁棺环各1枚(图二,1)。北侧板与南侧板基本相同,只是未发现铺首衔环。头挡,平面呈梯形,顶端呈弧形,上宽0.6、底边宽0.56、高0.62米,厚8.5厘米,周边现存铜泡钉6枚,推测原为7枚,下端中间钉铁棺环一枚(图二,4)。足挡也呈梯形,上侧略带弧形,上边宽0.3、底边宽0.27米,厚8厘米。外侧正中偏上处钉铜泡钉一枚。底板已腐朽。盖板由于墓室塌方砸碎,但从岀土残块和铜泡钉看,其外表原来也饰有铜泡钉。木棺棺板之间用银锭棒联接。木棺内麋黑漆,外侧裱帛一层。
由于时间久远,且又潮湿,骨架腐蚀严重,只保留少量指骨和少许头发。棺内底部为防潮,撒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木炭。
出土器物
墓内出土金、银、铜、铁、陶、石、土等各种质地器物195件(套)以及谷物少许。
1.陶器
釉陶壶2件。标本DQM1:1,宽平沿,圆唇,细长颈,斜腹,平底。最大腹径位于腹部中央,肩部与腹部各有凸弦纹二道,腹部的凸弦纹是剔除弦纹两侧器胎形成的。黄褐色釉,表面有开片,器物外表通体施釉,器物内侧颈部以下露胎。器底有三个钉痕。口径13.7、底径8、最大腹径20、高29.5厘米(图一,1)。标本DQM1:2,器形同DQM1:1。深褐色釉,釉色深浅不匀。器表通体施釉,表面有开片,器物内侧口沿以下露胎。肩、腹部各有凹弦纹两道,颈部下侧有凹弦纹一道。器底有三个支钉痕,口径8.6、底径6.4、高17厘米(图一,2)。置于棺前。
2.铜器
铺首衔环铸制。铺首宽10.8、长11.6厘米,环直径9.4、通长19厘米。铺首作镂空纹饰,主图案为兽面,二目圆睁,两下角为獴牙两枚,两上角为双耳。鼻下有一钩与圆环相扣。兽面头顶二椅角,作忍冬纹形,鼻上立一人形,头顶二瑞鸟。二鸟相对,分腿站立,作回首衔翅状。铺首上端正中与下端二角处有三孔,内贯有铁钉,固定于棺木左侧板偏前方的下端(图二,2)。
铜泡钉28枚。素面,直径4.6、钉长2.7厘米,用于棺木外表的装饰(图三,2)。
铜钏2枚。断面作抹角方形,壁厚5毫米,直径7厘米,套在墓主人的一只手腕上。
货币货泉3枚,五铢钱140枚,散置于棺内尸骨下的木炭中。
3.金银器
金铃一组6个。形似扁钟,上部有一圆环,每个长1.5厘米,共重3.5克。岀土于肋骨旁。
金饰片2块。船形,长6、宽1.8厘米。发现于头骨附近。
银笄素面,断面为圆形,直径5毫米,长14厘米(图二,3;图三,3)。发现于头骨附近。
银指环素面,断面为抹角方形,壁厚1毫米,直径1.9厘米。套在一指骨上。
银环断面圆形。直径1.6厘米,通长2.7厘米。发现于棺内中部。
4.铁器
铁棺环直径10厘米。断面抹角方形。
饰于南侧板中部偏前侧的下端。
铁镜锈蚀严重,纹饰不清。直径16厘米。出土时装在一丝织品囊中,外表绣忍冬纹。置于头骨右侧。
5.土器
泥饼5枚,残。扁圆形,中心穿孔,中部较厚,边缘渐薄,直径3厘米。岀土于棺内中部偏东侧。
6.项链岀土时散见于尸骨头部与胸部周围,有的串珠孔内尚存细绳的炭化物。一套12枚,共6种。a.琥珀珠,3枚。扁圆形,直径2.2—2.5厘米,一侧薄一侧厚,中心穿孔,孔径3-5毫米,侧面纵向穿孔与中心孔相通。其中二枚两面各有凹弦纹两周。b.琥珀珠,3枚。形制与a相似,无侧孔及纹饰,直径1.0—1.2、厚0.3—0.8厘米,中心穿孔。c.料珠,2枚。黑色,八瓣(另一为七瓣)瓜棱柱状,中心穿孔,直径0.9、高0.7厘米。d.兽纹琥珀珠饰。扁园形,中心较厚并有孔,孔径0.5厘米,边缘渐薄。器物两侧各雕瑞兽一对,首尾相接,雕刻细腻生动。侧面有一孔和中心孔相通。直径3.5厘米(图三,l)°e.琥珀圆珠,2枚,直径0.7厘米。f.红宝石坠子。水滴状,正面突起,中心有突棱,表面呈弧面型,背面下凹。晶面上有斜纹。器物镶在一银质底座内(图二,5)。
谷子已炭化,置于棺内东侧。
大同乃北魏前期都城(公元398-494年),至今北魏遗存十分丰富。除云冈石窟、平城遗址外,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发现、发掘的北魏墓有二百余座(包括原雁北地区),其中如冯太后永固陵①(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平城镇将元淑墓②(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吏部尚书司马金龙墓®(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洛州刺史封和突墓®(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等均为纪年墓。大同市南郊电焊器材厂厂区发掘167座北魏墓⑤,出土的748件陶器自成体系,演变规律明显,这些材料为我们认识北魏平城文化,确认北魏遗存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对比资料。
齐家坡北魏墓的墓型介于大同市电焊器材厂北魏墓中长斜坡墓道窄室墓与长斜坡墓道方室墓之间,墓道窄长,墓室规整,是北魏平城期后段的典型墓型。木棺一头宽大,一头窄小,头挡与足挡内收,此木棺形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赍诺尔鲜卑早期墓葬中已见端倪⑥,西迁盛乐后又见于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初期墓葬中⑦,北魏平城近郊所见的北魏木棺则多是这种形制,具有浓郁的拓拔鲜卑特色。齐家坡北魏墓的木棺四周及棺盖板上缀满了铜泡钉,侧板上钉有铺首衔环,这种装饰以往在大同市电焊器材厂北魏墓中发现较多,但装饰位置及铜泡钉的分布情况却不清楚。齐家坡北魏墓木棺的外表装饰保存较为完整,为我们认识北魏遗存,了解北魏葬具与葬俗提供了较为确切的资料。
齐家坡北魏墓的岀土文物中占绝大多数的是铺在棺内的一层五铢钱,这是汉代以来中原地区固有的葬俗。其次就是用于棺木装饰的铜泡钉和铺首。除此以外的随葬器物一是装饰品(包括与装饰有关的器物,如铁镜);二是容器。把这种器物组合与平城期北魏墓进行横向比较,不难看出这是北魏平城期中、小型墓葬中十分流行的器物组合,是这一时期随葬品器物组合的主流;把这一器物组合与早期拓拔鲜卑遗存®比较,则可看出其渊源关系,也就是说它仍具有鲜明的鲜卑遗风。鲜卑人不论男女皆重装饰,尤喜用金银。唯女性除首饰、项饰外,尚有腕饰。齐家坡北魏墓的主人头上有金片饰与银笄,颈上有琥珀宝石项链,手指与腕上戴着银指环与铜钏,俨然是一个具有浓郁鲜卑遗风的贵妇人。
铺首衔环的风格与大同城南轴承厂北魏遗址所出铺首相似。其上的鸟形多见于云冈石窟二期石雕中,镜袋上的四瓣忍冬纹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十分流行的装饰纹样七特别是墓中随葬的两件釉陶壶,相同的器物以往只在大同市电焊器材厂北魏墓中发现多件。据电焊器材厂陶器初步排队,并结合墓型的对比,我们认为此类器物的年代大约相当于北魏平城期的晚期,这也应该就是齐家坡北魏墓的大致年代。
本文作者之一的王银田在《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文物》1989年第8期)一文中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考证,认为“现马铺山以南,御河以东地区应是北魏贵族、官僚等上层人物的墓葬区”。齐家坡北魏墓与司马金龙墓、元淑墓、高琨墓距离不过数里之遥,同处这一北魏大型墓葬区之内。从该墓地理位置、墓葬规模及岀土文物来看,墓主人生前也绝非一般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