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译序二

2021-09-24 05:44 作者:桐敷沙子s  | 我要投稿

        吉尔伽美什的形象,由于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流传,存在着一些矛盾的因素。因此,弄清这一形象的实质和意义,就成了一个非常必要的复杂问题。首先,讨伐芬巴巴的问题。史诗通过这一情节,主要是歌颂吉尔伽美什的武功。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其一:芬巴巴究竟是不是杉树林中的妖怪?照史诗的本文看,这种迹象不甚明显。在流传的其他英雄史诗里,常有把主人公的敌人描绘为妖怪的情况,因而形成所谓善对恶的斗争。这个所谓的杉妖,可能是不同城邦的“外厢人”,是占有那片杉林的首领。其二是:讨伐芬巴巴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译本认为,芬巴巴霸占了女神伊什妲尔,并且做了许多坏事。言外之意,吉尔伽美什等是以义兵伐不义。不过,照这个译本看,并没有这种迹象。这或许是由于对楔形文字原文理解上的分歧所致。一来,杉林内有伊尔尼尼(可能就是伊什尔的名字之一)的神庙和宝座;二来,伊什妲尔求婚的那番话里,也没有涉及这一点。实质上,他们之间的战争可能是争夺杉林的占有权的战争。这大约是初民社

会的那种掠夺战争。能像吉尔伽美什这样,以武勇夺取杉林的木材资源,造福于自己城邦的人民,在那时就必然受到颂扬,当作自己民族的光荣来炫耀。能够像吉尔伽美什那样智勇双全、歼敌获胜,作为乌鲁克的保护人自然是当之无愧了。这是那个时代的实际。

       其次,是他在乌鲁克的残暴统治问题。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的残暴统治,表现得和后来的“暴君”还不尽相同。史诗里表现的民怨有两处。一是向诸神申诉:吉尔伽美什不为父母们留儿女,使人们不得安生;二是向恩奇都诉说:吉尔伽美什拥有类似“初夜权”等情况,酿成民怨。这两点,在诗中,原因并不明确。关于前者,在不同的译本和传说中就有下述几种原因:

(一)吉尔伽美什为修筑乌鲁克城墙,极力征调夫役,民不聊生。历史上,确有吉尔伽美什修筑乌鲁克城的记载。结合史诗中对乌鲁克城垣的赞美来看,劳役之苦,很可能是民怨的原因之一。(二)乌鲁克城被敌人围攻,情况紧急,吉尔伽美什调集人力共同对敌。(三)更详细些的

是,乌鲁克遭到埃兰米特人的进攻,城池被围三年,城垣将颓,无法退敌。人们遂向诸神申诉,诸神便降恩奇都出世,共同破敌。这三种情况,大概是史诗长期流传中产生的差异,或不同传说系统的分歧,虽然也可以互相参证,但是后两者显然不会是形成民怨的原因。大敌当前,生

死攸关,修城御敌,调集人力作战,都不会受到非难。后一种是向神求救,不是什么民怨。恩奇都的出世,也并不属于为了胁制吉尔伽美什而解民倒悬的性质。诗中写道:他为娶亲而设的鼓》可以随心所欲,只要〈鼓声一响,他的伙伴们便可以奋臂而起。于是便出现了比所谓“初夜权”更为严重的事。这恐怕是酿成民怨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那个向恩奇都诉苦的男人说,吉尔伽美什的这种性关系的特权,居然是“议事厅”里定下来的规矩,是诸神的意旨,是在“切断脐带的同时”,便被“授意”了的。这种性关系特权的神化,可否看作是军事民主制领袖,向城邦奴隶主王权转化的一种迹象呢?因为随着“王权神授”。

       而来的,就是奴隶主统治的相对稳定。其次,怎样看待吉尔伽美什这种残暴统治呢?作为史诗的次要人物,也是诗人歌颂的英雄人物之一的恩奇都,他生活在山野里,与野兽为伍时,也是猎人狩猎活动的破坏者,倒是神妓的魅力,使他走上了为民造福的道路。所不同的是,吉尔伽美什这个残暴的统治者,是由于神造的恩奇都的膂力,使他改变了作风,走上为民

造福的道路。两个主要英雄人物形象都是从危害居民开始,终于走上为民造福的道路,成为被人民传颂的英雄。这一点应该说是这部英雄史诗不同于其他英雄史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史诗写到神妓劝告恩奇都时说:

     “恩奇都啊,你是个[聪]明人,如同天神一般,

     何必跟野兽在荒野游玩。

     走吧,我领你到那拥有环城的乌鲁克去,

      去到阿努和伊什妲尔居住的神殿;

      去到那吉尔伽美什仗恃他的膂力,

         像野牛一般统治人们的地点。”

      这些话明确地指出吉尔伽美什的残暴统治,正是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军事领袖们自恃勇武过人、骄横任性、为所欲为的表现。正在人民不堪其苦、怨声沸腾、“上达于天”的时候,一种旗鼓相当的敌对力量—恩奇都出现了。他们经过一番苦斗,吉尔伽美什服输,便结成亲密友

谊。这出乎乌鲁克人们的意料之外。乌鲁克没有大动干戈,而且,吉尔伽美什的残暴统治结束了。人们对这种制服吉尔伽美什的偶然因素的出现,并不理解,视为神秘,因而归之于神对苦难人们的怜悯,归之于神意的安排。

       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史诗中的吉尔伽美什带有军事民主制领袖的

某些成分,确是奴隶制初期城邦的“恩”(或“恩西”)的形象。在苏美尔-巴比伦人民群众心目中,把他视为为民造福的英雄。他的残暴统治的结束,在史诗里是作为体现神意、改恶从善的成长过程,并且作为英雄业绩之一,而加以歌颂的。通过这一形象,史诗真实地反映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现实,展示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歌颂了积极为民造福的热忱和英雄主义精神。这是这部英雄史诗的思想性和人民性的体现。当然,史诗中流露的悲观主义和宿

命论思想,可能是出自后来的祭司集团的宗教宣传,应该加以剔别。




译序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