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为鸿蒙真的能“开辟鸿蒙”吗?

2021-06-23 08:23 作者:电堂科技  | 我要投稿

6月2日,鸿蒙刷屏了。

7天1000万!距离华为正式发布鸿蒙系统正仅过去7天,就传出了HarmonyOS2(下称鸿蒙)升级用户数已突破千万的消息。
让我们回顾一下鸿蒙系统的生长节点:

2019年8月9日,华为年度开发者大会,“鸿蒙系统”正式发布。

2020年9月10日,华为“鸿蒙系统”升级至华为“鸿蒙系统”2.0版本,并面向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

2021年2月22日,华为宣布将在2021年4月推送手机版鸿蒙OS,MateX2将首批升级。

2021年6月2日,华为重磅发布用于智能终端设备的鸿蒙操作系统2.0版本。



操作系统是全球最顶级公司的标配,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几家科技巨头,无论苹果、微软、谷歌还是亚马逊,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PC机时代,微软一家独大。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和苹果双雄争霸。物联网时代来临,各路英豪,谁能称雄?

随着华为发布多款搭载HarmonyOS2的新产品,消费者将在多款智能终端上体验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智慧生活。华为努力打破美国垄断,挑战谷歌、苹果在移动操作系统上垄断地位的尝试,必将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人们对鸿蒙系统的推出充满了期待。


华为鸿蒙强在哪儿

华为鸿蒙系统的核心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两点:微内核和方舟编译器

微内核安卓系统采用的是宏内核。宏内核是把所有系统服务都放到内核里,包括文件系统、设备驱动、虚拟内存管理、网络协议栈等。
随着操作系统越来越复杂,宏内核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 操心系统代码量庞大,漏洞防不胜防。

  • 大量服务、硬件驱动都在内核中,导致操作系统可扩展性差。

微内核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简化内核功能,只提供最基础的系统服务,其他系统服务统统都放在内核之外的用户态来实现。比如内核中只保留多进程调度、多进程通信(IPC)等服务。其他系统服务例如文件系统、POSIX服务、网络协议栈甚至外设驱动都放在了用户态中来实现。

▲图1:宏内核和微内核系统的技术架构差异

华为鸿蒙系统采用的是微内核。微内核带来了很多新的优势:

  • 高安全性。微内核的代码量大大减少,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内核仅有1万行代码,可以实现形式化证明,从数学上论证代码的安全性。

  • 高可靠。微内核的内核非常稳定,具有高可靠性。众多系统服务都运行在用户态模块上,并不影响系统稳定性。

  • 高扩展性。由于众多系统服务都转移到了用户态服务模块上,可以方便地根据终端需求进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实现了高扩展性。

  • 高可维护性。用户态模块可以彼此独立的启停、卸载和升级。

  • 支持分布式计算。用户态服务模块都是独立运行的,天然支持分布式计算。



方舟编译器

当前Android平台的绝大多数应用是使用Java语言写的,CPU只能理解汇编指令,因此需要一个虚拟机(VirtualMachine,简称VM),它包含翻译器和编译器,把Java高级语言转换成机器能懂的语言。但是,VM的存在会导致程序运行变慢甚至卡顿,包括VM的统一回收内存垃圾也会带来卡顿。


华为编译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绕过了VM。通过方舟编译器,开发者的应用在下载之前就已经转化成为机器可以识别的代码,因而可以在手机上快速安装、启动和运行,而无需在经过VM的编译,大幅度减少了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的运行负担。


据华为提供的数据,采用华为编译器之后:EMUI9.1仅仅对系统组件SystemServer应用了方舟编译器之后,系统流畅速度提升了24%,系统响应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应用(目前采用了新浪微博极速版)的操作流畅度提升了60%。


▲图2:现有安卓和方舟编译器的差异


但华为要另起炉灶做新的操作系统,仍然需要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做大量的代码重新编译。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编译器实现新操作系统的无缝对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安卓系统内要想实现方舟编译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码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应用开发者采用方舟编译器对自家的App提前进行改造,从而能够上架华为应用商店。


以史为鉴,巨头们的操作系统之争

华为鸿蒙系统能否依托技术优势搭建起战胜安卓的生态体系? 让我们从操作系统的历史中寻找借鉴之处。

IBM与微软的操作系统之争1981年,IBM发布了PC机,并开放了整个软硬件架构。IBM兼容机成为事实上的PC机行业标准。


然而,IBM却将PC机的操作系统外包给微软等公司去做。当逐步意识到微软对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胁,希望能够收回对操作系统的控制权时,微软却已垄断了PC操作系统市场。当时的IBM有众多的软件厂商愿意追随它,还有一项微软没有的杀手锏:图形用户界面(GUI)。

▲图3:MS-DOS3.0操作系统
▲图4: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OS/2Warp4.0


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个操作系统OS/21.0,并在1988年推出了OS/21.1,采用了类似于Mac的华丽GUI。市场反应非常强烈,似乎大有起飞之势。
但人们很快发现了OS/2的众多问题:

  • OS/2未经过用户大规模使用,许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

    比如,居然不支持打印。

  • 虽然有许多软件厂商跟随IBM推出了基于OS/2的第三方软件,但是由于改写代码工作量庞大,众多软件厂商都没有选择跟进。

  • IBM和康柏、戴尔等IBM兼容机厂商有直接竞争关系。


1992年,IBM发布了OS/22.0。单纯从功能上讲,比Windows要先进若干年,但OS/2的生态系统依然嬴弱,销量不见起色。1995年,微软推出划时代的Windows95,将OS/2彻底击败。


IBM OS/2失败带来的启示就是:后来者基本不可能颠覆掉一个已经构建完整的操作系统生态。何况今天的华为与当年的IBM相比较,其实力要逊色很多。


谷歌击败塞班、微软,抢占安卓系统先机


2006年前后,塞班(Symbian)是手机操作系统的王者。Symbian系统对手机配置要求不高,省电。根据Gartner的数据,2006年全球交付的智能手机数量达到了7290万部,Symbian份额达70%。

▲图5:搭载Symbian系统的功能手机


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手机,大屏、可触控、上网方便和大量的第三方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让Symbian系统黯然失色:不支持多点触控,适配的仍然是带键盘的功能机;交互体验复杂,功能层级多,上网体验差;第三方应用过少,甚至缺乏应用商店。


然而,苹果并没有开发自家的操作系统给第三方手机厂商,谷歌的Android抓住了这个机遇。它不但能够提供类似于苹果手机的用户体验,而且是开放性、开源、免费、可定制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者可以自由开发需要的软件。谷歌还让android平台手机可以无缝结合它推出的其他服务,地图、邮件、搜索等。


谷歌还宣布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开放手机联盟,包括了全球知名的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这一联盟将支持谷歌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将共同开发Android系统的开放源代码。


2008年10月,全球首款Android旗舰智能手机T-MobileG1首次正式上市。安卓智能手机迎来爆发式增长。摩托罗拉、索尼纷纷抛弃了Symbian系统,彻底投入了安卓的怀抱。Android系统最终占据了手机操作系统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图6:全球首款安卓手机T-MobileG1



而微软在整个手机时代都是一路处于跟随者的地位。在Symbian系统占据优势的时候,微软推出了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简称为WM),基本按照Windows的PC版来设计,用户对此并不太认可。iPhone发布后,尽管微软研发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Phone(简称为WP)。但此时Android生态布局已经成型。WP以失败告终。

▲图7: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同比增速(按操作系统分类)



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华为鸿蒙的未来


华为鸿蒙应运而生。它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

  • 数字化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新的操作系统;

  • 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中国面临“卡脖子”的挑战:独立自主的研发操作系统是迫切的需求;

  • 人工智能的兴起,AIoT场景天然要求多设备智能协同,需要一个适用于各类型机器的操作系统;

  • 大数据与云计算,TB、PB级的大数据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多机互联的操作系统;

  • 全球信息安全面临挑战,网络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复杂化、频发高发趋势,需要一个足够安全的系统进行保障。


根据软银孙正义预测,2035年,预计每个人需要100个物联网设备,总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1万亿个。物联网设备和手机有巨大的差异,需要新的操作系统来支撑。而微内核具有的优势很有可能成为物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


随着5G的部署,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加速融合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或者即将落地。华为鸿蒙系统首要的事情是寻找新场景,预计未来将首先在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场景应用落地。

▲图8:物联网时代的设备连接将达到1万亿


生态才是真正的难题

未来,华为鸿蒙系统的最大挑战在于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


华为一方面埋头开山铺路,做底层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进开源和生态系统建设。


从曝光之始,华为就表示鸿蒙系统将走开源的道路,以吸纳全球的开发者做大鸿蒙生态。华为当前的业务可分为四大领域: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云服务四大业务领域相互协同、共同发展,拼接成华为生态战略布局版图。


鸿蒙系统的生态可以概括为1+8+N。


1+8+N战略的核心是1 , 即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作为鸿蒙生态的核心部分,凭借华为海思自研的麒麟芯片,为其他设备终端提供相应的通信支撑。


8是指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镜、手表、车机、耳机,这8项将由华为公司亲自研发和参与市场,并且会追求市场领先地位。


N是摄像头、扫地机、智能秤等外围智能硬件,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


日前,华为表示已于2020年、2021年两次将鸿蒙操作系统的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项目名为OpenHarmony。除了被用于华为手机之外,鸿蒙OS还能用于家电、智能设备上,包括小米、vivo、OPPO在内的厂商,均可以免费使用鸿蒙系统。


尽管如此,华为在鸿蒙生态建设上仍面对巨大挑战。手机业务缺位,物联网生态太慢,车联网中汽车又是一个强势的角色,鸿蒙需要找到合适的市场。赢得更多芯片企业的合作也是鸿蒙目前亟待解决的痛点。


所谓“鸿蒙”,即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一团混沌的元气。作为中国科技产业的脊梁,华为是否能够借HarmonyOS“开辟鸿蒙”,帮助中国的ICT产业争夺产业主导权,甚至成为助力大国竞争的上古神兵?



华为鸿蒙真的能“开辟鸿蒙”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