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事件观大变动——三线建设下混撒拉村的巨大改变
以小故事观大三线,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2023年6月21日,攀枝花学院“访三线建设人,听三线建设事,铸民族团结魂”实践团队赴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对担任村支书30余年的李德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在三线建设的开展下,混撒拉村的农业、交通、教育等方面有了极大发展。 农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混撒拉村的村民几乎住的都是茅草房、土壤房,住不好,吃得也不饱,粮食亩产大概就只有2-300斤,每年收获到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肚子饿的时候就只能去挖山上的野菜。三线建设开始后,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比如七十年代杂交水稻的推广,同时生产饲料得到进一步发展,攀钢建设以后,氨水化肥得到生产,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亩产从两三百斤提高到上千斤。 交通:优良的农作物被大量引进,其中就包括香甜的芒果。李德提议在混撒拉村大批种植芒果进行对外销售,却不断引来质疑:道路不通,芒果如何销售?而三线建设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通道路。从刚开始修建的简易道路,到平坦开阔的公路,再到后来修建的渡口大桥、密地大桥、倮果大桥,逐渐便利的交通让村、县、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六十年代的时候,混撒拉村只有小学,要想上中学,就得去八十公里外的永仁县,1965年,仁和建立了初中,此后学校不断兴建。李德担任村支书期间,也曾在市政支持下,发动全村村民对混撒拉村的学校进行翻修重建,并提出相应的激励政策。
图为李德与采访者交流
图为李德与采访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