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津湖》电影的结尾,为何给人一种仓促之感,仿佛没有演完?

2021-10-07 11:57 作者:生活是最大的幸福  | 我要投稿

许多朋友看过战争电影《长津湖》之后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前半段的战争渲染、故事推进确实非常有大片的感觉,节奏也非常明快紧凑,令人大呼过瘾;但是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尾却十分仓促,令人多少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其实出现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因为该电影还有下半部《水门桥》,预计明年才会上映,长津湖战役此时还没有真正打完,故事没发展到高潮,近3个小时的影片也就暂时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只是上半部。志愿军虽然歼灭了敌人的北极熊团,但真正的战役目标当然不是以一个15万人的主力大兵团去消灭敌人的一个团,而是要吃掉对方的王牌陆战一师。陆战一师有两万多人,此时敌人第十军已经意识到被志愿军包围,开始酝酿大规模远距离撤退。志愿军需要截断水门桥,才能防止敌人向南撤走。

在真实历史当中,水门桥3次被我军炸毁,但美军依靠快速的补给和修复能力,最终通过这座大桥实现撤退。最后美军修桥的材料竟然是从日本空运过来的,可见对手的后勤补给能力有多么强悍,效率极高。美军第十军主力部队基本被保存了下来,成建制撤到了朝鲜半岛南方,而我军则付出巨大伤亡代价,成功将美军赶过了三八线。客观而言此战双方各有得失,长津湖战役到这里才真正结束。


而在这部电影的下半部《水门桥》中,悲壮的场面和遗憾很可能要远远超过上半部。因为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兰晓龙先生,兰晓龙是多年前火爆荧屏的《士兵突击》电视剧的编剧,该剧与电影是有超时空呼应的。第七穿插连就是士兵突击里面的钢七连,在电视剧中有过明确的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时七连只剩下三个人,有一百多人阵亡,后来在三个年轻人身上重建了这个英雄的连队。而在《长津湖》电影上半部中,七连的损失还没有达到那种惨烈程度,大部分官兵尚存。

在电影的上半部中,有几处情节与《士兵突击》的剧情相吻合。比如伍万里的入连仪式,过程和《士兵突击》许三多入连有诸多相近之处。同样是由两位前辈讲连史、怀念先烈、报出战士序号。这种情怀因素也是电影成功的一部分,吸引了大批观众和军迷、历史爱好者。《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口碑都很好,均为兰晓龙担任编剧,观众们对《长津湖》和《水门桥》的期待,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此,是对优秀专业人士的信任。

在下半部电影中,新兵伍万里很有可能幸存下来,因为七连就是在“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三个年轻人”身上重建的,伍万里这时候只有十九岁,又是三兄弟当中最小的,从逻辑上讲应该不会阵亡。而作为连长的伍千里,则大概率是要牺牲在下半部电影当中的。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我军虽有歼灭敌人北极熊团的振奋一幕,但留下更多的则是悲壮场面。因为志愿军此战自身伤亡超过五万,是抗美援朝单次战役损失的最高峰。

当然,其中大部分损失是非战斗减员,即冻死冻伤。真正在战场上激战后伤亡的志愿军官兵,有一万余人。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惨胜,有人说长津湖战役的战损比如此失调,怎么能说是我军获胜了呢?因为我方成功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扭转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并且从此以后双方的阵线都相对稳固,在三八线附近争夺和对峙。长津湖战役作为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也正因如此,可以预见的是在下半部《水门桥》当中,惨烈伤亡的场面将会大量出现,而把电影分成两部分,用后半部重点描绘这一情节,也可以看出电影对史实的尊重。事实上《水门桥》肯定不是单独拍摄的,电影的两部分应为同一时间拍摄完成,下半部正在后期制作、剪辑阶段,预计将在2022年上映。整个电影的制作精良程度和投入力度,堪比多年前八一厂的名作《大决战》系列,确实值得称赞。

文章来源于一样网 : http://www.yiyang3.com/ty/12.html


《长津湖》电影的结尾,为何给人一种仓促之感,仿佛没有演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