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漫画里有被遗忘的新加坡往事


新加坡和内地一样,图像小说发展的土壤并不丰厚。可出人意料的是,17年的艾斯纳奖现场,来自新加坡的刘敬贤凭借其作品《漫画之王:陈福财正传》,一举获得三大奖项:
最佳作家/画家
最佳出版设计
佳美国版国际漫画【亚洲】
/01

刘敬贤出生于马来西亚,但是成长和学习在新加坡。他从小就是个漫画迷,父母会给他买各种漫画书,比如《蜘蛛侠》这类的美国超英漫画,也有《老夫子》这类的港台漫画。
尽管对漫画有着浓厚兴趣,刘敬贤一开始并没有想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英国剑桥大学,他学习的其实是哲学专业。然而大二假期的一次回国,他偶然获得了在《新报》上创作每日四格漫画的专栏机会。这使得他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漫画家。
毕业一年后的刘敬贤选择前往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进修。在那,他获得了著名漫画家大卫·马祖凯利(David Mazzucchelli)的指导,带着他走进了西方漫画创作的大门。

对于《漫画之王:陈福财正传》的诞生,刘敬贤他说道:"新加坡的漫画产业还不成熟,所以等于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探索,尝试用虚构的漫画史记,来探讨真实的新加坡史。"
/02

刘敬贤在书中虚构了陈福财这个人物,通过他一生经历的回顾,将我们代入到新加坡那段动荡的历史之中去。
全书并不仅仅是图像与文字的简单结合,而是运用多层嵌套的叙事手法,分成了三个部分:
一、陈福财的采访
这一部分被作者自称为“刘敬贤的艺术”。以老年陈福财面对镜头的陈述为主,而作者刘敬贤则化作一个青年形象,常出现于漫画角落,进行一些解释与说明。

二、陈福财的经历
这一部分也是陈福财的自传,只不过是全彩的,描绘的是其10岁到50岁间(1938-1988)的一些关键经历。

三、陈福财的作品
这一部分以陈福财的自传体漫画《我的仓皇岁月》为叙事主线,同时大量穿插了不同时期的漫画作品以及各种媒介的时代材料,比如玩偶,相片,海报等。

陈福财在刘敬贤的笔下非常立体。事实上,可以说他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他对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和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这直接反映在占据全书大部分篇幅的陈福财自作的漫画作品中。
刘敬贤将陈福财的个人经历,投射在其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作品之中,将读者强行带入他带有批判性的解读历史的图像文本中去,无法袖手旁观。


出版于1958年的《入侵!》,将现实中英国决定在殖民地新加坡进行民主选举的政治事件,反映在了这部科幻作品中,描绘了李光耀与林清祥联手成立了人民行动党,最终赢得大选的过程......
······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通过陈福财的个体经验,得以对新加坡自殖民地时期扩张选民基础,到国家独立后的一党专制这段时期发生的种种事件,拥有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官方主流叙事的思考判断。
也对于那一位“被遗忘”的新加坡人,有了更多认识。
/03

那位被遗忘的新加坡人,便是林清祥。
与一直接受英文教育的李光耀不同,林清祥接受的是华文教育,操着一口流利的闽南语,并且是一位充满魅力的闽南语演说家。充满亲和力与号召力的林清祥,20出头便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得到了工人和下层民众的拥戴。
他与代表中产阶级和职业阶级的李光耀一道,联合成立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事实上,李光耀也只有通过他,才能获得大量华人群体的支持,这也为二人之后的分歧埋下隐患)

然而林清祥是偏激进的左派,也是李光耀最大的政敌。尽管李光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林清祥是下届总理的合适人选,但林仍被人民行动党内部所排斥,
1961年,林清祥宣布退出人民行动党,与方水双等人成立社会主义阵线,成为左派反对党。
1963年,李光耀为了实现新马合并的愿望,加上当时马来亚总理东姑的施压,英国殖民当局和新马两地政府联合实施了“冷藏行动”的大逮捕,将社阵的大部分领导人和骨干投入监狱,自然包括林清祥。

狱中的林清祥深陷抑郁,甚至尝试过自杀。1969年,他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政治活动,终于获得了释放。其实是被流放到英国伦敦。在那,他以卖水果为生。直到1979年,他才获准回国。

有趣的是,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审查部门认为书中涉及”敏感内容“,故而决定取消对其的基金赞助。没想到这反而引发”禁书效应“,使得本书在社交媒体上一时间讨论热度激增,销量也暴涨。
这件事也变相反映了书中描绘的新加坡政府多年来对于媒体的严格控制,至今仍有余威。不过说到底,刘敬贤的这部漫画并不是站在官方主流叙事的对立面。在他看来,这只是提供了叙述历史的另一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