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建造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2023-02-03 03:19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秃头研究所Monsters(公众号)

◼️ 请允许我写下了这样一个如此不知所云的标题。很显然,若是读者阅读完毕后,便会发现本篇文章的内容同钢筋水泥这样的建筑物毫无相干,它只不过是种象征性的隐喻,与那些人类总是通过无数的想象与类比得以传递某些思考碎片与零星观点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这里,我特意借用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作为转喻的对象,由此展开接下来冗长且枯燥——但我正尽量使其变得吸引人——的故事。


◼️ 「屋子」。伍尔夫说,女性想要写作,就必须有钱,必须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六便士也好,七英镑也罢,总归是需要货币物质的支撑,精神才能够得以自由,才有可能脱离既定的社会轨迹和性别束缚,惬意畅想于方寸之间的天地里,捕捉到细腻的、渺小却又令人兴奋的想法,获取身心的愉悦。


◼️ 而我要说的,便是与这样的情形相关。这个故事与无数的瞬间和永恒彼此交叠,与个人的成长轨迹循序贴近,与若干我曾同你们彻夜长谈的经历勾织出了如今这间屋子的大部分景观——一名独身的女性,一名坐在打字机前不断书写的女性,一位思考如何寻找自我的个体,一位试图愤怒、反抗、迷茫、崩溃、坚定的个体——它时而立于万千落日之外,时而坠入无尽的深渊、时而升起炉火、时而寒风冷峻。


◼️ 就是这样一间屋子,一间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屋子。能够让我抵御他人的目光凝视,足够坚定于所思所想,从同质化的妥协社会中抽离出来,从荒谬世界里保持冷静和理性,又在功绩化的、犬儒式的生活下感受刹那的浪漫气息,寻找与其他个体行动达成和解与自洽的可能性。


◼️ 为此,我忍耐了那些已然过去的,难以计数的夜晚。



🌛

02/01/Wed.


在荒谬世界里,

寻找自我的轨迹。

@TuTouSuo™️ 


平静的夜晚,我是说这个世界总会有某个毫无波澜的时候出现,那时的我便寻找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思索着漫步于海滩边的沙地、河岸旁的芦苇荡,或是静寂的柏油路上。有时我会藏一首诗在左侧口袋,充满想象力的话语和言辞被誊写于粗糙的牛皮纸上,若是轻轻抚摸,仍可感受到书写时的力道留下的印记。


念,大声地诵读出来。管他是兰波还是佩索阿,是雪莱还是王尔德,只要是能说的,便要将其以声音、以言语、以无数象征般的符号传递出来,让躁动不安的情绪得以舒缓,使被束缚的肢体得以解脱。没有人能够掩藏诶心的雀跃和欲望,它像是一刻也无法停止摆动的钟摆,催促着我在平静的夜晚里制造出动静,借着温热的朗姆酒和肉桂棒的香气微醺,几乎于畅意般地倾诉一切、呼喊一切,像是从未接触这一切般充满激情和渴望。


我极度享受这诉说的快感、澎湃的心潮。


但不幸的是,有人来了。远处传来急切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地,快速地移动过来。他们说我扰乱了秩序,不应走在潮湿的沙滩与尚未修整过的草丛深处。

不仅如此,女人的身份也使其感到不悦,乃至愠怒。他们毫不客气地上下打量着我,认为黑暗中的盲目徒步不适合孱弱的女性,头脑中奇怪的想法也应更加审慎于表达,必要时需由其他成年男性进行管理。


“走上那条康庄大道吧”,领头的人开口了,没人看得清他的长相,“学聪明点,回到你本应前行的那条路,和其他同伴一起,多么愉快”。


皱巴巴的纸条被随意丢弃在了不具名的角落里,我心里、脑子里的想法被他们遏制在了严厉的管教之中。莫名的,我想到了被人从草坪上驱赶至石子路上、在图书馆入口就被如天使般的声音拒之门外的伍尔夫。想到那间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的自己的屋子,那间被每一瞬表达与思考欲望充盈、填补的屋子,它正等待着我,用一百张、一千张、一万张的牛皮纸为其铸造遮风挡雨的墙壁与屋檐,继续书写、继续诵读和言说。


* A Room of One's Own/Lonely



◼️ 厌恶我的女性身份 

@TuTouSuo


你曾经这样想过吗?如果这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语言、符号和身份象征都是为另一种性别服务的,只要拥有这一性向的特征,便可以无限趋近于权力中心。也正因如此,作为另一角色和被他者化的我们,难以从其中获得什么优势,更不用提试图消除这样的非平等与不公的现状。


我想过。我曾无数次地想过。如果我能够成为一个男性,是否能够得到更多的青睐与喜欢,是否能够更加容易获得赞美和肯定,是否不会为如此令人恼怒的刻板成见所影响:


女人太厉害了不好。

还是要找个好婆家。

太瘦了不好生孩子。

年龄到了也该结婚。

原来她是个女人啊。

女人就是喜欢矫情。


切瑞斯·克拉马雷在失声群体理论中谈到,“女性(及其他从属性群体的成员)不像男性那样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愿望,因为他们使用的词汇与规范都是由主流群体——男性所构建的”,而“男性创造的语言,有助于定义、贬斥和排斥女性”,由此使得女性成为无声的群体。


犹如宇宙中的黑洞,礼俗、道德、偏见中所夹杂的厌恶与忽视的情绪相互奔涌着,被吸入常人那一察觉的空间里去,又在琐碎的生活里长出一根根尖锐如麦芒般的讥刺,时刻提醒作为女人所遭遇到的恶评和仇恨。


而我,在成长过程中,也时刻受到如此教条礼制的熏染,认为女人的价值直接与年龄、长相、身材挂钩,过了25岁就过了黄金年龄,超过100斤身材就接近走样。曾经有个年长一些的男性就直白地告诉我:“女人最美的时候就是25岁”“这个年纪的女人青涩却也有风韵起来,之后就会一直走下坡路”。


如此言论不乏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家庭或朋友聚会上。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此前的我竟没有丝毫为这些话语感到不悦,恰恰相反,他们以男性视角作出的这些凝视与评价,反倒成为我对自己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接受那些指代年龄的数字不断增长。


哪怕我已经写下很多很多女性主义相关的文章,阅读多许多对男权社会批判的文章和书籍,但在回归这些现实生活时,却往往身陷其中,无法抽身而退,感知到那些对于女人刻薄且悲哀的标准,正如何影响一个独立自我的形成。


更令我感到无助的,是女性身份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


“两个女生”

“两个小女生”

“看她们自己就挺情绪化的”

“挺好,就是做账号的是两个女生”


似乎站在旁人的视角中,女性天然就缺乏信任感和专业能力。甚至有人直接了当地说明:“你们需要一些男性帮忙经营账号,提供男性视角”“比较理性,也比较稳定”。


于是在很多个瞬间,在看到因性别角色而产生的恶评时,我就会想,如果我是个男性,哪怕我和花花中有一个男性角色,是不是会比现在容易点,是不是秃头所的发展也会好一点。


会吗?

我这样问。


不会。

我这样答道。


在每一次的提问后,都有被一个个否定的回答所解释:如果我不是女性,我也无法充分洞察到这些琐碎的权力关系;如果我不是女性,我也就不会如此勇敢地、坚定地立足于思考性别的平等,社会分工认可度的差距;我应该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感到欣慰,正因如此,我更能明白如何才能以努力证明一切,以谦逊的态度更加审慎地思考每个涉及权利争取诉求的事件;才能清晰地看到那个为男性视角所建构的对象,是如何一步步挣脱于其中,独立于其之外。


也是此时,那间属于我自己的屋子,正逐渐有了轮廓模样,它变得更加立体、明白起来。


◼️ 自我矮化与惩罚 

@TuTouSuo


不漂亮。胖。比不上其他人。


20年至21年的时间里,我都处在这样的怀疑和自卑状态里。文字很消极、人也很低落,自怨自艾,无处宣泄。被景观与视觉化呈现所包裹的视频与图片时代,身体的外在表现演化为最需要他者肯定的方面之一(或者没有之一)。漂亮的脸蛋和高挑的身材,足以使个人在网络世界里分得一份视觉红利,也足够吸引来自他人的目光,获得肯定。


大量的网络连接将个体牵扯容纳进漫无边界的赛博空间,又无时无刻不被自己偏狭的理解所影响,由此便产生出被投射出的无数渴望:


如果能够变得更好看一些就好了。

如果能够同其他人一样漂亮就好了。


整容、微调。

追求更完美的曲线与轮廓。


我开始思考,这些举动到底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审美,还是为了取悦已经被社会思潮所影响的自己。过分关注外在的结果,是否定了我所拥有的其他价值,将本应该多元复杂的自我认识统统拢归在了皮囊之下,以矮化自我的方式附和与肯定了这个社会中单一的、偏执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这又何尝不是单向度的宰制,不是活在男性审美与要求中的自我控制。


不过,个人真的有能力抵抗整个社会的规则吗?


我不知道。因为选择了微调,向皮肤注入更多玻尿酸的是我,向这些所谓的压力低头的也是我。但很有意思的是,当我真的拥有了相比于从前更加姣好的外貌后,反倒是具有了与很多否定的声音对抗的能力,我开始承认自己的价值,并主动回避掉原本使我趋之若鹜的人和事。


我好像不再需要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喜欢来获得被承认的喜悦了。


就这样,我选择了那个我所批判的、曾经拒绝的路径,由此真正地去到了我一直想要前往地方——这也着实使人感到惊奇。
这样一来,那间属于我的屋子已变得更加舒适温暖,我伫立于其中,点燃散发着木头香气的烛火,放上唱片。


◼️ 他人/暴力/凝视 

@TuTouSuo


讨好型人格。我想要全世界开心,不要有人讨厌我。


我厌恶争执,惧怕所有恶语相向的可能性。所以我迎合、解释,试图以更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必要时便妥协,保持平和。
暴力的形式正在改变。


它并非如古希腊时所理解的“必要的”或“不可或缺”的刑罚,需要诉诸于外部暴力的痛苦,利用人际关系彼此之间威慑,以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现代化的暴力行径是精神化的、心理化和内向性的,体现为典型的自我内耗和内心的反复研磨:


为什么会这样理解

我我明明从没有这样想

这根本不是我的观点


站在某一盏聚光灯下,哪怕只是微小的存在,都面临着被大量的他者所凝视、所审视的危机。这样一来,暴力成为了韩炳哲笔下的“拓扑式”的模样,它推出了社会公共交往的组成部分,退回到“次交际的、皮下的、毛细的、内在心灵的空间”。


无时无刻的,为了讨好而妥协,为了不遭遇对自我的暴力化的反复琢磨而变得越发同质化——和别人一样就行了,不要挨骂就好了。


年复一年的,被这样的关系所笼罩,假使将其他所有的外在力量全部清退,也无法摆脱这场“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


似乎无解。

纯粹软弱。


明明说着要坚定地伫立在逆流之上,却忌惮质疑和抨击,左顾右盼于生计与现实。面对拓扑式的、已然蔓延于方方面面的暴力和同质化危机,才更需要那间炉火燃烧、酒杯碰撞的屋子。


那里有盛开的花束,有三两好友,有所有使我感到安心舒适的物品,有一大堆一大堆的书籍,和两只毛茸茸的猫咪。

它让我得到足够的支持,得以保持独立思考。
*
此时此刻,我正坐在这间属于我自己的屋子里。它充实、完整,既明白未来如何追寻,又保持着与社会万千变动的必要距离。它使我拥有足够的力量抽身于现实,对抗无数可能的虚无时刻,洞察于生活的瞬间。


我记录下这些过往使我感到痛苦和煎熬的事物,以此提醒未来的自己:追寻理想,保持浪漫,是对抗这荒谬世界的唯一途径。获得独立的、自由的思想,也是维持屋子里井然的秩序的重要方法。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尽管来之不易”,“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

纵使这个世界有战火、有争端、有不具名的危机和自我内耗的苦痛,但在这间屋子,这间存在于我心中的屋子,将永远灯火通明,永远温暖,充满希望。

未来,我也将与秃头所,与花花一同,和更多的陌生人相聚于此,举杯、共饮、畅意地诵读诗歌,去海边、去河岸,去折一枝玫瑰,去喝光一整瓶酒。


以理想和浪漫,对抗荒谬世界。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4/TuTouSuo」


追逐自我/畅意自由

保持灵魂对Freedom的渴望


「2023/TuTouSuo」

つ♡⊂


将书籍与宇宙一同

随身携带


🐼🐡


我建造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